观众年龄层多元化 动漫不再是儿童和发烧友的专利
2021-02-28 17:13:13 来源: 文汇报

不久前上映的电影版动漫作品《鬼灭之刃之无限列车篇》,用两个半月时间,就打破了自2001年以来《千与千寻》保持的日本国内票房首位的成绩,刷新历史纪录。

日本各大媒体争相对此进行报道:《鬼灭之刃》为何如此轰动?这无疑成为令和时代开端的一个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何况是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

观众追求“此时”的满足,动漫回应了这种心理需求

《鬼灭之刃之无限列车篇》根据2016年至2020年在日本《周刊少年Jump》(集英社)上连载的同名漫画(作者:吾峠呼世晴)改编,在电影之前,2019年其中一部分已改编成电视动画片。电视动画的制作水准首先在漫画读者当中获得好评,之后逐渐向一般观众渗透,成为人气作品,助力漫画发行量一年之内从500万册猛增至6000万册,登上2019年漫画销售量排行榜第一位。因此可以说,电影版的火速爆红其实是有铺垫的。当然,之后漫画也得益于电影的口碑,至2020年12月最后一卷出售,累计发行量(包括电子版)超过1亿2千万册。

故事描写大正时代,居住在山里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突然遭到灭顶之灾。父亲早逝后,靠卖炭贴补家用的大哥灶门炭治郎外出之际,一家人遭到了恶鬼袭击。只有一个妹妹祢豆子还有意识,却因伤口渗进鬼的血液,实质上已经成了“鬼”。炭治郎背着妹妹加入“鬼杀队”,一边保护更多的人不再被鬼吃掉,一边寻找能使妹妹回归人类的解药……

日本倍乐生公司面向小学3-6年级学生,以“2020年你崇拜的人”为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炭治郎稳居第一位。不仅如此,前10位的崇拜对象有7名都是《鬼灭之刃》里的角色。这和往年历来排名在前的“母亲”“父亲”“老师”之别大有意趣。评论家北野太乙在《日本动漫史学研究序说》一书中提到:动漫和小说、漫画等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相比,更容易把观众的情感带入到作品里描写的人物成长经历中,使其产生和自己的成长同步之感。社会学者、心理咨询师井岛由佳把《鬼灭之刃》称作是现代人追求的生存方式教科书。她说漫画有时会成为生存方式、思考方式的参考。这部作品中有很多日常极少使用的激昂对白,确立了每个角色的个性。语言成为角色的心理支撑,同时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现代人很难觅得令自己尊敬的人,《鬼灭之刃》里的登场人物恰好提供了一种模范形象。为此,她还专门出版了一部著作《<鬼灭之刃>流——让自己坚强起来的方法》(ascom出版社)。

日本国产动漫的飞速发展始于1963年富士电视台播放的《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由于新兴电视媒体的介入,一方面革新了传播形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制作成本。《铁臂阿童木》的成功促使同行纷纷加入电视制作,很快便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动漫消费市场。1970年代起日本的动漫创作脱离模仿西方的路线,摸索出独特的风格。1980年代,动画片在日本国内成为主流电视节目之一,经历了日本动画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也是宫崎骏创立吉卜力工作室,开始面向世界推出一部又一部轰动之作的年代。1990年代,日本的动画片开始风靡国际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漫大国”。像《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等动画片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而这些作品在日本国内的受众主要也还是以幼儿和小学生为主。

可是就在2016年,也是日本动画片诞生100年之际,突然发生了事件性的大转变。新海诚执导的动漫电影《你的名字。》上映后连霸日本数周票房冠军,并在3个半月内成为继《千与千寻》之后第2部票房突破200亿日元的日本国产电影。非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动漫电影突然引起如此爆发式的上映热潮,连导演本身都感到无比意外。据说是因为中学生的支持,一下子扩展了观众范围。而据上一次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在中学生当中引起流行现象已经过去20年了。在此期间,SNS之类的网络社交急速发展。尤其是年轻观众对评论家、媒体宣传推介的作品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开始依凭自身的感觉去发现,然后在自己的圈子里传递信息。《你的名字。》似乎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方式迅速走红的,而且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消费形态,就是集体观影。一时间“你的名字”成为中学生的流行语,不看电影就无法加入同学的话题。观众的热情还延伸到和电影相关的产品、电影取景地的“圣地巡游”等,由此带来的经济效应也不可估量。《电影旬报》(2016年12月上旬号)上发表的评论家文章指出,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动漫和真人电影的区别并不存在。生活在抑郁的当今,他们似乎不停地、且无意识地在追求能够满足“此时”的某种东西,《你的名字。》恰到好处地回应了这种心理的需求。

观众年龄层多元化,动漫不再是儿童和发烧友的专利

同年,还有另一部口碑极佳的动漫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这部电影也是根据广受好评的同名漫画改编,该漫画获得第13届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漫画部门优秀奖,且于2011年被制作成单本电视剧。这是一部纯现实主义的作品,讲述二战末期,从广岛嫁到军港“吴市”的小玲所经历的战争岁月。导演通过大量的取证调查尽力还原了当时的风俗习惯、时代氛围,就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完全打破了现代动漫的常态。就这样一部丝毫没有动漫粉丝观赏要素的、独立制作的文艺片,起初日本全国只有63家影院上映,后因场场爆满甚至出现买站票的观众,才临时增加院线,最终累计达到200家,票房收入突破27亿日元。不仅如此,在奖项方面也收获甚丰,除成为继《龙猫》(1988年)之后的第二部“电影旬报十佳”头奖的动画片,还同时获得十佳电影导演奖等诸多荣誉。

它和《你的名字。》的共通点在于二者都是通过社交媒体树立口碑之后,赢得观众支持的。有人认为这两部电影的主题都比较沉重且信息量超载,不仅能为观众提供交流分享的话题,也容易出现二次观影现象。另外,因为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从制作阶段就受到大量的个人及团体捐助。同时,它的受众也超越了年龄限制,把原本并非动漫粉丝的观众也动员了起来。

其实大约从2013年吉卜力动漫《起风了》上映时起,动漫就出现了观众年龄层多元化的倾向。它不再是儿童和发烧友的专利,无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会在公众场合把某部动漫电影当做讨论话题。

2019年,新海诚又推出一部《天气之子》,日本国内观影人数超过1000万、票房累计至140亿日元,在同一年上映的所有电影中位居第一,无疑这和上一部《你的名字。》的成功不无关系。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每看一遍都会有新发现的电影”,也有人说导演逃避责任、回避问题。总之,口碑两极分化也是在制作方的预料之中。《你的名字。》并非喜剧收场,而《天气之子》却是大团圆结局。在构思阶段就决定走娱乐路线的新海诚这一次的成功并不意外,东宝电影制作发行公司尝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359家影院同时上映,看《天气之子》成了那年暑假的一个“风景诗”。据调查,观众年龄层的分布为10岁(年龄段)22.5%、20岁33.7%、30岁13.1%、40岁12.2%,和青少年观众占据大多数的《你的名字。》相比,明显扩大。另外,针对《天气之子》观众实施的“看过《你的名字。》吗?”问卷调查,有95.4%的人回答“看过”。

单纯从日本的人口数量来计算,有十分之一的人看过《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五分之一的人看过《鬼灭之刃》。在历代日本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前1-5名都是动画片,第6-9名也是动画片,日本人和动漫的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一部又一部引起轰动的动漫作品,创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盖晓星 作者为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日本二松学舍大学兼职讲师)

责任编辑:zN_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