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观速讯丨张宾:石勒首席谋士,为“后赵”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
2023-01-23 11:45:27 来源: 腾讯网

“后赵”皇帝石勒,第一个有望结束“魏晋南北朝”,提前统一华夏的大帝,其背后的谋士张宾功不可没,他是类似张良的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勒是风云人物,如果多活几年,或者狠下心处死侄子石虎,也许“后赵”就统一全国,提前结束分裂局面。

石勒,奴隶出身,多次被贩卖,“八王之乱”时拉起一支队伍投奔刘渊,得以崛起。长期征战中,石勒逐步削平各路诸侯,关键是张宾。


(资料图)

张宾,晋朝中山太守刘瑶的儿子,熟读史书,谋略过人,自认为可以和张良掰手腕。张宾多次对人说:“如果能遇见刘邦,我不输张良。”

“八王之乱”时,中原大地如同一锅粥,群雄逐鹿,张宾也在物色主公。张宾认为,能成就大事的,只有石勒,便投奔他而去。

起初,石勒并不重用张宾,认为他吹牛,直到石勒进攻江汉平原失败,才意识到张宾的厉害,便将其作为首席谋士,言听计从。

310年,石勒进攻江汉平原,击败晋军,想长期据守,建立根据地。张宾反对:“江南湿热,北兵(羯族)不习惯,且缺乏根基。不适合久留。”

石勒不听,结果军中缺粮,疾病流行,被王敦、王导兄弟反击,损失惨重,差点成为俘虏。此后,石勒对张宾言听计从,在霸业的道路上顺风顺水。

311年,司马越率20万大军讨伐石勒,张宾献策破敌。司马越中途病逝,石勒、张宾率兵追击俘杀十几万,从洛阳逃出来的司马氏诸侯王差不多被杀光。

接着,张宾献计除掉王弥。张宾让石勒统帅大军去增援王弥,斩首晋朝大将刘瑞,与王弥结成同盟,麻痹对手。

王弥大喜,认为石勒很靠谱,便不顾众将反对,前往石勒大营饮酒。结果可想而知,王弥被斩首,所部被吞并,石勒实力大增。

312年,石勒率20万大军南下,扬言灭了司马睿,结果在寿春受挫。湿热天气,羯族士兵受不了,军中爆发瘟疫,又缺乏粮食、药物,处境危急。

众将纷纷建议投降司马睿,然后再寻找机会逃走,张宾强烈反对。张宾直言:“灭亡洛阳朝廷,主公是祸首,他们不会原谅你,投降死路一条。”

张宾进而分析局势:“退守邺城,夺取河北,进可攻退可守,是成就霸业的关键。司马睿偏安一隅,只想苟全性命,看到我们撤退会很高兴,是不会追击的。”

石勒很高兴,当即按照张宾的要求去做,司马睿果然没有追击。接着,石勒夺取邺城,有了固定根据地,结束了打游击的日子,为最终与老东家“汉赵”皇帝刘聪抗衡积累资本。

石勒实力增强后,与王浚产生摩擦。王浚镇守幽州,名义上是晋朝的大将,实则想浑水摸鱼,自己当皇帝,雄心勃勃。

314年,张宾献策除掉王浚。张宾建议石勒对王浚称臣,支持他称帝,并送去牛羊、金银,言辞卑微,以此麻痹对手。

王浚不知天高地厚,以为石勒害怕自己,便放松戒备。石勒、张宾以“恭贺万岁”为由,赶着牛羊进入幽州,堵塞街道,然后突袭汪浚,将其斩首。

接着,张宾献策攻打刘琨,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夺取并州。石勒、刘琨有交情,不好意思动手,张宾则建议放开一路,让刘琨突围而出,借助鲜卑之手杀了刘琨。

318年,刘聪病逝,大臣兼岳父靳准作乱,处死匈奴刘氏皇族一千余人。镇守长安的大将刘曜东征,处死靳准,但“汉赵”元气大伤。

王弥、王浚、刘琨败亡,段氏鲜卑陷入分裂,匈奴的“汉赵”王朝元气大伤,石勒在中原的实力首屈一指。

至于偏安江南的东晋,皇帝没啥实权,门阀大家族内讧,压根不是石勒对手。祖逖北伐,张宾建议石勒打“持久战”,拖垮晋军,祖逖一点办法都没有。

319年,眼看时机成熟,张宾、石虎建议石勒称帝,凝聚人心。石勒也不客气,建立“后赵”王朝,并着手统一华夏。

刘曜雄才大略,能征惯战,是石勒在中原的最后劲敌。张宾告诉石勒:“刘曜很能打,皇上不能轻敌。但是,刘曜内部不稳定,可以对其分化瓦解,等时机成熟,再一击制敌。”

石勒最终击败刘曜,基本统一黄河流域,就是按照张宾的策略去做。可惜的是,张宾英年早逝,没能等到这一天。

322年,张宾病逝,石勒大哭:“为何老天不让我统一天下,夺走了我的谋臣。”石勒认为,张宾可以协助他统一华夏,可惜天不遂人愿。

唐朝名臣房玄龄评价:“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连房玄龄都敬佩的人,可知张宾能力之强悍。要知道,李世民夺取皇位,开创贞观之治,房玄龄功不可没。

张宾死后,石勒基本遵循他生前制定的计划以及治国方案。石勒创办学校,推广儒学,笼络汉族士大夫,奖励农耕,发展经济,“后赵”国力蒸蒸日上,具备了统一华夏的资本。

此时,偏安江南的东晋,皇帝没实权,门阀大家族内斗不断,压根挡不住北方的进攻。遗憾的是,石勒拒绝大臣建议,没有处死石虎,坑了“后赵”。

333年,石勒病逝,太子石弘继位。石虎不服,很快就杀光石勒家族,自己当皇帝。石虎残暴不仁,即便是夏桀、商纣、隋炀帝,在石虎面前都自愧不如,“后赵”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书目:《晋书》

责任编辑:zN_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