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今日快看!《清平乐》黑司马光没必要,因为走宋朝路是历史的倒退和作孽
2023-01-16 16:43:24 来源: 腾讯网

因为我们的历史观一直是“非黑即白”式思想,因为近一二十年的“反传统”思维教唆,因为现在的人都是以自己的观点作为历史,司马光的形象早已经不好了。

现在不仅仅是司马光被黑,谁不被黑


【资料图】

例如有人就说“司马光砸缸”是他和小孩子们把“缸”(其实是瓮)弄坏了,怕家长惩罚,故意编造的故事。还煞有介事地摆事实讲道理,说得很邪乎。这种胡搅蛮缠,借助现实的思想、现象,胡乱地放在古人身上,我们该怎么看待?

主要是受过一些“激进反传统”的思维,认为过去的评价、教育都是精英式、古板的、有目的性的教育,所以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一种世界性潮流,这让我们对许多历史人物都很敢胡说,而且也有一些无聊的人去瞎捧。

不要说司马光,就是海瑞、岳飞、林则徐、左宗棠等人不照样被并不算少数人的人群中被黑得很惨?

历史影视剧我很少看,也懒得看,因为历史剧往往是一些人借助历史为引子,展现自己历史观的工具而已。这点对李鸿章的吹捧最具代表性。只不过是利益和某种思想的“盛宴”而已。

《清平乐》也不例外,完全是兜售一种“没有历史责任感下的虚假和平红利”,让人们觉得只要安心赚钱,管什么历史责任、朝廷尊严,一切都可以放弃。

幽云十六州的哭泣,没人去关心;西北地区的哭豪,没人去关注。只在乎哼哼唧唧的诗词歌赋、华丽的服饰。然而,这一切在“丛林法则”下一文不值,敌不过金戈铁马,在虚幻的“文化盛景”下,人们失去了“进取心”,只要能够自己好,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

这种思想其实对统治阶层很有好处。特别是在工作能力奇差的宋仁宗那里,由此可见,他也是“甘心忍受”文人地所谓欺负,毕竟在这种治国下皇权可以获得一种苟活。由此赵徵柔、梁怀吉的爱情故事就成为黑司马光的好手段。但问题是,黑的人愿意自己的女儿经历这种爱情吗?

赵徵柔的历史原型是赵祯长女福康公主,怀吉是有的,赵徵柔的老公是赵祯的表弟(李辰妃的侄子)。基本内核是真实的,但包括司马光以死相逼、婆婆给催情药、赵徵柔的大量戏份都是编的。

该电视剧只不过是借助司马光“保守”色彩,去给宋仁宗的“无奈”脱罪而已。但问题是,那时的司马光不是保守人物。1085年的司马光被提前到了1062年

因为上述原因,我并没有看这部电视剧。看不看都一样,因为,历史影视剧的常用手法就是,“捧”一个人要无限度地捧,将责任推给被批评的人。

比如宋仁宗为啥忍受文人的批评?这个从来不说,一是历史传统;二是因为长期深处宫中,根本没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只能依靠文人,只能依靠“权力平衡”保住权力。

同时,影视剧往往是用现代的人思想、现代人的思维、现代人的好恶去评价历史人物。但问题是,当你欣赏着“柏拉图式的爱情”的时候,你想没想过历史?想没想过作为父母的你会如何对待这种爱情?你如果可以不去反对自己的儿女去搞这些的话,我也就无话可说。

在比如司马光真的很极端吗?人们恐怕是因为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关系,被历史定位为“保守派”。所以,保守派、言官两个很不好的词汇就加到了司马光的头上。但问题是,司马光和王安石起初都是改革的,因为宋仁宗、宋真宗、宋神宗1070年以前,两个人的私人关系非常好。

司马光和王安石曾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被誉为“嘉祐四友”,但最终王安石和另外三个人都成为敌人。

“王安石变法”或称“熙宁变法”时的司马光真正对王安石有意见是从熙宁三年(1070年)开始,王安石因为司马光反对变法中的一些错误,而被介甫打压。结果,在熙宁四年因为好朋友范镇被罢官而自请离开京城。

可以说,从1071年到1071年,司马光七八次要求去洛阳写书,自己不问政事。从1071年开始到1085年的十五年,司马光的思维才逐渐变得越来越极端。

从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问题进行批评,走到了“全盘否定”的地步。但问题是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不对,王安石是不管如何只要批评就得被我打压;司马光也是在此情况下,逐渐变得越来越极端。

那么,电视剧是不管这些的,因此,司马光在1062年出现的“公主、驸马、驸马他妈、阉人”之间故事出现时就是一副“激进的拧人”“极端保守派”的形象,很显然,这不符合历史。但这又有什么?不喜欢他就尽情地抹黑,用艺术还可以理直气壮、毫无负担地的去编造。

责任编辑:zN_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