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通讯!战国历史第一期:春秋晚期那些事儿
2023-01-13 22:31:30 来源: 腾讯网

公元前475年是春秋时代的落幕也是战国时代的开端,这一年赵鞅去世,知瑶成为了晋国执政。春秋战国历史中,其实有很多著名历史事件可以作为分界点,知瑶执政只是其中之一。公元前472年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所灭的时间点也可以作为春秋战国分界点,也可以是公元前453年晋国三卿灭知瑶作为分界点。这些说明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分界并不是一种时代的彻底变化,彼此之间的分界并不那么清晰,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是一段连贯着的历史时期,因此了解战国史也会涉及到一系列春秋史。

春秋中晚期可以说是晋国和楚国争雄斗霸的时代,那怕是齐国在这段时期也只能充当喽啰的角色。晋国在春秋时期能够脱颖而出,长时间稳居霸主宝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晋国的强大得益于它的特殊政治体制。晋国的实际权力并不在国君手中,而是在执政手中,这个执政由当时晋国六卿即六个大家族推举出来的。正因如此,这种活跃且富有竞争性的体制足以让晋国的执政阶层能够保持优秀的个人才能和领袖才能,保证晋国在中原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没有什么体制是完美的,晋国六卿制同样如此,因为执政位置是六大家族轮流坐庄,经常会有一些对于执政之位的争夺而引起的矛盾和冲突。

公元前497年,晋国内部矛盾激化,六卿中的中行氏和范氏与其余四个家族爆发冲突,晋国内战就此爆发。被晋国压制了许久的齐国趁此时机落井下石,招呼东方的卫国、郑国等诸侯国频频干预晋国内战,让晋国内战演变为了中原大战,并充当了中行氏和范氏的坚实后盾。而其余诸侯国则是幸灾乐祸的看着晋国的洋相。


(资料图片)

在这个关键时期,晋国的赵氏家族掌门人赵鞅充当了英雄这个角色,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将外国干涉逐个击破,并将中行氏和范氏彻底击败,结束了长达六年的内战(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91年)捍卫了国家荣誉。

内战结束后,晋国元气大伤,对于中原的影响力和霸主地位实则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没有了晋国领导的中原一时间变成了火药桶,“弭兵之会”后的和平局面被渐渐打破。宋国和郑国爆发了长达14年的战争,期间宋国顺手牵羊灭了曹国;鲁国攻破邾国首都,并俘获其君。当中最有影响力的还得是吴国,吴国吴王阖闾的带领下加之孙武、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彻底完成了蜕变,先是南下征服越国,之后又是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指挥下直捣楚都,拿下楚都后伍子胥鞭尸了楚王尸体,得以报仇雪恨。吴王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吴王夫差不甘心于偏居东南一隅,想要北上驰骋中原,于是在公元前485年,吴国兵分两路,海陆并进对齐国发起战争。吓破了胆的齐国人杀死了齐悼公以换取吴国退兵,以“仁君”自诩的夫差慷慨地放了齐国人一马。齐国人还没来得及庆幸,晋国人的战车已经轰隆隆的开向齐国。

自从内战结束后,赵鞅仅仅只是象征性的讨伐了卫国和鲜虞国,对外也是比较低调。对于当时内战支持叛军最坚定的齐国还并没有采取报复行动。这不,齐国在吴国的打击下俨然成了落水狗,此时不出击更待何时?于是赵鞅率大军趁虚而入,晋国战车长驱直入、横冲直撞,占领梨丘、辕邑后摧毁高唐城,达到赖邑才尽兴而归。

要知道,在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秉持礼仪之邦的原则,高举仁义大旗。长时间被中原鄙视为蛮夷的吴国人大举礼仪之旗,以“不伐有丧之国”的态度从齐国撤军,而所谓的中原的礼仪之邦的霸主晋国却落井下石、趁虚而入进攻齐国,彻底摒弃了所谓的礼仪说明着一个更加现实和残酷的战国时代已经要到来了。

虽然这次的报复行动打的十分解气,但是赵鞅的风头马上就被第二年的吴王夫差所盖过了。公元前484年,吴国大军再次杀入齐国,在艾陵取得了大胜,歼灭齐国三千人、摧毁了八百辆战车、甚至齐国前线五名战将也成了吴国人的阶下囚。艾陵战役之后,吴国人用行动证明了他们军队的强大,春秋时期中原的三大传统强国中齐国和楚国已经成了吴国的手下败将,吴王夫差并不甘心于此,他想要的是中原各国的认可、想要的是成为中原霸主,而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关便是赵鞅执政的晋国。

显然,想要成为中原霸主无非就两种,一种是跟晋国干上一仗并击败晋国,以战场上的行动成为霸主,另一种是和晋国进行会晤,以会谈的方式争夺霸主之位。

公元前482年,晋国和吴国举行了黄池之会。这既是吴王夫差的历史顶点也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会议上,夫差和赵鞅以及他们的幕僚在谈判桌上争得你来我往、明争暗斗,甚至双方一度差点翻脸掀桌子闹翻,但是最后赵鞅还是忍住了,因为晋国国力尚未恢复,对面吴国如今在中原无人能敌,跟如日中天的吴国军团在战场上硬碰硬并不是一个明知的选择。最终在双方的长时间会晤后,赵鞅不得已将霸主让给了夫差。

事实证明,赵鞅的隐忍是对的。吴王夫差还没来得及享受霸主的快感就被越王勾践捅了老窝,为了黄池之会能取得成功,吴国几乎倾巢出动,将全国精锐带往北方导致首都附近防守薄弱,这让勾践能轻松的直捣吴国首都,摧毁了吴国的根基。从此吴国境况每日俞下,直到被勾践将吴国彻底从版图上消除。

其实赵鞅在外交上收缩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已经意识到了国内的危机,或许可能会是新一轮的晋国内战。

自从知、魏、韩和赵四氏把中行氏和范氏挤出晋国中央后,彼此之间表面上和礼和气的,实际上都在做赵鞅去世后晋国执政的小算盘。赵鞅当晋国执政也有十多年了,岁数也快到了,因此下一任晋国执政成了当下讨论的热点,其中知氏掌门人知申的儿子知瑶最为突出。

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的竞争是尤为激烈的,稍有差池都有可能将家族的命运交代进去,因此各家族掌门人对于继承人的选择多半是立贤不立长。知瑶是前任晋国执政知烁的孙子,知申的儿子,知申非常喜爱知瑶,因为知瑶身上有很多优点。知瑶首先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在春秋战国时代,相貌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第二是武艺高强,能征善战;第三是才艺超群,能歌会舞,可不要小瞧才艺这个技能,在当时的各种祭祀礼仪当中或者外交礼仪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第四是文思敏捷、能言善辩;最后就是性格刚毅、做事果断。

但是知氏家族中有一人反对知瑶当继承人。他叫知果,他对知申说道“知瑶虽然有着一身本领,但是他为人浅薄、不懂得感恩与怜悯、心术不正、刻薄寡恩,我认为不能把知氏家族的命运交在他手中!”可是这怎么可能打动知申呢?齐国君主吊丧时,被称为礼仪之邦的晋国却落井下石发动进攻的这种文明礼仪被践踏的时代还有谁会去将仁与爱呢?因此知申并没有听劝。

相比之下,赵氏家族就没有像知瑶这样的完美继承人,赵鞅也对此十分担心。赵鞅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赵伯鲁,次子叫赵无恤。这两个儿子并不那么出类拔萃,至少看上去缺了点领袖气质。赵鞅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一道题,首先给他们每人一篇家训,要求两人牢记心中,之后的三年内对此只字不提。等到了三年后,突然有一天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赵鞅首先要求长子赵伯鲁背诵三年前给他的家训,但是赵伯鲁不仅没背出来,甚至连家训竹简也不知道丢哪儿了。不过好在赵无恤没有让赵鞅失望,赵无恤不仅对赵鞅的家训倒背如流,甚至竹简也是时刻随身携带。就这样,赵无恤顺利的成为了赵氏家族的继承人,而长子赵伯鲁因失去继承之位而闷闷不乐、郁郁而终。

知子莫若父,赵鞅心里很清楚,赵无恤根本不是知瑶的对手,为了保全赵氏家族,他派尹铎去晋阳,要求尹铎精心经营管理晋阳、收拢人心。尹铎便心领神会,前往晋阳后,开始减轻赋税、实行惠民政策讨好当地老百姓,把一切都记在了赵鞅身上。这样晋阳当地百姓对赵氏可谓是举双手拥护。

公元前475年,执政17年的赵鞅最终也没能敌过死神的召唤。临终前,他把赵无恤叫到床头对他说“倘若有一天,我们赵氏家族有难,危机降临,那么你一定要去晋阳,虽然晋阳比较遥远,但是你要信任尹铎。”

赵鞅去世了,知瑶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晋国执政,这一年(公元前475年)便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战国元年。

责任编辑:zN_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