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三国演义》2:关羽败走麦城的终极原因!其实并非关羽之过
2023-01-09 05:25:14 来源: 腾讯网

汉中之战,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蜀汉政权到达巅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规划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按照一般的逻辑,光复汉室仿佛指日可待。

可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的、机械的,关羽兵败麦城,荆州丢失,意味着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在事实上已经化为泡影。

关于关羽兵败被杀的原因,有关羽性格刚愎自用说、得罪人太多说,刘备、诸葛亮“腹黑不发兵救援说”,等等等等。


(资料图片)

这些说法,都是从小的角度去分析关羽兵败的原因,笔者认为,关羽兵败最深层的终极原因,是时势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换任何一个人,就是诸葛亮亲自坐镇荆州,失败也是必然的,关羽只不过恰好是坐镇荆州罢了。

赤壁之战,刘备采纳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孙权也采纳鲁肃联刘抗曹的策略,在面对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暂时团结了起来。

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北还,三国鼎足的态势基本形成,之后孙刘两家的关系虽然多有龃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联合。

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操,也是基于对这种“一强两弱”三角格局微妙平衡的把握。

但是,这种三角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波浪式前进的。

汉中之战,曹操大败,刘备大胜,蜀汉实力达到巅峰。

此时,孙权内心的恐慌可想而知,而曹操方面,客观上也需要孙权来牵制刘备,阻挡刘备集团的前进步伐。

在这种形势下,吴魏两家在一定程度上夹联合起来击刘备,三角关系从“联吴抗曹”转变为“吴魏抑刘”就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了。

而主战场选在了对吴魏两家都有利的荆州地区。

因为荆州地带,是魏蜀吴三方的交叉地带,在这个交叉地带开展一场针对刘备集团的战争,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在这种形势下,关羽腹背两面受敌,无论先打孙权还是先打曹操,结果都是一样,兵败是迟早的事,相比赤壁之战,三方各自变换了角色而已。

在当时,对刘备集团来说,主动放弃荆州地区,将荆州地区的主要力量稳步地撤到蜀地,客观上其实是最好的战略选择,但是,对于一心要统一天下的刘备来说,主观上是不会做这种选择的,而且,关羽的荆州力量撤到蜀中,估计也会面临内部的很多阻力,就是撤到蜀中,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至于,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发兵救关羽,是个人腹黑的问题吗,不是,如果发兵救关羽,则汉中不保。

丢了荆州,尚有巴蜀这个易守难攻之地可以自保,而丢了汉中,则巴蜀不保,最后荆州也保不住,刘备、诸葛亮也是没有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有人把孙权攻击荆州的原因,归咎于关羽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拒绝同孙权联姻。

这种说法,还是基于小的方面,而不是基于三国三角关系大格局,在波诡云谲的三国时代,联姻只不过是在形势有利下的锦上添花之举,不是决定性方面。

决定性的因素,是三方实力消长所带来的关系变化,和各自战略策略的改变。

至于诸葛亮,在关羽被杀后,劝刘备所说的:“王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王上且宜保养尊体,徐图报仇。”

这也只不过是为刘备和诸葛亮在当时形势下的无可奈何开解的说辞罢了。

所以说,关羽兵败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根本原因,是三方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这种变化后的吴魏联合抑制刘备的格局,直到刘备伐吴失败,三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三角关系又回到了吴蜀联合抗曹的老路上来了,直到魏灭蜀吴,三方归晋。

魏蜀吴三方关系的动态变化,也正应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分析历史,解读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笔者始终认为,历史大背景、时与势才是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最深层的动因。

这种内在的动因,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之中,是历史的合力,这种历史合力的聚集点与发展路线,便是历史人物及其命运。

在历史的合力面前,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沧海一粟,只能被裹挟着走向自己必然的命运。

正所谓:心随万境转,转达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山僧官差不自由,只得随流入流。

关羽败于魏蜀吴三角关系的变化,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真的不能逆睹吗?

或许是真的。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没有提到荆州会丢失。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责任编辑:zN_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