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快资讯:三国魏蜀吴,史家只称曹魏和孙吴,缘何不称“刘蜀”?
2023-01-06 08:48:31 来源: 腾讯网


(相关资料图)

蜀汉(221年-263年),国号为汉,后世通称蜀汉、蜀国、蜀或季汉,共历二世二帝,享国祚约43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西南方的一个政权。220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表面接受禅让,实则逼迫献帝退位)而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正式灭亡。221年,汉中王刘备于成都以汉朝宗室身份称帝,宣布承继汉室,国号仍为“汉”,企图与北方的曹魏分庭抗礼。诸葛亮主政期间,继承刘备遗志发动五次北伐,期望攻占陇西、克复中原,然而均遭到魏军阻挡而未能有进一步的进展。直至公元263年,曹魏攻入蜀地,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

三国时期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在称呼上,魏国一般称之为“曹魏”,也即在魏国之前加上曹操、曹丕的姓氏。吴国由于是孙权所建立,所以被称为“孙吴”,又因为地理位置上处在东边,又被称为“东吴”。但对于刘备建立的“蜀汉”,却没有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刘蜀”?

事实上,魏国是曹丕篡汉自立,因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后,自己建立的国家称为“魏国”,也即国号“魏”。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权建立吴国,“吴”这个国号和之前该地区存在的“吴国”关系密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今日江浙一带就有一诸侯国吴国。由此,对于孙权建立的国家,也就正好采用“吴”这国号。但对于刘备建立的国家,其国号是“汉”而非“蜀”,这点有不少人忽略了。

由于在历史上,以魏、吴为国号的国家格外多,除了春秋的魏、战国的魏,以至后来的北魏、东魏、西魏等等,历史上最少有九个政权以“魏”为国号。对于曹丕所建立的魏国,为了与历史长河中其他时代的魏国区分,所以史家多称“曹魏”。同样道理,中国历史上的吴国,最少也有三个,比如春秋时期的吴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等等。因此,三国时期的吴国,就是为了与其他时期的吴国相区别,所以,后人就称之为“孙吴”或者“东吴”。

至于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为“汉”,比如刘备就被称之为“汉昭烈帝”。为了和西汉,东汉相区别,所以就称之为“蜀汉”、“季汉”(季汉的出处源于蜀汉官员杨戏赞辞《季汉辅臣赞》)。因为刘备和刘邦、刘秀都是“刘姓”,显然不适合用“刘汉”来和东汉,西汉相区别。而且“蜀”不是刘备建立国家的“国号”,更不适合称之为“刘蜀”。

那么,蜀汉的“蜀”字又从何而来?是因为四川一带曾经存在一个古蜀国的诸侯国。战国时期,蜀国被秦国消灭,“蜀地”或者“巴蜀之地”却成为该地区的别称。由此,对于建都成都的“汉”,被习惯称之为“蜀汉”,以此和东汉,西汉相区别。此外,对于曹魏来说,为了表达不承认刘备建立的“汉”,往往称其为“蜀”,而不是“汉”。

刘备以延续汉朝的正朔尊称国号为“汉”,有时自称“季汉”。不过,魏晋政权皆不承认蜀汉政权承继汉室、国号为“汉”,遂以其主要领土古称蜀地而称之为“蜀”,使“蜀”成为其俗称。由于蜀汉为曹魏所灭亡,晋又取代魏国,所以陈寿着《三国志》(蜀汉出身,蜀汉灭亡后仕西晋)为保持政治正确,承认魏、晋为东汉献帝以后之正统皇朝,正文叙述上不称“汉”;同为曾出仕蜀汉的李密在《陈情表》中称呼蜀汉为“伪朝”;资治通鉴称其为“汉”。后来历史为将其区别于西汉和东汉,称刘备政权为“蜀汉”、“季汉”。

总的来说,姓氏本来就可以加在国号前面,比如赵宋、朱明、李唐,这都是我们经常听到,而刘备建立的可不是蜀,而是汉;但刘备、刘邦、刘秀都刘姓,所以不适合称之为“刘汉”或者“刘蜀”了。

关键词: 三国时期
责任编辑:zN_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