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动态:太平军不攻打江南北大营既因不是对手也是感觉不划算
2023-01-01 11:38:32 来源: 腾讯网

“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这是忠王李秀成在被俘后所总结的《天朝十误》之一,李秀成认为派林凤祥、李开芳孤军北伐是导致太平天国败亡的重大失误之一。

从实际效果来看,太平军北伐确实没有取得既定的战略成果,反而因此折损了大批能征善战的广西老兄弟及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诸多悍将,随后派出的北伐援军也无功而返,着实是一场得不偿失,吃力不讨好的赔本买卖。

然而,杨秀清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是当时罕见的军事奇才,他这么做必然有他的道理,他的意图是让北伐军在运动中获得壮大,最终攻陷京师,消灭清朝的大本营。如今来看,杨秀清的北伐意图简直是痴人说梦,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却也并非天方夜谭。


(资料图)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从广西杀出清军重围,过湖南、克武昌,迅速扩张至50万之众,随即沿江东下,仅用12天时间便攻陷了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

太平军西征前后控制区域图

太平军进军神速,所到之处清军皆望风披靡,失误在于没有分兵固守长江沿岸的城池,以致于定都南京后才发现占据的不过是弹丸之地,这才派出军队溯江而上,发动西征。太平天国占据南京仅13天,从广西一路尾随而至的清将向荣率部抵达城东孝陵卫扎下营垒,由于营垒位于长江以南,故称江南大营。随后,钦差大臣琦善在长江以北的扬州建立了江北大营。

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堵住了太平军向东、向北和向南推进的道路,保护富庶的苏、松、常、嘉、湖地区不落入敌手,使大清的财源命脉得以持续向朝廷输血。

太平军之所以不主动进攻江南、江北两座大营,根本原因在于打不过,次要原因在于不划算。江南大营建立之初仅有一万余人,随后增兵至三万余,它以驻扎孝陵卫的主营为中心,北由长江南岸的石埠桥开始,顺栖霞山、尧化门、孝陵卫、高桥门、秣陵关、溧水等地,南至东坝,由北至南形成了一道沿南京城东及城南的有力防线。

江南大营不是武昌、南京那样富庶的城池,统帅又是太平军的老对手向荣,手下将领张国梁、德安等俱是令太平军将士闻风丧胆的骁将。南京四周强敌环绕,太平天国自顾尚且不暇,更不说主动攻打。反倒是向荣在站稳脚跟后主动向城外太平军发起进攻,干掉了石达开的哥哥石祥祯等将领。对于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向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江南大营与太平天国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杨秀清

杨秀清力主北伐、西征,既是为了扩张天国的势力范围,也为了打破清军围困太平天国的意图,更是为了打垮近在咫尺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西征期间,太平军溯江而上,再度占领安庆、九江、武昌等地,但在进军湖南,企图打通两广道路时被湘军猛将塔齐布大败于湘潭。随着湘军的崛起,太平军先后丢掉了岳阳、武昌等地,幸亏石达开在九江大败湘军水平,太平军才稳住了节节败退的窘境。

咸丰五年(1855年),刚刚平定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率部围攻太平天国的东大门镇江,由此拉开了江南、江北大营首次奔溃的序幕。杨秀清知道镇江对于天国安危的重要性,从长江上游抽调兵力,以燕王秦日纲为主帅率军东援镇江。此役中,先锋陈玉成冒死强行渡江,与镇江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定下内外夹击的战术,大败吉尔杭阿部,取得镇江大捷,随后乘胜追击,杀向江北大营,摧毁清军营盘一百二十余座,江北大营就此告破。

杨秀清飞檄调正在江西指挥作战的石达开回援,与秦日纲相互配合,挟大捷后之余威,历经数场恶战,击败清军骁将张国梁,踏平清军营盘三十余座,攻破了围困天京达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向荣率部撤退至丹阳,用一条白绫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正当太平天国为江南、江北大营的奔溃而欢呼雀跃之时,因内讧而导致的“天京事变”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军的实力。清廷命和春再建江南大营,德兴阿再建江北大营,天京再度陷入清军的重重围困,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率部二破江北、江南大营,取得了“回光返照”般的胜利。

此后,清廷彻底放弃重建大营、围困天京的战略意图,将剿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和他所率领的湘军身上。

责任编辑:zN_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