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快讯:道士寇谦之,既不是爵位并非官职,为何却深受北魏太武帝重任?
2022-12-26 06:42:49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

寇谦之(365-448),名谦,字辅真 ,冯翊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北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 。

寇谦之从小就无心做官,一心一意倾心道教,他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得了无限乐趣。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气功,服药饵,想获得仙道灵效。可是 寇谦之历经数年,一如既往,却依然如故,原身凡体,但是他一直坚持不懈。

后来得到仙人弟子成公兴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寇谦之在嵩山修炼达三十年之久,一副仙风道骨的神韵,就自编自导了一场自己托天神降授的仪式。后来以“天师”身份自居,认为天降重任,只有跻身朝廷,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才能给道教争地位,于是准备入朝为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几经挫折,终于打听到一个能和皇帝接近的人,作为自己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

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圣上应天承命,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而顺天应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闻奏十分高兴,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一齐拥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请神,天相多多;画符镇灾,希冀太平;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谦之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显神手,积极参加北魏的军事行动。太武帝准备西伐大夏时有些犹豫不定,寇谦之就在宫中大作法事,告诉太武帝此战必克,后来太武帝出军大夏,大获全胜,十分高兴,更加相信寇谦之。

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和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终于在鲜卑族的大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师”之梦,如愿以偿了。

责任编辑:zN_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