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忠孝节义与发明创造
2022-12-22 15:42:45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社会提倡忠孝节义,并不提倡发明创造。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情况呢?

可以说,中国古代大多数封建国家都提倡忠孝节义。忠孝节义是内敛的,并不具备很大的对外扩张性,具备很多温文尔雅的特性,同时具备可靠的稳定性。于是,忠孝节义成了国君们提倡风俗道德,甚至是治理国家的不二法门。

老百姓要忠于国君,而不一定忠于自己内心。做一个国家的国民,就要忠于一个国家的君主,甚至要“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就是国君腐败无能,致使国家经济凋敝了,也不能反对国君,更不能叛国,即便“国破山河在”,也要做“不食周粟”伯夷和叔齐。忠于国君就不会叛乱,甚至要做一辈子奴隶。要是全天下的人都忠于国君,还会有谁整天想着叛乱呢?儒家讲究“修齐治平”,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忠君还不行,修身的目的是让家庭和睦,再追求功名利禄,“治国平天下”。要让家庭和睦,就要提倡孝道。孝顺长辈,不仅是提倡好的风俗需要,更是给下一辈做出榜样。即便有人资质平平,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因为在乡里非常孝顺,就会被皇帝赐予“孝廉”的官职,不管有没有俸禄,对于当时受到官本位影响的人们,无疑是一种大的刺激。于是,很多人都要做孝廉,毕竟做孝廉比较简单。如此一来,民间就出现了很多假孝顺的闹剧。实际上,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本意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孝顺都能造假,是因为有官位在吸引着人们。孝顺可以引申为忠君,和忠君是里外引申的关系。孝顺父母,也就忠于君主了。实际上只是让人们安安心心做奴隶。

国君提倡气节,是要人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随便放弃人格,要誓死捍卫自己的人格独立精神,也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要前仆后继。这种思想当然没错,只是很多人囿于认知的局限,错把偏见当成气节,把维护腐朽的王朝当成气节,而在官场混的时候,贪污腐化就不再提气节了。如此一来,气节就是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是一种说法,等到用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用,而等到不用的时候,“弃之如敝屣”,一点都不可惜。一方面提倡气节,一方面却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不是两种截然相同的说法?验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气节还不如一个馒头值钱,只不过被一些权贵们拿来利用罢了,就显得值钱了。

至于义的提倡,似乎来源于孟子的学说,孟子提倡“义”,甚至要在必要的时候“舍生取义”。大部分人都达不到那样的标准,也不会被孟子洗脑。国君提倡义,要人们讲义气,还要讲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有了浩然正气,就会产生大义。人们只听说过大义灭亲,却没听说过大义灭国。亲的力量比较薄弱,可以被一些提倡所谓大义的人灭掉,而国家就不是那么容易被灭掉了。国君即便是个昏庸无道的人,别人也无从干预,对政权无从置喙。即便有一些推翻国君的起义,重新写了历史,也只能把这种举动称为义举了。没有什么比推翻无道昏君,给人们自由更深得民心的了。于是,人们开始美化这种举动,不过,要是起义被镇压了,话语权就不在起义者手里了,而是皇帝把持话语权,把他们定义为盗匪、流民等。也就是说,究竟是义与不义,不是老百姓说了算,而是当权者说了算。哪怕当权者换了人,也一样拥有对义的定义权。

忠孝节义都是国家内部的道德,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毕竟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需要“牧民”,让人们安安心心生活,同时要让社会风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科学发明就不是那个样子了,不讲究政治和道德属性,不然就没有枪炮发明出来了。枪炮本身是杀人的利器,本身就是违背道德的,具备很大的不可控性。枪炮可以被己方利用,也可以被敌方利用。不管以什么理由发动战争,都会造成生民涂炭的局面。于是,人们对枪炮充满敬畏,但并不能阻止带有高科技成分的枪炮产生。于是,在国君眼里,发明创造是不可靠的,甚至具备颠覆性。要是在封建王朝发明了非常厉害的枪炮就有可能推翻皇权统治,另立山头。而国君恰恰惧怕这样的发明创造,也惧怕有些人专门搞这些发明创造。借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东西是好东西,就怕落入了别有用心的人手里。

国君不重视发明创造,甚至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发明创造具备更大的不可控性,虽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国家被国君统治,历朝历代都是这样,何必非得改变呢?也就是说,国君不想改变,因为改变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容易把江山给变丢了,还不如躺在体制的温柔乡里享受美好生活呢。于是,不管是谁做皇帝,都要提倡忠孝节义,却不提倡发明创造,而老百姓一如既往地生活贫穷,还大多不识字,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

责任编辑:zN_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