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热文:历史上的乐城县究竟在高要还是在德庆?
2022-12-19 17:45:49 来源: 腾讯网

历史上的乐城县治,有说是在高要乐城镇伍村,也有说在德庆悦城圩。那么究竟在哪里呢?

在文章

德庆历史上的乐城、宾江、悦城、文招四县始设于晋朝而非南朝刘宋


(资料图片)

》中,我们知道,乐城县在东晋永和七年(361年),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撤销,又在大明年间再次设立。为行文简洁,下将晋朝初次设立的乐城县称为晋乐城县,刘宋时期再次设立的称为宋乐城县。

先说晋乐城县。宣统《高要县志·营建篇》载:“漾源都伍村永宁寺碑,乾隆十二年重修。邑贡生梁廷举《记》云:漾源乃古乐城县地,源出大朝山。去郡城九十里,伍村地即其旧址云”。译文:漾源都伍村有一块永宁寺碑,在乾隆十二年重修。县贡生梁廷举作《记》说,漾源都是古时候乐城县管辖的地方,发源出自大朝山,距离肇庆府城九十里,听说伍村就是乐城县治旧址。

高要漾源都即今高要乐城镇。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要县贡生作《永宁寺碑记》说:伍村为古乐城县旧址。所谓“孤证不立”,假如这样单凭一条似是而非的坊间传言就断定晋乐城县治在高要乐城镇伍村确实有点武断。

伍村西边有一条村叫罗建村,道光初年在这里先后发现了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两座古墓。晋乐城县初次设立在晋穆帝永和七年(361年),撤销在元嘉年间。两座古墓正好是晋乐城县设立期间,其中元嘉九年古墓的砖竟然还是当时广州刺史孔黙之的落款,可见墓主并非一般人物。而乐城隶属于广州晋康郡,有此等古墓也正好印证坊间相传的伍村为乐城县县治的说法。

再说宋乐城县。

《隋书·地理志》载:“乐城:开皇十二年废文招、悦城二县入。”译文:乐城县:开皇十二年,撤销文招、悦城二县,并入乐城县。

《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一》载:“悦城县:下,西至州八十里,本汉端溪县地也。宋于此置乐城县,属端州。武德五年改属康州。天宝元年改名悦城。郁水一名西江水,经县南,去县十步。程溪水,东去县百步。”译文:悦城县为下等县,向西抵达康州州治为八十里。汉朝时为端溪县管辖的地方。刘宋时期在这里设立乐城县,属于端州。武德五年隶属康州。天宝元年,改名字为悦城。郁水又叫西江,在县治南边经过,距离县治不过十步。程溪水在东边离县治百步的地方。

《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八》载:“悦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本隋乐城县,属端州。武徳五年,割属康州,改为悦城县,今为悦城镇。”译文:悦城县,在康州州治东边八十里的地方。本来是隋朝的乐城县,隶属端州。武德五年,改属康州,后改名为悦城县,如今为悦城镇。

根据《隋书》、《元和郡县志》以及《太平寰宇记》的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文招、悦城二县并入乐城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乐城县改名悦城县,赵宋时期再改为悦城镇。而且乐城县治东近程溪(即今悦城河),南临西江。可以知道刘宋时期的乐城县在唐朝改名为悦城县,县治就在今天的悦城圩镇。

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德庆州志》、康熙《德庆州志》、乾隆《德庆州志》关于乐城县的记载都是错误的。如嘉靖《德庆州志·提封志下》载“废乐城县,在州西都城乡,隋时废”。乐城县本在德庆州东悦城乡,唐朝改名为悦城县。竟被记载为“在州西都城乡,隋时废”。这是因为后代方志是在前代方志的基础上增编补修的,后代方志沿袭前代方志的错误。我们研究地方文史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以免被误导。

总而言之,晋穆帝永和年间(345年~356年),在今高要乐城镇伍村设立乐城县,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年-453年)撤销了乐城县。后于大明年间(457年-464年)再次设立乐城县,县治在今德庆悦城圩镇。唐朝天宝元年(742年)乐城县改名为悦城县,赵宋开宝五年(972年)悦城县改为悦城乡。

附:

晋太元十九年(394年)古墓砖识

案:右泰元砖识,反文,在分篆之间。砖出罗建村中冈上坏冢,冢露于嘉庆初。道光三年,村人尽发其砖,委冢旁污池畔,遂渐散失。四年闰七月三日,访得二块晋尺,长尺有四寸,广六寸二分,厚二寸三分,两面作方罫文,识在砖横,字小于砖之厚十二。孝武帝纪年,晋书作太元。《说文》:太字为泰之省,古经史皆作大及泰。秦刻石自泰古始,初一泰平,俱不用太字。审此识,则东晋犹然也。

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古墓砖识

案:右元嘉砖识,反文,文杂真篆,与泰元砖同日。访得于河头山西麓,山在罗建村北,有古冢陷一穴,梯而下,可七八尺,幽室深丈许,高容行人,四周皆砖甃,砖修广如泰元制,近顶甃半规,砖旁杀乃稍薄,砖半有识,皆此六种。一砖两横皆识,则第一条及第三条也。元嘉纪年有二,东汉桓帝止二年,则此为宋文帝时冢。《宋书·文帝纪》:元嘉六年七月已酉,以尚书左丞孔默之为广州刺史。《范蔚宗传》:鲁国孔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货得罪,下廷尉。此云广州使君,孔即其人。纪:十年六月乙亥,以前青州刺史韦朗为广州刺史。盖默之至是得罪受代,则九年犹在广也。识内壬字皆借作任,又变埏为第五条,末作寸形,当是封字半体,余六字不可辨,其辞以孔为谁氏。圭葬,村人言此冢久露,人疑有藏金发掘者,屡尝得二砖相合,内有文字,盖圹志地劵之类,惜访之不获。

关键词: 元和郡县志
责任编辑:zN_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