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孝庄:13岁嫁给皇太极,辅佐顺治成就了康熙,为何死后37年不下葬
2022-12-17 21:25:42 来源: 腾讯网

她是一个神奇的女人,在丈夫死去失去屏障之后,忍辱负重,与各方势力周旋,翻转于政治的风头浪尖,为一个帝国开辟了伟大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并成就了其孙儿“千古一帝”的美名。

这个人便是孝庄太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本名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她的父亲宰桑是科尔沁部首领,可以说她出身于贵族家庭。

宰桑非常喜欢这个女儿,在她小时候便开始聘请文人教她识字读书,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勤奋好学。


(相关资料图)

由于布木布泰自幼有先生的规范教学,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草原而来,下嫁皇太极

在布木布泰13岁那年,她由哥哥吴克善送往盛京,嫁给了大自己20岁的金贝勒皇太极当侧福晋。与其姑姑哲哲共侍一夫,既是曾经的姑父,也是现在的丈夫。

在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的国策,在那个充满战争杀戮、权力纷争的年代,她们的婚姻都不能自主选择,因为她们身上都背负着家族的使命,孝庄的婚姻就是一场为家族而牺牲的政治联姻。

布木布泰不但外貌出众,而且聪明多才,谈吐不俗,皇太极刚开始多少还是对她所宠爱的,不然也不会短短4年就为皇太极生下了3个女儿。

但自从姐姐海兰珠入宫后,皇太极把满腔的爱恋给了她,对布木布泰也渐渐冷淡。1636年,皇太极正式登基为帝,在册封后妃时,布木布泰位次列于最末,被封为次西宫侧福晋,称永福宫庄妃。

后来庄妃生下了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虽然庄妃的地位依旧没有提升,但是福临的到来使庄妃的命运出现了转机,甚至可以说,福临的降生将她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

2.心思缜密,助子夺帝位

1643年,皇太极崩逝后,由于没来得及确立皇位继承人,在满族贵族诸王兄弟之间,引起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那时,有两个人对于皇位的争斗最为激烈,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很早便开始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北战,战功卓越,在众皇子中显得异常突出。

另一个则是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同样战功显赫,手中兵权又极有分量,实力不容小觑。这两人旗鼓相当,相互不服。如果不妥善解决,那么满族就有可能发生内讧与分裂。

庄妃本就聪明善辩,又能察言观色。她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权力之争中,巧妙周旋,左右说服,使多尔衮与豪格不得不妥协。

最终庄妃提出由年方6岁的福临即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后,立即归政。

在这个折中方案中,福临顺利继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权因为内争而导致分裂。庄妃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先当上皇帝,以后的事慢慢磨,反正来日方长。

由于多尔衮战功卓著,权势越来越大,他开始借摄政王之权在朝廷中不断排除异己,时刻威胁着顺治的地位。

对于多尔衮的步步紧逼,试图谋篡大位,孝庄只能隐忍、退让。孝庄一方面积极拉拢多尔衮,尽可能让他放松警惕,甚至顺治改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另一方面自己也积极辅佐儿子管理朝政,并且支持满汉并用。

3.辅佐顺治,稳定大局

1650年,如日中天的多尔衮突然患病而亡,顺治帝至此终于拿回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权利。当然顺治亲政时,也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孝庄既是母后,也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和导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清复明”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动乱时时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清政权。

孝庄为笼络一批有实力的汉族上层势力,封平南王孔有德女儿为郡主,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联姻结亲手段,对之既拉拢又控制。

同时,孝庄太后非常重视百姓疾苦,从不徇私,又能严惩贪官,减免百姓赋税,尽心尽力推进国家的发展。

顺治帝是位痴情的帝君,而且性情极易冲动。但是孝庄始终以国事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妥善处理与儿子的矛盾关系。

最为著名的,一是顺治帝的两次废后,二是顺治帝对董鄂妃的疯狂爱恋。孝庄对此都采取了明智的态度,废后无法挽回就加以补救。

顺治把第一位皇后(孝庄的亲侄女)贬为静妃后,孝庄接着又重新选了一位皇后(孝庄的侄孙女),以巩固与蒙古的联盟关系。

虽然孝庄选的皇后顺治都不喜欢,但是她并没有不考虑顺治的感受,她同意董鄂妃进宫,还同意她短短4个月就从妃嫔升到了贵妃的级别。为了稳定大局,孝庄表现出了宽广的胸怀与远见卓识。

1657年,董鄂妃产下一子,4个月后不幸夭折,董鄂妃因此抑郁成疾,3年后董鄂妃病逝。顺治帝遭此打击也精神颓废,而且还出家了,但是为期只有8天。之后不到半年便患天花而死,年仅24岁。

4. 培育康熙,治国辅政

中年丧父,晚年丧子,人生两大悲剧,孝庄无一幸免。悲痛中的孝庄只得把全部精力放到孙子玄烨身上。

顺治去世之后,在孝庄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遗诏,由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即为康熙皇帝,而孝庄从此被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失父之哀刚刚过去,10岁时又失去了生母。孝庄本来就十分疼爱孙儿玄烨,眼看着爱孙先后失去父母,对之更加爱护关心,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对他的抚育之责。

对于玄烨的衣食住行,孝庄悉心照料,十分严格。在学习满汉文化的同时,孝庄还灌输给他“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的思想,让侍卫教玄烨骑射本领。

正是这种“念祖宗以来,以武功定暴乱,文德致太平,岂宜一日不事讲习”,玄烨发奋学习文韬武略,为日后亲政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5.聪明果敢,成就“千古一帝”

由于康熙年幼即位,便安排了4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共同辅政。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因为几位辅政大臣,让大清朝廷又一次出现危机。四位辅政大臣因为利益关系开始分化,形成两个派别。

尤其是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借着皇帝年幼尚无法亲政,在朝中广值党羽、排斥异己,俨然又一个多尔衮。

1667年,玄烨十四岁,按理到了亲政的年龄。可已经尝到权力滋味的鳌拜显然不会放手,反而开始变本加厉。此时鳌拜羽翼已成,放任其发展,将给皇帝权威带来极大的危险,但对其处置稍有不当,就可能在清廷中引发剧变。

不过,此时的孝庄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已经累积了很多的经验。她悄悄关照康熙皇帝,要他暂且隐忍,然后不露痕迹地做出布置。

最终,康熙皇帝智擒鳌拜,结束了辅政时期,正式亲政。在这当中,孝庄太皇太后的冷静分析、精心布置,以及长期以来她对康熙的教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后,孝庄开始放手让玄烨处理朝政,自己只是时常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康熙皇帝非常重视,重大事情无一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

由此,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6.安然逝去,遗嘱难倒康熙

1688年,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陪伴,亲奉汤药,并亲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以自己生命为代价增延祖母寿数。

但尽管如此,孝庄毕竟年事已高,历清初三朝更迭,为大清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了一生,最终以75岁的高龄安然离开人世。

孝庄生前曾留下遗嘱,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说要重新动工劳民伤财,而且太宗皇帝已经去世这么多年了,不愿打扰他的清净。孝庄太后一生放不下的只有顺治、康熙二人,她只想在顺治帝的孝陵附近找个地方安葬,如此便没有遗憾了。

这看似简单的遗嘱却难倒了康熙,祖母的遗愿不得不从,可按照祖制,母亲不能葬在儿子的陵寝,自古都是夫妻同穴,哪有母子同穴?这是不合理的。

另外顺治早已安葬在清东陵之孝陵,而孝陵是清东陵的主陵,其子孙帝后陵是以孝陵为中心而左昭右穆排列的,若将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以内,在方位上必卑于其子,孝庄文皇后就成了为其子顺治帝看陵的了,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呢。

左右为难之下,康熙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在清东陵大红门的东侧修建了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的棺椁灵柩暂时停放其中,这本来是一个临时方案,谁知康熙直到去世,也未能解决祖母安葬选址的问题,这一停灵,便是足足37年。

7.驾驭风云政变的女中豪杰

直到雍正登基,才在暂安奉殿原址上起了一座陵寝,称昭西陵,将孝庄正式葬入地宫。昭西陵位于清东陵之风水墙外,正是为了区别两者属于不同的帝陵体系,也只有这样才使孝庄文皇后之陵既不卑于顺治帝的孝陵,有别于以后诸位皇帝的祭陵。

或许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早已随着她的离去,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也许是心寒于皇太极从未爱过她,也许是愧疚于自己没能照顾辅佐好顺治帝,所以才英年早逝,谁又知道呢?

孝庄的一生,曾拥有很多,也曾失去很多,爱情的硝烟只在她的衣角沾染了一丝污浊,她却不置可否,轻轻挥了挥衣袖,便又投入了那血雨腥风的战场之中。

作为生长在封建社会后宫中的女性,能做到上述这一切是很不容易的,可孝庄做到了,而且做得成绩斐然。

孝庄太后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能为他人所不能为,做他人所不能做,忍他人所不能忍。清政权的稳固正是由于孝庄的努力而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康熙皇帝也深受孝庄太皇太后的影响,至于他后来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孝庄太皇太后功不可没!

配图来源网络

-END-

责任编辑:zN_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