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受崇祯之命招抚陕北农民起义的杨鹤为何没能成功?
2022-12-16 15:40:07 来源: 腾讯网

历史人物传记《南明战神李定国》系列连载NO.4

此时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了燎原之势。而朝廷却在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究竟是以剿为主呢?还是以抚为主?

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杨鹤建议应该招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杨鹤,字修龄,湖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为官之初也曾在地方上做过知县,不过时间并不长,仕途的主要经历是当御史,专门负责骂人。

如果给杨鹤此前的人生贴上一个标签的话,我想大概应该是——书生。

按说招抚政策古已有之,并非杨鹤的首创,然而他提出的理论却是前所未有——和气说。

按照杨鹤的说法,造反的这些人原本都是良民,之所以选择造反,是因为饥荒所致,如果一味剿杀,是会伤和气的,国家现在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伤和气不好。

这种奇葩理论自然很难被人接受,许多人听说后就一个反应——摇头叹气,估计心里面对杨鹤的评价都是一致的:这货真能胡说八道。

崇祯皇帝对杨鹤的这套理论倒是很感兴趣,亲自召见了他,问他如果招抚的话,具体该怎么操作。

杨鹤认为,剿和抚都要费钱,但是效果却不一样,大军围剿不仅要耗费大量军饷,还伤和气,如果把这些军饷用来帮助农民渡过难关,等灾后还可以继续找这些农民收税,多好!

这种可持续发展理论很对崇祯皇帝的胃口,他表示,流寇也是自己的子民,应该招抚。为了对杨鹤的理论表示支持,他当即提出自己将拿出十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用于赈灾。

皇帝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下面的人也不能不表态。很快,各地藩王和大臣也捐献了五万两银子和二万石粮食来赈济灾民。

崇祯二年(1629)三月,陕北民变已经显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原任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在文学、史学、医学上都颇有建树,有“关中鸿儒”之称,偏偏对解决民变问题毫无办法,后来干脆选择自杀谢罪,一死了之。

在崇祯皇帝看来,武之望死就死了,没啥可惜的,可是民变还在那儿摆着呢,这个问题终归还要派人去解决。

新任三边总督杨鹤就此闪亮登场,崇祯皇帝给他的任务是:尽快平息民变。

有了钱,杨鹤就准备大干一番了。首先,他派人四处寻找农民军(受农民军工作性质所限,不好找),找到以后,反复宣传朝廷的政策,表示如果投降,不仅无罪,还发钱。

朝廷这样的态度自然很受农民军欢迎,毕竟如果能吃饱穿暖,没有人愿意从事危险性极大的造反工作。很快,杨鹤先生的招抚工作就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效果,神一魁、点灯子、满天星、上天龙、独行狼、大红狼、小红狼等十几位农民军首领全部投降,陕西民变宣告平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特别喜欢投降的张献忠同志并没有投降。这倒不是他见了白花花的银子不动心,而是因为,早在杨鹤往农民军身上砸钱之前,他已经和王嘉胤、罗汝才、马守应、李自成等人前往山西拓展业务去了。

我相信,当张献忠同志听说了陕西兄弟们的遭遇之后,应该是比较嫉妒的。

其实张献忠大可不必这样,因为半年之后,陕西的灾民们又反了。

原因很简单,半年了,杨总督发的钱花完了,没饭吃,还得拿起武器,接着造反。

对于这种情况,杨鹤其实心里是有数的,可是他也没有办法,皇帝给的银子就那么多,就算他再怎么有招安的诚意,没有银子一样白搭。他当时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勉强维持着对农民军人数最多的神一魁部的控制。

崇祯皇帝却不管这些,为了支持你招抚,老子连私房钱都拿出来了,现在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要你何用?

应该说崇祯皇帝的发飙是很无厘头的,你一共就给了那么点钱,还想让灾民们彻底消停,怎么可能?

据说当时有大臣给崇祯皇帝算过一笔账,他给的十万两银子,如果一个灾民给一两银子的话,只能发十万人,当时一斗米要卖七钱银子,一两银子只够一个人五十天的口粮。

如此说来,神一魁们挺了半年才再次造反,已经算是给足杨总督面子了。

崇祯皇帝并不蠢,这样的帐他心里应该有数,可问题是十几万两银子砸了进去,连个影子也没见着,造反的势头却越来越大,总得找个替罪羊吧?

杨鹤,你就委屈一下吧。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罢官,发配袁州。

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认为民变正是在杨鹤担任三边总督时期发展壮大以至一发不可收拾的,故在其所著《罪惟录》中将杨鹤列入《庸误诸臣传》。

责任编辑:zN_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