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视讯!中国古代有哪些防疫措施,看看古人的智慧如何
2022-12-15 08:30:57 来源: 腾讯网

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据《中国救荒史》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疫病有明确文献 记载的发生次数为周朝 1 次、秦汉时期 13 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4次,隋唐五代十国时期17次,两宋金元时期52次,明朝64次,清朝74次。古代民众在同各种疫病作斗争数千年时间里,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防疫措施和经验。不仅有效地预防疫病流行,还促进传统医学对疫病的认识和治疗。

1.隔离法


(资料图片)

(1)秦朝设“疠迁所”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秦代竹简上记载:“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在秦朝,人们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染上麻风病时,要立即向官府报告,确诊为麻风病后,要将其送到疠迁所进行隔离,以防止麻风病传播蔓延。而疠迁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

(2)汉朝设“庵庐”

《后汉书·皇甫规传》载:“军中大疫,死者十 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咸悦。”此段文字证明在东汉的军队中设立“庵庐”以收治患有疫病的士兵,此举在隔离病人的同时,有效地防止了疫病蔓延,给寻找治疗疫病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提高士气,增强军队战斗力。

(3)唐朝设“疠人坊”

唐朝时期,我国佛教鼎盛,许多寺院的僧侣颇懂医理,在防治传染病时起到重要作用。很多寺院都设置了病坊用来“收养疠疾”,并且“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此类病坊将男女患者分开隔离,并提供治疗,初具传染病医院的特点。后来病坊由朝廷监管,每当大疫发生时,朝廷就在“养病坊”收治疫病患者。

(4)清朝设“避痘所”

清初时期,天花流行,许多民众因感染天花而死。清政府为防止天花蔓延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避痘法”是最主要的方式。清朝的“避痘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皇室专门设置的“避痘”场所,以防未患痘疹的皇室成员感染。其中顺治有“南苑”、“养心殿”两处避痘场所。康熙修建“承德避暑山庄”以避痘。二是指清政府制定相关避痘防痘的政令,将患有痘疹的人们迁移到固定的场所。

2.卫生驱疫法

(1)打扫卫生

西周时期,朝廷专设管理清洁卫生的职官,负责宫廷内外的除草、除虫以及清洁水源的工作,大多采用牡菊、嘉草、莽草、灰酒等方法,驱之、烧之、攻之、熏之、酒毒之、杀灭之。清雍正时期,曾颁布“沿道安设水缸,蓄水洒道”的政令,防街道尘土飞扬,污染环境。

(2)保护水源

《周易》有“井泥不食”的相关记载,强调要经常清除井内的泥沙,使井水保持清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饮用水的卫生更加重视,《管子》载:“当春三月……抒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而在河南登封战国阳城遗址内,还发现陶水管道、贮水池等城市水道设施。到了宋代,官府会定期沿街道巷陌“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有效疏通污水管道,净化水源。到了清代,京城有二月淘沟的传统,并且认识到疫病会通过污水道传播。

(3)进口检疫

随着西方卫生知识的传入和通商口岸的开放,晚清政府逐渐引入了检疫、隔离等防疫手段。1870 年东南亚地区霍乱盛行,上海、厦门两地口岸率先制定了港口检疫制度,凡从疫区来的船舶,须停靠在指定地点,待检疫完毕,方可上下人员和装卸货物。如发现船舶感染疫病,除了患疫者和船员需要被隔离以外,清政府还要对船舶进行短期隔离、除鼠、除虫及消毒等措施。

3.接种“疫苗“

(1)狂犬疫苗

狂犬病在古代称作瘈咬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病症,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对狂犬病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狂犬病的危害性以及驱逐疯狗的必要性,远离疯狗,是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主要方法。到了唐代,孙思邈提醒民众携带竹棒逐疯狗。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对狂犬病有进一步的认识,其中记述被疯狗咬后二十天没有发病,才算是避过一劫,过百日后仍然没发病才说明病愈。除此之外,葛洪还记载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就是在处理完伤口之后,将疯狗捕获并打死,敲开其脑壳,取出其脑髓,敷在被咬者的伤口上,可以让狂犬病不再发作。这种预防狂犬病发作的治疗方法也是“狂犬疫苗“早期萌芽。

(2)天花疫苗

天花最早出现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以后历代医家们根据临床观察,不断深入研究天花的病因、症状及治疗等方法,但治疗天花最有效的方法是人痘接种术。相传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明朝,清代张琰在《种痘新书》记录该术祖承聂久吾先生的种痘术,为人种痘多达万人,而聂久吾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后来人痘接种术从“痘衣法”逐步改良成“痘痂法”,从养苗到种苗,逐步达到减毒治疗和预防天花的作用,开创人工免疫的先河。

欢迎关注:超级行者

责任编辑:zN_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