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布洛芬为啥“一药难求”?真因为挤兑?错,因为没有“利润”
2022-12-14 21:46:54 来源: 腾讯网

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退烧药,一药难求”的现象,很多大v,把原因归结为——挤兑!

比如:这位大V。

问题来了,为啥布洛芬这种常规药品会被挤兑,但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恨不得注册成百上千企业,来满足每一个用户需求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此,我查了下相关企业的利润,并按利润做了个排序,发现:

1.利润最高的是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属于服务外包。环节多,流程复杂,且不具备统一性。各地方各自为政,寻租空间巨大,且审计困难。

更何况,还可以在检测结果做手脚。

所以,核酸检测这个环节做得最好,地方也非常乐意,且很少出现纰漏。

2.其次是建方舱

利润稍低。属于工程项目,审计经验丰富,油水有但没那么多。 所以地方有积极性。但积极性不如核酸检测。山东某地,直接把方舱项目拿到债券市场融资。

3.再次是某连花

利润很高,但是不能共享。具备特殊性和高辨识度。地方积极性不高,但某些积极性很高。

4.中成类感冒药

利润不如某莲花。因为辨识度不够高。也不能给地方享用,所以积极性差了一大截。

5.退烧药

布洛芬的技术和工艺非常成熟,单片价格非常低廉。因此,不具备任何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地方不能共享,且某些也拿不到,所以积极性最低。

发现没有,正常而言,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市场高度流通的背景下,退烧药这样的物资不可能出现短缺。

而且大家都知道,面对疫情冲击,这个利润最少,价格最低廉的东西,却是面对第一波冲击最有效的。

但为什么还是出现了供给错配?真是因为大V说的“挤兑”?

君不见,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恨不得注册成百上千企业,来满足每一个用户需求呢。

这里有一个故事,我想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品一品。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国共双方谁都明白,这场战役将直接决定解放战争的结果。

如果国军赢了,将会大大减缓灭亡的速度,甚至可能划淮海而治。 反之如果共军赢了,长江则必不可守。南京国民政府则必然灭亡。

三年了,这将是决定性的战役。但在决定性的战役之中,国军却只在口头上做了准备。

国民党最高领袖,除了“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并没有给出任何有效的预案。

最终的方针就是“龟缩在徐州,坐等挨打”。

淮海战役最经典的一幕就是,黄百韬兵团收到撤退命令,退回徐州。但是又收到命令,等待44军。

大战之前,朝令夕改。全军上下,焦虑不安。

接着,黄百韬被迫在大运河等待三天。而在这三天之中,作为10万精锐野战军的统帅,并未想到在运河多架几座浮桥。

最终,仅有的铁路桥被炸毁之后,10万大军乱作一团。慌乱之中,被战神粟裕统率的华野部队团团围住。

从一开始,淮海战役就因为黄百韬被围,陷入全面被动,直到全线崩盘。

那么,这个责任是黄百韬的吗?

其实,国军将领在架浮桥方面不行。但是在别的方面很行。 44军为什么迟到,为什么需要等待这么久?

因为44军同行的还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这些人员携带了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大量的私有财产。

比如,44年12月蒋介石终于下决心放弃徐州。杜聿明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但是第二天,徐州城老少皆知。国民党高级将领们连夜通知城内商人,好保住他们的财产。

最终三十万大军拖家带口地离开徐州,被华野全部围歼。淮海战役,国民党彻底失败。

所以,这是架浮桥的问题吗?

事实上,从后来的材料中证明,黄百韬曾下令过架浮桥。但这个命令根本没有得到执行。这是因为:

1,大战前夕,朝令夕改。全军上下,毫无斗志。官兵们茫然失措,都笼罩着失败的情绪。 2,高级将领心思根本不在作战,而在捞钱。架浮桥这种没利润的事情就没人干,但是提前泄密转移财产这件事情,人人都在干。

历史从来没有新鲜事。

面对第一波冲击,最应该准备的是退烧药。

退烧药成本之低,作用之大,就好比是运河上的浮桥。

但浮桥为什么没有建立起来呢?

就如当下,挤兑必然发生,不挤兑,利润微薄的感冒药,哪来的超额收益呢?

最后提醒一下,这两天,特效药炒得很热闹。

但需要注意,特效药适用60岁以上无疫苗老人,管用。

其他情况,没用,青壮年别屯,药效过期都用不上。

毕竟特效药,只能治疗,不能预防!不能预防!不能预防!

青壮年等你确诊后开单等快递送到,大概率已经康复了。

责任编辑:zN_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