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快资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3年前联手制敌,后来为什么成对手?
2022-12-14 18:44:13 来源: 腾讯网

710年,唐中宗去世,韦皇后独揽大权,她试图效仿武则天,图谋除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等人。

李旦的三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一直密切关注着朝廷动向,他察觉到韦皇后等人的阴谋后,暗中召集人马,准备对韦皇后出手,匡复李唐社稷。


(资料图)

为了不连累父亲,李隆基的行动都是瞒着李旦进行。但是,李隆基知道自己孤掌难鸣,他需要来自李唐皇室成员的支持,于是他把寻求帮助的目光投向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拍即合,她派出儿子薛崇简参与李隆基策划的行动。

当年7月21日,李隆基、薛崇简、钟绍京等人率军发难,他们闯入宫中,迅速铲除韦皇后及其党羽,扶持相王李旦即位。

李旦重回帝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功不可没,两个人成为李旦十分信任和依赖的重要人物。

但是,随着大权在握,昔日曾经联手对抗韦氏集团的姑侄二人,矛盾日益突出,最后竟然成为势不两立的仇敌,到了必须要争个你死我活的地步。

1、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她还有四个同母哥哥,大哥李弘、二哥李贤、三哥李显和四哥李旦。因为年龄最小,太平公主从小就很受父母和几个哥哥的宠爱,性格难免骄纵。

太平公主长大后,经常跟随母亲武则天处理政事。她足智多谋,武则天十分欣赏,认为子女中她最像自己,信任她的同时赋予她极大的权力。

武周时期,能够掌握权力的只有武则天信任的人,其中就包括太平公主,另外几个人则是上官婉儿、张昌宗和张易之。

虽然深得武则天的信任,但是,在太平公主内心深处,她却自始至终都是李唐王朝坚定的拥护者。

正因为如此,705年,当武则天病重时,太平公主参与了逼迫母亲禅位给三哥李显、诛杀张昌宗兄弟的行动。经过这次行动后,太平公主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武则天退位,但是李唐皇室内部的斗争却仍然在继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决定联手。

2、韦皇后

推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的正是韦皇后等人。

韦皇后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二任皇后。在684年第一次即位和705年第二次即位期间,李显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贬谪、流放时光,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他犹如惊弓之鸟,每当听说有朝廷使者前来,经常惶恐地寻死觅活。

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始终坚定地陪伴在李显身边的,正是韦皇后,她始终温和地劝解和开导李显,成为他十分依赖的精神支柱。

对韦皇后的支持,李显十分感动,他郑重地对韦皇后承诺:“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制!”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重见天日,肯定让你为所欲为,绝不干涉你的自由!

正因为有这样的承诺,李显重回帝位之后,他十分放纵韦皇后的行为,韦皇后真正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其中就包括干预朝政。

韦皇后和她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依仗手中的特权,胡乱任命出得起价钱的官员,当时被人们称为“斜封官”的“新物种”即由她们一手造成。唐中宗第二次在位五年时间,由韦皇后等人任命的“斜封官”多达数千人。

一时,朝政混乱,怪象迭生。

韦皇后及其党羽胡作非为之时,唐中宗李显这一国之君形同虚设,但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却深为韦皇后等人所忌惮。

唐中宗李显去世后,韦氏集团将李旦和太平公主看作即位的最大阻力,必欲除之而后快。

3、李隆基上场

李隆基一直密切关注着朝中事态的发展。

武则天朝时,年幼的李隆基曾经有长达七年被幽禁深宫的经历,也深切地体会过母亲被害、父亲却不敢声张的痛苦!他享有来自皇室的荣耀,也体会了皇室斗争的冷酷,他非常清楚,身为皇室成员,一旦失去权力就意味着极其惨痛的遭遇!

想当初,父亲李旦曾经拱手将皇嗣之位让给伯父李显,结果李显柔弱,大权旁落,后来唐中宗李显死因不明,韦皇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父亲反倒被忌惮,甚至还有被害的危险。

李隆基曾经亲眼目睹祖母武则天被迫退位的场面,那时他20岁,如今五年时间过去,那一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为了保护父亲和李唐皇室,他必须做一次同样的事。

他决定反击,毫不留情地反击。

李隆基开始暗中招募勇士,并不断结交羽林军中的将士,使他们能够为自己所用。

实际上,很多大臣都不满韦氏集团的所作所为,所以暗中归附和支持李隆基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兵部侍郎崔日用、宫苑总监钟绍京、朝邑县尉刘幽求等人。

虽然很多人都劝说李隆基和父亲李旦商议此事,但是都被李隆基拒绝了,他说道:”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归于宗社,不成身死于忠孝,安可先请,忧怖大王乎!若请而从,是王与危事;请而不从,则吾计失矣。 “

大意是:我发动此事是为了拯救社稷,解除君王、父亲的危机。如果此事成功了,归功于李唐宗庙;失败了,我则因为忠孝而死,怎么可以请示我的父亲,让他跟着担惊受怕呢?如果我请示父亲,他赞成的话,就增加了他的风险;如果他不赞成,事情还没有启动我就失败了!

此时的李隆基真是英明果敢啊,和年轻时相比,晚年时期的他怎一个昏庸了得!

虽然不愿意连累父亲,但是李隆基并不拒绝来自李唐皇室的其他支持,他知道姑姑太平公主的威力,于是和她商议此事。太平公主不便于亲自出面,她派出儿子薛崇简配合李隆基行动。

万事俱备,只欠出击。

710年7月21日,李隆基、薛崇简、刘幽求等数十人自宫苑南门进入,钟绍京带领数百人跟随,派遣万骑前往玄武门攻击而入,很快得到宫内值守卫兵的响应。

乱军之中,韦皇后、安乐公主被诛,其党羽也相继被捉拿铲除。

局势稳定下来之后,李隆基这才去禀告父亲,并为之前没有及时请示而谢罪。

李旦平白收获了这么大的一场胜利,他激动都还来不及,哪儿还会怪罪李隆基?他泪流满面,抱着李隆基说道:“宗庙和社稷的危难是由你平定,祖先与百姓都有赖于你啊!”

李旦再次即位,是为唐睿宗。李隆基被封为平王,不久又被立为太子。

4、唐睿宗的左膀右臂

唐睿宗能够再次即位,完全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敢于奋争的结果。唐睿宗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十分厚待这两个人:立李隆基为太子,给太平公主晋封万户,让她达到了唐朝公主权势的顶峰。

唐睿宗大概认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谋略都胜过自己,所以朝中大事都会和他们商议。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 ‘尝与太平议否?’又问: ‘与三郎议否?’

每逢宰相奏事,唐睿宗都会先问: “这件事和太平公主商议了吗?”然后再问: “和三郎(李隆基)商议了吗?”

唐睿宗非常听从太平公主的话,宰相以下官员的任用,太平公主一句话就能搞定。一时,太平公主“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尽管如此,太平公主却并没觉得自己顺心如意,尤其是太子李隆基的存在,越来越让她觉得碍眼。

5、姑侄斗

刚开始,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还年轻,远非自己的对手,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这个侄子的英明勇武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于是她就想换个平庸软弱的侄子来当太子。

很快,在太平公主的推动下,流言四起,人们纷纷传说“太子不是嫡长子,不应该占据这个位置”。太平公主则随时捕捉李隆基的一举一动,稍微有点小错就告诉唐睿宗。

李隆基的身边密布太平公主的暗探,李隆基有所察觉,极其不安。

为了达到换太子的目的,太平公主还试图说动宰相宋璟等人,让他们为废立太子向唐睿宗劝谏。

可惜,太平公主这些作为都是徒劳,上至唐睿宗,下至大臣,都十分拥护劳苦功高的太子李隆基。太平公主一番运作下来,得到的只是大臣们的反感,甚至有人向唐睿宗进谏,应该把太平公主送到东都洛阳去居住,让她远离权力中心,以免多生事端。

幸亏唐睿宗感念自己只有这一个妹妹,不舍得让她远行,太平公主才得以留在京城。

如果太平公主有了这些教训之后能够及时收手,或许能够避免后来的悲惨命运。可惜,多年受宠的经历让她只知道向前猛冲,而不知道及时知足止步。

712年,在太平公主的指使下,有人向唐睿宗进谏:“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

太平公主的原意是,彗星出现,要除旧布新,主太子将要即位,想让唐睿宗因此忌惮李隆基,甚至直接将其除去。

可是,太平公主显然不太了解自己这位四哥,唐睿宗听了这些进言之后,非但不恼恨李隆基,反倒直接表示:帝位就应该传给有德之人,我直接让位给太子好了!

对于李旦来说,帝位什么的并不是不可以让的,之前他曾经将其让给母亲,后来又将皇储之位让给哥哥,现在把这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简直更顺理成章。

太平公主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恶意中伤最后反倒成全了李隆基快速上位。知道李旦的真实想法后,太平公主赶紧带头劝阻他退位,无奈圣意已决,712年八月,唐睿宗传位给李隆基。

结语

太平公主得非所愿,她却仍然不知道收手,李隆基即位之后,她继续专擅大权,朝中大臣大多依附于她,她甚至还计划投毒谋害李隆基。

太平公主错误估计了李隆基的实力,他显然并不像他的伯父、父亲那样软弱可欺,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李隆基再次周密部署,准备“除奸”。

713年七月,党羽尽皆被除之后,太平公主被赐死于家中。

唐朝最骄奢的一位公主最终走上了末路,此时距她和李隆基联手制敌刚刚过去三年时间。

本文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本纪第八》

责任编辑:zN_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