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这是明朝皇帝唯一赠给大臣的诗,诗伴将威,千古流名!
2022-12-11 18:34:18 来源: 腾讯网

古代帝王对一个臣子的认可,一般是升官加爵赐金赏银居多,因为这属于法度,作为臣子有了功劳,皇帝自然会赏你这些;相反,作为皇帝来说除了以上奖赏极少是为臣子写诗褒奖,因为封建时代皇帝作为九五之尊,给臣子写诗则意味着君臣心心相印,这份殊荣极为少见。

而嘉靖十九年(1540),嘉靖帝欣然为一位南征的大臣写诗一首,诗中毫不掩饰对这位大臣的宠爱和勉励之情。此诗一出,让当时拥有一亿人口的大明朝为之振奋,皇帝给臣子赠诗亘古少见!


【资料图】

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诗: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笔者简单翻译一下:

将军你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加上腰间横跨的雁翎刀更是气壮山河;

大风吹舞着旌旗飘扬,战鼓擂得惊天动地,这一刻仿佛山河震动、日月高悬一样。

将军你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而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又岂能能逃走呢?

等到凯旋归来,将军班师回朝的时候,朕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接风洗尘。

鼍鼓,音tuó,指鳄鱼皮做的鼓。

整首诗写得恢宏大气而平易近人,全诗夹叙夹议,饱含一个皇帝对臣子的喜爱和期许。据史料说,毛伯温将军阅完此诗后感激得眼泪涕下。与以往帝王诗不一样的是,该诗没有冠冕堂皇的勉励,而是流露出一股自然真情。

01

毛伯温,生于1482年,江西吉水人,进士出身,历任绍兴府推官等职,嘉靖初年升为大理寺(全国司法最高复核机构)丞。

嘉靖十五年(1536),安南(今越南)已经整整21年没有来朝贺纳贡,让当时的大明朝廷非常不满,宠臣礼部尚书夏言建议派军讨伐。与东部顺服的朝鲜政权不同的是,安南自古以来就与中华进行了多次战争。尤其是永乐朝的1407-1420年,明成祖朱棣派名将张辅四征安南,消灭并镇压了造反势力。

但随着明朝的陆续撤军,安南民族意识增强,黎利又建立了安南后黎王朝。战争过后,后黎王朝按照朝贡制度称臣纳贡,百十年来倒也相安无事。但是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安南忽然停止了纳贡,20多年没有任何动静,明朝廷也开始在广西集结军队,并派广西布政使司打探安南这边的情况。

02

原来安南发生兵变,朝廷立了一个少年傀儡皇帝黎昭宗,而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权臣莫登庸手中,这样一来安南朝廷自然没空理会北方千里之外的大明朝廷。

后来莫登庸干脆杀了小皇帝,自己当了安南皇帝。而黎氏后人又趁机另立一个政权,一时之间安南陷入了长期的内乱,南北拥有了两个政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紧邻的广西边境也受到了战火的影响。

这时大明朝廷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局面:一是要么支持莫家政权;二是要么支持黎家政权。明朝内部大臣们意见也不统一,也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因为一旦做出决定就意味着千里用兵,劳民伤财。当年以永乐朝朱棣时的杀伐决断,四征安南最后也落一个撤兵北上。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嘉靖十九年(1540年)秋天,毛伯温等人进驻南宁。到后征调两广、福建、湖广狼土官兵共十二万五千多人,分置三处哨所,从凭祥、龙峒、思陵州挺进安南,集结重军一副要开打的样子。

莫登庸深知内部还未平定,再加上明朝如此众多的军队随时欲进攻,莫登庸非常害怕,派使臣拿了土地、百姓的簿册,并依此称臣纳贡。并且归还了早先侵占的钦州四峒地区。

毛伯温于是把这些情况飞报嘉靖帝,皇帝极为高兴,发布诏书把安南国改名安南都统使司,让登庸当都统使,世代相承,在境内分设十三个宣抚司,由他自行安排。而后来对于另一派黎家政权也采取了默许承认的办法。

从此,安南又重新回归称臣纳贡的路线,广西边境又重新恢复了安定。

03

毛伯温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安南祸乱问题。他开创了外交史上的第三个办法,既不支持莫家政权,也不支持黎家政权,而是选择你们安南内部随便打。只要不打到我明朝边境即可,只要你们按时称臣纳贡就行。

后史很多人说他是和稀泥,是甩锅侠,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最为务实的办法。因为朝廷选择支持哪一方就意味着,必须大军深入安南复杂的高山密林境内进行长期作战,又重走一百多年前名将张辅的老路子,劳民伤财,最后往往还得撤军北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对越南用兵多年,几乎拖垮了经济,最终也无功而返,也证明了此道理。

事后,毛伯温被嘉靖帝加官为太子太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毛伯温因长期忙于军务,病死,时年64岁。

《明史》评价:伯温气宇沉毅,饮啖兼十人,临事决机,不动声色。白话文大意是:毛伯温这个人很坚决刚毅,饮食非常大,面临大事从不慌乱。

有趣的是,史料记载在这次安南平叛中,一位初出茅庐的小将毛遂自荐了很多兵法战略,毛伯温出于战略层面没有采纳,这个小将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俞大猷。

注:喜欢文史的点点关注

责任编辑:zN_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