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今日热文:福全是康熙的二哥,他更年长为何却没能继位?他和后人结局如何?
2022-12-07 22:43:14 来源: 腾讯网

清世祖顺治皇帝全名爱新觉罗·福临,有意思的是他的次子居然叫福全,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字辈起名来说,似乎顺治皇帝的名字与自己的儿子福全的名字字辈有些重合,名字看起来不像是父子,更像是兄弟。

甚至还有很多不了解清朝历史的人误以为福全是顺治的弟弟,更有甚者质疑福全明明是顺治的次子,论年纪比康熙皇帝还大,顺治传位也应该是传给他,怎么会传给康熙。因此质疑福全的名字不在清朝皇室的宗谱《玉牒》之中,这也能解释为何福全的名字与顺治名字的字辈近似,以及福全作为康熙的哥哥却没能继承皇位。

那么历史上福全的名字身份到底有没有被收录在《玉牒》之中,他为何比康熙年纪大却没能继承皇位?下面就来说说这些问题。


(相关资料图)

清朝皇室的起名规则始于康熙时期

虽然顺治皇帝一生只活了24岁,不过他的生育能力还是非常惊人的,在短短的24年人生中,他生育了八子六女,共计十四个孩子。顺治的八个儿子分别是老大牛钮、老二福全、老三玄烨即康熙、老四皇四子荣亲王、老五常宁、老六奇绶、老七隆禧、老八永干。

顺治的这八个儿子中老大牛钮和老四荣亲王出生即夭折,老六奇绶和老八永干都是在康熙初期夭折,因此顺治的八个儿子实际长大成人的只有福全、康熙、常宁、隆禧四人。

且不多说顺治的儿子夭折问题,就看顺治的儿子们这些名字就能看出来,没有一个是连着的名字,光看名字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同父的亲兄弟,尤其是福全的名字还与老爹顺治的字辈重合了。

其实顺治给儿子们起的名字都很正常,这是因为顺治时期满人并没有被完全汉化,他们没有形成像汉人一样按照家族宗谱字辈起名字的习惯,也不忌讳父子之间字辈重合。

清朝皇室真正设立字辈起名规则是起源于康熙时期,最初康熙是想把自己的儿子字辈与二哥福全的儿子们字辈重合起来。福全当时长子和次子夭折没有名字,但是福全的三子保泰、四子保安、五子保绶、六子保永都属于保字辈,康熙最初给长子胤禔起名就叫保清,给次子胤礽起名就叫保成。

后来康熙为了凸显皇帝一脉的尊崇,要让自己的儿子们字辈与侄子们区分开来,于是康熙定自己的儿子们字辈为胤字辈,孙子辈的字辈为弘字辈,曾孙辈的字辈为永字辈,这也是清朝皇室字辈规则的起始。

由于康熙把字辈只制定到了永字辈,因此到了他的孙子乾隆继位之后,乾隆又接着永字辈制定了永绵亦(通奕)载奉慈娱的字辈排名。不过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觉得“奉慈娱”三个字不好听,于是道光把修改为溥毓恒启。道光的儿子咸丰皇帝又往下增加了焘闿增祺四个字。

到了1937年时清末帝溥仪又在咸丰的基础上往下加了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这十二个字辈,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爱新觉罗氏起名字的字辈规则。在溥仪增加十二个字辈之后,至此清朝皇室的字辈起名规则才完善,从康熙之后字辈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当然,这些字辈只限于康熙这一宗脉的后人起名规则,像包括福全在内的其他远近支皇室宗亲都有自己家族内部的起名规则,他们的后人是不需要按照康熙的后人字辈规则去起名字的,但是这些皇室宗亲的名字也都是被收录在皇室宗谱的《玉牒》之中。

所以福全的名字在字辈上与老爹顺治有些重合,这就是因为当时满人的汉化程度不够深,清朝皇室没有正式制定字辈起名规则。即便没有规则,福全也确确实实是顺治的亲儿子,身份是被收录在《玉牒》之中的。

虽然年长福全却并不适合当皇帝

福全不仅年纪比康熙长一岁,他的母系家族出身也比康熙的母系家族出身高贵多了,福全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当然,这个宁悫妃可不是让顺治爱得不得了的董鄂妃,她俩在血缘关系上来说算是远房宗亲。

不过宁悫妃的家族出身可比董鄂妃高贵多了,宁悫妃的家族属于清朝开国功臣何和礼家族,自清太祖努尔哈赤起,爱新觉罗氏就世代与何和礼家族联姻。

而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家族出身肯定是比不上何和礼家族的,所以按照道理来说顺治为何不选年纪大且母系家族还出身高贵的福全当皇位继承人,反而选了康熙呢?

其实这与福全自身有很大关系,据史料记载福全天生一只眼睛有残疾,而且福全自幼性情温和,没有太大的野心。

据史料记载,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某日,顺治询问当时年仅7岁的福全和年仅6岁的康熙二人将来长大之后志向是什么?

福全回答:“愿为贤王。”

康熙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兄弟二人的回答就体现出了二人的志向,福全自幼就没有帝王的志向,只想成为一代贤王,而康熙年纪虽小却有帝王志向。因此康熙的回答不仅让顺治器重和喜爱,也让听闻此事之后的祖母孝庄太后十分器重和喜爱。

这件事也说明福全自幼就生性随和,虽然身在皇家,却对皇位并不看重。其实即便福全有野心想当皇帝,也得能得到孝庄太后许可才行。

顺治去世的时候,实际上决定皇位继承人选的权力在太后孝庄手中,而福全仅比康熙大了一岁,顺治去世的时候福全9岁,康熙8岁,两人的年纪相差并不大,当时的年纪都很幼小。假设福全如果比康熙大很多,当时已经成年了,那孝庄还会考虑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是二人同样都是年纪幼小,孝庄当然会选择身体健康且志向还更加远大的康熙了。

所以福全属于是天生眼睛残疾加之性情使然,而弟弟康熙又得到了祖母孝庄太后的支持,因此福全最终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康熙与哥哥福全感情也极为深厚,在康熙亲政之后,康熙册封福全为裕亲王,册封常宁为恭亲王,册封隆禧为纯亲王。但是隆禧英年早逝,常宁为人懒散平庸,向来不被康熙所喜,因此康熙与福全的兄弟感情最为深厚。

福全与康熙年纪差不多,兄弟二人自幼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还一同孝敬祖母孝庄,兄弟二人在成年之前可以说是几乎朝夕相伴,所以康熙与福全的兄弟感情非常深厚。

成年亲政之后康熙还把福全任命为议政王,让他参与军国决策大事,俨然一副打虎亲兄弟,要与哥哥一同治理天下的态势。

福全被委以重任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自己承诺的“愿为贤王”志向,福全先后帮助康熙清除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可以说福全在康熙初期和中期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相比之下常宁则比较懒散平庸,康熙屡次劝诫他都没有效果,因此康熙逐渐不喜爱常宁。所以福全对比常宁对康熙帮助极大,深受康熙的倚重和信任,福全也是康熙时期享受待遇和赏赐最高的亲王。

与康熙相比福全确实不适合当皇帝,他更适合给弟弟康熙当助手,当一代贤王,因此顺治和孝庄当初弃福全而选康熙是很正确的选择。

但是福全的子孙后代结局并不好

虽然福全与康熙感情深厚还是一代贤王,但是不要低估帝王的猜忌之心,康熙对福全也曾猜忌过。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时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侵扰漠南蒙古,而康熙此前早就对噶尔丹用武力强行统一漠西蒙古各部十分不满,而漠南蒙古一直处于清朝的庇护之下,噶尔丹侵扰漠南蒙古就是等于挑衅清朝,因此康熙忍无可忍决定御驾亲征。

康熙不仅自己亲征,还带上了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康熙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出古北口讨伐噶尔丹,任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军出喜峰口讨伐噶尔丹,康熙本人则亲率上三旗精锐部队进驻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居中指挥策应。

最初常宁先抵达战场被噶尔丹打败,随即福全到来接应了常宁,在福泉的指挥下噶尔丹被打的节节败退,最终福全逼迫噶尔丹在沙拉木伦河上流高凉河一带决战,这一战噶尔丹被福全击溃,噶尔丹的主力部队死伤过半,噶尔丹只能仓皇逃跑。

在博洛和屯坐镇的康熙听闻噶尔丹溃败的消息,立刻让堂兄康亲王杰书率精兵进驻归化(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就是为了截断噶尔丹的退路。这样一来噶尔丹退无可退,几乎处于清军包围之下,走投无路的噶尔丹率领精骑与福全的军队在乌兰布通(现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展开大战,史称乌兰布通之战。

这场乌兰布通之战极为惨烈,虽然噶尔丹的军队被福全彻底击溃,但是清军方面损失也非常惨重,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当场战死,还有很多清朝王公贵族战死于这场恶战。这场战斗也让福全对准噶尔骑兵的战斗力尤为害怕。

噶尔丹也十分狡猾,他在损失惨重军队溃败的情况下,假意向福全投降,使用缓兵之计迷惑住了福全,使得福全没有尽全力追击噶尔丹残部。

福全一面是中了缓兵之计,一面又因为康熙的长子胤禔随军在身边,另一面又是因为后勤粮草补给不及时,福全不敢深追噶尔丹与其硬拼,他害怕噶尔丹狗急跳墙再发狠,也害怕胤禔在战场上有个闪失。

所以福全在没有请示康熙的情况下,追击噶尔丹的半途擅自做主退兵,致使噶尔丹逃出了清军的包围圈。福全统军却擅自下令退军,并且还导致噶尔丹逃跑,这让康熙对他十分恼怒和猜忌,回京之后康熙就极为严厉的当众斥责了福全。

康熙还特意让随福全出征的胤禔出来指证他,康熙故意对胤禔说:“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康熙这意思就是告诉胤禔,如果胤禔和福全口供不一样,那就要严惩胤禔。

福全一看康熙如此说,于是在胤禔指证时他一句反驳之言都没有发,当他在胤禔指证完面对康熙追责时,只默默地说了一句:“我复何言!”

康熙追究完福全之后,也把弟弟常宁一起捎带上,然后康熙命王公贵族给福全和常宁定罪。王公贵族们最终建议康熙将福全和常宁废除爵位和削除宗籍并终身圈禁起来。康熙只是恼火没能歼灭噶尔丹,他可不是真的怨恨哥哥和弟弟,也不想把他们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康熙在气消了之后就否决了王公贵族们的议罪结果,康熙下旨罢免了福全议政王职务,保留福全和常宁的亲王爵位,但是要罚他们俩俸禄三年,这次事件就算是平息了。

此后康熙又两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虽然没有再让福全统军,但是福全也都跟随出征,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彻底败亡。康熙这一年十分高兴,下旨恢复了福全议政王的职务,但是福全已经无心于政治,此后福全只是空挂议政之名,淡出了政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病危,当时康熙正在巡视塞外,得知消息后,康熙立刻下旨回京,并要求御医一定要延长福全几天寿命,能让自己看到哥哥最后一眼。不过很可惜康熙没有看到福全最后一眼,在他回京途中福全就去世了,终年51岁。

康熙回京之后没有回宫,而是立刻到了裕亲王府看了福全的遗体,在看到福全遗体后康熙失声痛哭,史书记载康熙悲痛欲绝,哭泣的几欲昏阙。在福全出殡的这一天,康熙又是亲自来给福全扶棺送葬,而这一天康熙哭得更加让人感动,康熙在这一天多次不肯让人盖棺并抚棺痛哭。

虽然康熙有猜忌过福全,但他在福全死后所表现的也让人十分感动,足见康熙对哥哥福全感情还是十分深厚。

福全死后康熙给他上谥号为“宪”,这属于一个美谥,谥法中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宽厚随和曰宪,这是对福全一生当贤王最好的盖棺定论。并且康熙还十分怀念福全,特意命画师画了福全与康熙并坐于桐荫之下的画像,此后每当康熙想念哥哥时,都会坐在这幅画前发呆,康熙与福全如此深厚的兄弟情谊在古代帝王之中是很少见的。

康熙对福全的后人也很不错,福全去世后康熙特意下旨允许其三子保泰不用按照清朝的降级袭爵规矩,直接继承了裕亲王爵位。并且还让保泰出任议政王,参与掌管八旗军务,康熙对福全的儿子们绝对是没得说,他这个叔叔当得很合格。

不过康熙去世后,雍正就对福全的子孙们不是那么友好了,原来福全和保泰都与雍正的政敌弟弟康熙第八子胤禩关系亲密。

胤禩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中皇位强有力的竞争者,他为人儒雅有风度,待人还细腻温和,在朝廷内外向来是深得人心。胤禩早就把福全哄得十分开心,福全在世时就多次在康熙面前夸赞过胤禩,并且称康熙诸子中只有胤禩可托付大事。

福全对胤禩这个侄子是十分喜爱,在福全的影响下,福全的儿子们也都与胤禩关系亲密,尤其是第三子保泰与胤禩关系最为亲密,是竭尽全力支持胤禩继位,属于是胤禩的“八爷党”成员。

所以雍正继位之后对于福全家族与胤禩关系过于亲密十分不满,尤其是对堂弟保泰支持胤禩更加不满。因此后来雍正对胤禩一党进行清算时,保泰也受到雍正清算,保泰被雍正褫夺了裕亲王爵位,并不允许保泰的后人袭爵。

虽然福全一生有六个儿子,但是其中四个儿子都属于未成年就夭折了,福全实际上只有第三子保泰和第五子保绶长大成人并娶妻生子。雍正废除保泰的爵位后,就打算让保绶这一脉继承裕亲王爵位,但当时保绶已经去世,于是雍正就让保绶的次子广灵继承了裕亲王爵位。

但是后来雍正又查出来广灵也属于胤禩一党,于是雍正又褫夺了广灵的爵位,并把他圈禁起来,雍正改以保绶第三子广禄承袭裕亲王爵位。广禄一看雍正如此,就赶紧带着福全的后人与胤禩彻底划清界限,这才使得雍正没有继续清算福全的后人。

保泰比较惨,被雍正削除爵位之后成了闲散宗室,生活非常困顿,没几年保泰就在抑郁困顿之中去世。保泰去世后还留下11个儿子,他的这些儿子也都是闲散宗室,因此生活也很困顿,直到乾隆时期,乾隆看他们太惨了,才让他们入宫当了侍卫,这才让他们有了收入,不至于继续陷入穷困之中。

虽然保绶的后人承袭了裕亲王爵位,但是过得也不如意,由于福全家族与胤禩交往太过亲密,即便雍正没有继续深究他们,可是对裕亲王一脉雍正也不再信任和重用,到了乾隆时期再承袭裕亲王爵位就得降级承袭爵位,因此保绶的后人基本都是有爵位没有权力的富贵闲人。

福全的七世孙荣毓在咸丰时期承袭爵位已经降级至了镇国公,荣毓去世之后由于没有儿子裕亲王一脉的爵位传承至此中断。不过断不断都无所谓了,因为在荣毓去世15年后,大清王朝也灭亡了,所以即便福全还有后人,清朝都亡了还去哪传承爵位。

写在最后

福全由于身体原因和性格原因最终导致他比康熙年长却没能继承皇位,不过福全也受到了康熙的礼遇和厚待,康熙与他的兄弟情深是发自肺腑,二人的兄弟感情深厚在历史上帝王之家是非常罕见的。

不过由于福全家族在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选边站队中站错了队,力挺了胤禩,导致雍正对福全家族极其不信任也不再重用,这也使得福全的后人在权力待遇方面远不如康熙时期那般辉煌。

关键词: 王公贵族
责任编辑:zN_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