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统治权的两面:《伯夷列传》(1)|陪老婆读《史记》
2022-12-06 20:37:28 来源: 腾讯网

《伯夷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一篇,讲述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三千多年前,孤竹国的两个王子伯夷、叔齐出让王位,将自己流放,不吃周朝的饭,采野菜为生,最后活活饿死。

《史记》原文


(相关资料图)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李:我们能读的书挺多的,但判断标准在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典,是文明的宪法学。确立文明的基本判断坐标: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经典里面选择讲述怎样的历史,判断对错的标准就在这样的叙述当中。

经典虽然有残缺不全,但依靠它们,我们能够对上古的文明有所了解。

《史记》原文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李:“禅让”的具体程序。统治者位置的交接,庄重并且需要长时间的考验,最后才把位置传下去。

要知道,关于上古文明,“禅让”并不是唯一的叙事。在《竹书纪年》里面,尧、舜、禹之间权力交接,是打打杀杀的。而六经系统,选择的是“禅让”这套说法。我说,选择怎样叙述我们的历史,就意味着选择怎样的评价标准、价值观,这里就是例子。六经系统认为“禅让”是权力交接的正当方式,并认为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操作的。

《史记》原文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李:然而,关于让天下,在我们这个文明当中,还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光不接受,还引以为耻,跑了。卞随、务光,都是许由的同类。

《史记》原文

此何以称焉?

司马迁问,为什么许由这样一类人,也会被赞美?

司马迁站在文明当中,与传统对话。发现了其中貌似是矛盾的东西,试图把矛盾安顿好。

林:庄重地接受天下会被赞美,不接受别人让给的天下,并且引以为耻,也会被赞美。看上去确实是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李:统治者有两面,一面是承担责任,为人民服务;另一面是享受特权,作威作福。接受天下会被赞美,这是看“承担责任”这一面;不接受让天下也会被赞美,这是看“不愿享受特权”那一面。

以上的统治者的阴阳两面,是最简单粗暴的区分。区分中还可以有变化。

比如,许由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承担不了这么重的责任,所以不接受,这是自知之明,也值得赞美。

又或许,许由和尧理念不同。许由认为这天下不需要治理者,有治理者反而搞坏了。《庄子》里有发挥过类似的思想,在某个层次上是有道理的。出于理念不同而不愿接受让天下,也值得赞美。

这样,这个看上去的矛盾是可以摆平的。你觉得呢?

林:原来王权是可以有各种面向的。按照我看古装剧的印象,大家都是为了争夺王位不惜杀掉手足兄弟,甚至引发一系列战争,危害苍生。

李:我们现在看历史故事确实是这么个印象。

回到先秦典籍,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特点:

先秦的战国时候的人他们描述尧舜禹的时候,他们讲自己先辈的故事,越往上古讲,越是侧重于这个统治者是吃苦耐劳、承担重任,为天下人民服务。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大禹治水。大禹为了治水走遍天下,但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老婆在家里要生孩子,他都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这是战国人眼里的上古。上古的圣王就是这样子的。为了天下吃苦耐劳的。

然后呢,当春秋战国的人描述自己的当下,也就是和现在的古装剧差不多了。也就是争权夺利这些了。

我们以后会讲《李斯列传》。李斯到秦二世的时候已经是丞相。《李斯列传》里面会讲到,李斯在做秦二世的丞相的时候,他甚至特地写了一篇文章,送给秦二世。这篇文章叫《行督责书》,在这篇文章里面,李斯特地为秦二世论证:作为一个君主怎么样可以做到“享受特权而不承担辛苦”。到了这个已经是秦朝的时候了,你看这个这个事情已经滑坡到这个地步了。

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

责任编辑:zN_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