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文化纵横|《通志》的沉浮
2022-12-05 07:46:49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

当今社会,《通志》一书及以《通志》体例衍生的地方通志,在书市和图书馆仍占有重要席位。不过,《通志》在早年曾受到前所未有的冷遇。

北宋灭亡,徽宗、钦宗两帝被俘。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在众将拥戴下创立新朝,是为南宋。新皇帝宋高宗赵构草创初期,不断被金兵追杀,辗转多地仍难以立足。后来以和谈换和平,才得以安居,定都杭州。

新朝亟需人才,一时间大量的学子涌入。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春,福建人郑樵带着他那200卷著作《通志》,第三次来到杭州献才。宋人版本喜大字,按当时的手稿纸本,应该有数十斤,足够重的。宋朝重文才,亦人才难得,宋高宗百忙中召见了郑樵,拟有所任。可惜郑樵不是科班出身,历经文人治国做学问的大宋,怎容得一个布衣入朝!加之文人相轻,官场势利,一时群妒,起而攻之,用章学诚的话说是“势若不共戴天”。郑樵与其大作《通志》,遂淹没在世俗的竞争、排挤、妒忌交织之中。尽管如此,后来《通志》仍与唐朝杜佑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但总体是毁大于誉。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出了一个学霸章学诚。他发现了《通志》的价值,尤以其中的二十略有发凡独到之处,遂撰文《申郑》,为郑樵伸张、传播。因清人重考据论证,《通志》得以煌煌登大雅之堂矣!《通志》在清代大行其道。

史称“盛世修志”,时遇乾隆盛世,皇帝重视史学,官修四库全书。于是敕大臣嵇璜、刘墉等仿《通志》体例撰《续通志》,敕纪昀等校订。其“纪传”自唐初至元末止,其“二十略”自五代至明末止,补充了《通志》诸略于唐事的缺漏。官修的实力显而易见,数年间即告竣,乾隆五十年成书,刊行于世。全书640卷,惟缺世家及年谱。

《续通志》出来后,乾隆皇帝又迫不及待再敕大臣将清朝至乾隆五十二年事按《通志》体例撰成《皇朝通志》,后被称为《清朝通志》。于是《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成了今日《十通》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zN_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