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微头条丨一次抹脖子、两次投河都没死成,“名臣”的套路被于振甲玩明白了
2022-12-04 21:42:28 来源: 腾讯网

全剧最该死的人

《天下长河》作为一部历史群像剧,没有所谓的正派反派、好人坏人,整部剧追完只有一个感受:不该死的人死了,该死的却没死。


(相关资料图)

不该死的是陈潢、靳辅,最该死的人肯定是于振甲!

早在于振甲阻止桃源县泄洪的时候,靳辅就该抬出王命旗牌斩了他,可惜靳辅一念之仁,酿成了水淹三省的大灾,百姓生灵涂炭。

按理说有了这次教训,于振甲应该长记性,知道自己和靳辅陈潢的差距,不该在治河的问题上跟他们钻牛角尖了。

谁知道于振甲不但死性不改,还变本加厉。

在挖下河的问题上,仗着康熙的偏袒,于振甲再次和靳辅陈潢针锋相对,甚至不论青红皂白就把“屯垦民田”的罪名往他们头上按。

结果就是海水倒灌,黄河两岸百姓再次被淹!

黄河两岸的百姓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淹一次不够还要被淹第二次,第一次可以说是天灾,第二次完全就是人祸了。

仅凭这两场洪灾,于振甲百死莫赎其罪!

当然,《天下长河》中的于振甲较历史上的小于成龙形象差距较大,一个完美无暇的清官名臣,在电视剧中演化成了不可理喻的负面形象,看似荒诞但又能自圆其说,编剧张挺也是个人才。

虚伪嘴脸

不管是史书小说还是电视剧中,都喜欢用“贫穷”来体现一个好官的清廉。

《天下长河》妙就妙在一反套路,多次借“穷”来揭露于振甲虚伪的嘴脸。

第一次黄河决堤后,于振甲母亲给他娶了亲,新娘是个全家死在洪灾里的孤女。

最听妈妈话的于振甲同意了,晚上躺在新娘旁边却跟她说:“你要是好人家的女儿,我就把你送回去,和父母团聚。君子不欺暗室,我以礼相待便是”。

于振甲这话就太虚伪了,两人都躺床上了才说什么“以礼相待”,真想放人家姑娘走早干嘛去了!

接下来姑娘就说他是好官,因为她们村的里正都比于振甲这个县令有钱,这么穷的官还能不是好官么?

这一段真是极其讽刺,姑娘得知他就是那个造成洪灾的罪魁祸首后,当晚就悬梁自尽了。

另外一个充满讽刺效果的片段,是于振甲侄子想吃烧饼,他却买不起。

宣旨的太监在大街上找到于振甲,得知他侄子要吃烧饼,当即命人把烧饼摊的饼全抢过来,还把摊主打了。

这筐子抢来的烧饼,于振甲居然扭扭捏捏地收下了。

且不说于振甲究竟有没有穷到这份上,单看他看到摊主被打的反应,就知道这“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于大人有多虚!

“名臣”的套路

《天下长河》中的于振甲之所以一直受到重用,不仅是因为他迎合了康熙的想法,更关键的是,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剧中两次洪灾,于振甲都是直接责任人,但他每次都逃过了被问责。

于振甲的生存方式很简单,在别人责罚他之前,自己先去寻死觅活卖惨。

第一次于振甲到皇帝面前请罪,站了老半天,最后在大殿里留下一只鞋底。

康熙看着这只破破烂烂的鞋底彻底发不出脾气了,还命人给他送了一双新鞋。

于振甲被罚去负责三省灾后救援工作,他看着生灵涂炭、惨绝人寰的灾难现场,内心终于开始崩溃。

于振甲拿出刀子想要抹脖子自尽,却在关键时刻被闯进来的下属惊醒,这次没有死成。

挖下河又一次造成黄河决堤,于振甲直接跳河里了。

电视剧中这一段直接用字幕完成:于振甲两次投水自尽,皆被救起,负荆进京。

这一段文字一带而过,但是观众想想那个画面就很讽刺,于振甲寻死觅活往水里跳,却反复被下属救起,最后不得不活下来,简直就像一场黑色幽默。

其实《天下长河》一开始就有伏笔,落水的靳辅被于振甲救起,可见于振甲的水性很好,他要真想死怎么会去投河呢?还专挑有人在边上的时候跳?

就这样,于振甲又一次逃过了责罚,他自己都愧疚到不想活了,康熙也不好意思再去责罚他了,毕竟挖下河也是自己坚持的主张。

最后黄河被治好了,功劳也有了,于振甲不怕死的美名遍天下,“名臣”的套路被他玩得明明白白。

但是用无数百姓尸骨一路试错出来的功劳,这“名臣”二字他配吗?

人皮妆成求官道,骸骨踏出清廉声。

《天下长河》于振甲这样一贫如洗的官,何尝不是大贪官,贪名也是贪啊!

责任编辑:zN_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