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微头条丨汉文帝去世的那天,他坚持的和亲政策也被理解
2022-12-03 15:37:06 来源: 腾讯网

天崩:万民齐哀

公元前157年,未央宫内,天子恒又一次昏倒了过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几名老太医火急火燎地赶过来,尽管医术造诣极高,却也只能满脸惶恐地表示无能为力。

从开春开始,天子恒的病就开始加重,一天比一天虚弱。

服过汤药后,天子恒缓缓地睁开眼,脸色也红润了起来,在太监的搀扶下,半坐在床上。

母亲薄太后、妻子窦漪房、儿子刘启刘武、女儿馆陶公主,都围绕在天子启周围,不再焦急无措。

天子恒与一家人,回忆在代郡的艰难生活,刚到长安的如履薄冰,都不胜唏嘘。

时间过去了许久,挥退了众人,独留下了太子启,完成了帝国在两代人间的正式交付。

最后的生命力是压榨出的回光返照,天子恒缓慢地闭上了眼睛。

知晓天子恒去世后,长安百姓齐齐恸哭,家家披麻戴孝。

这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毕竟这位皇帝尽职尽责、仁心爱民,堪称明君典范。

功绩:韬光养晦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 ,他本来是不可能登上皇位的,但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巧妙安排。

你可以说汉文帝是幸运的,吕氏外戚覆灭后,他被选为天子,可内有权臣跋扈,外有宗亲不服,可谓内忧外患。

天子恒选择的是隐藏锋芒,静待时机,最终一步步稳固了自己的皇位。

韬指的是弓箭的套子;光意味着锋芒;养是藏蓄;晦代表昏暗,韬光养晦是收起刀兵,在黑暗中默默发展。

韬光养晦是处处制肘的无奈妥协,但也是符合实际的英明决策。

汉文帝使用的是无为而治,放松了对市场经济的统治力度,民间开始欣欣向荣。

无为恰恰是有为,轻徭薄赋之下,百姓安居乐业,满足感和幸福感大大提高。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实现了大乱之后的大治,并为后来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韬光养晦是为了发展,也是为了积蓄实力。

匈奴:忍辱负重

韬光养晦对内好处极大,但对外却是极度憋屈。

匈奴,这支古代的游牧民族,是汉王朝前期的主要敌人。

自己的父亲刘邦想要击败匈奴,却是在白登大败,为了罢兵,这才有了和亲。

在吕太后时期,匈奴王来信说要迎娶她,可这位女强人也只能唾面自干,说自己年老了,让八位美女代替自己出使。

汉文帝继位后,依旧对匈奴和亲。

合约只能束缚住道德君子,披着人皮的狼无法压抑自身的贪婪。

公元前177年,右贤王大军侵占河南地,并进袭上郡。

公元前174年,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威胁长安。

公元前158年,军臣单于带人侵入上郡及云中郡。

因为主场作战,且军民一心,匈奴都没有占到太大便宜,只能无奈退回。

可哪怕打败了匈奴,汉文帝依旧坚持要和亲。

有血性的汉人是愤愤不平,就连千年后的王安石也作诗表达不满。

轻刑死人众,丧短生者偷。

仁者自此薄,哀哉不能谋。

露台惜百金,灞陵无高丘。

浅恩施一时,长患被九州。

而软了骨头的太监则是崇拜强大的匈奴,甚至有了皈依者狂热,支持野蛮人的屠杀,就如中行说。

理解:裕后光前

汉武帝时期,有“七出匈奴全胜”之绩的长平烈侯卫青,也有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他们让匈奴胆寒。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是匈奴人的悲歌 ,他们开始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不再对大汉构成威胁。

赞叹汉武帝时期的伟大功绩时,也应该看到汉文帝的付出。

史书里说汉武帝穷兵黩武,这其实不是夸大其词。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中,防守有余,可如果主动进攻却需要巨大的开支。

正是因为有前人的积累,汉武帝才有足够的资本绞杀匈奴。

有时候,主动退让并不是意味着懦弱,而是为了更好地蓄力。

就好像曾经的21世纪初,中国所经历的国际环境一样。

曾经的一再退让被理解成韬光养晦,为的是裕后光前。

责任编辑:zN_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