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再读“三国”|因为一声叹息而送了命的蔡邕,死后还蒙受了恶名
2022-11-30 15:34:33 来源: 腾讯网

再读三国

1.


(相关资料图)

《三国演义》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也就是汉献帝。董卓为相国,大权在握,他的女婿兼谋士李儒劝他起用当代名流,以收人望,并推荐名士蔡邕。董卓就征召蔡邕入朝,蔡邕开始不愿意,董卓生气了,就派人对蔡邕说,不来,就灭了你的族。蔡邕害怕,只好前来。董卓非常高兴,任命蔡邕为侍中,对他非常好。

蔡邕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汉末著名的文学家,《三国志》里没有他的传记,《后汉书》有传。但在民间的认识当中,他的形象和历史上的真实形象相差甚远。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游的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写的是一个盲人说书的情景,诗中的“蔡中郎”指的就是蔡邕。

在民间故事和戏曲当中,蔡邕的形象被大大地歪曲了。从金院本杂居《蔡伯喈》,到元末高明的南戏《琵琶记》,都是如此,尤其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其情节大致是说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天神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这里的蔡二郎就是蔡邕。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蔡邕是什么样的呢?

蔡邕字伯喈,陈留(今河南陈留)人。《后汉书》记载,他为人极为孝顺,母亲卧病三年,他衣不解带,若不是冬夏节令变换,连衣服都不换,最多曾经七十多天没有上床睡觉。母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搭建草庐守孝,所有行动都遵照礼法。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他们家三代没分过财产,乡亲们都赞叹不已。

蔡邕少时就博学多才,拜太傅胡广为师,喜欢辞赋、数术、天文,精通音乐和书法。汉桓帝时,宦官徐璜等人专权,听说蔡邕善于弹琴,便让皇帝下诏陈留太守督促蔡邕去京师。蔡邕不得已,只好上路,走到偃师(今河南偃师),诈称有病,中途返回。

建宁三年(170年),他被司徒桥玄征召,后来在朝中任议郎。蔡邕认为儒家经籍年代久远,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错误甚多,于是奏请校正这些经文。皇帝下诏允许后,蔡邕亲自书写碑文,命令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些石碑一共四十六块,被称为《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起来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一千多辆,把街道都塞满了。

汉灵帝时,灾异出现,吏民惊忧。蔡邕多次进言,认为天灾人祸与官吏有密切关系,而解决的办法,只有革除吏制的弊端,惩治不法官吏,选择贤良任用,意即解决宦官专权、妇人干政等问题。灵帝看了奏章而叹息,宦官曹节在后偷看,并泄露了出去,一些仇家便伺机报复。

蔡邕和司徒刘邰有矛盾,他的叔叔蔡质和将作大匠杨球也有矛盾。杨球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程璜就派人诬告蔡邕、蔡质,说他们多次以私事“请托”于刘邰,刘邰不答应,蔡邕怀恨在心,便企图中伤他。灵帝让尚书召蔡邕诘问,蔡邕上书陈述并没有这种事情,但还是被关进了牢狱,被劾为“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定了“大不敬”之罪,判了死刑。

案件报告给皇帝。中常侍吕强觉得蔡邕无罪,替他说情,灵帝也想起以往的奏章,下诏“减一等,与家属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即流放朔方而且不能被赦免。

杨球收买刺客,想在路上追杀蔡邕。但刺客被蔡邕的忠义所感动,不肯下手。杨球又贿赂其部主想毒死蔡邕,受贿者反而告诫蔡邕要严加防范。因此,蔡邕幸免于难,后来徙居于五原安阳县。第二年,赶上了大赦天下,灵帝改变了诏令,宽宥了蔡邕,让他还归本郡。

2.

中平六年(189 年),灵帝去世,董卓掌握了大权,想借蔡邕的名气巩固地位,就征召他入朝。和小说里写的一样,蔡邕不得已,最终只能应征来到京城。

见到董卓后,蔡邕“甚见敬重”,短时间内多次升官,《后汉书》说他“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任命蔡邕为左中郎将(所以后人称他为蔡中郎),随献帝迁都长安,封为高阳乡侯。蔡邕曾多次向董卓进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董卓的权力欲望。蔡邕虽然很受董卓器重,也想借此提出有益时政的建议,但董卓刚愎自用,并不能起到作用。蔡邕曾对从弟蔡谷说:“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表示想脱离董卓。但没等他离开董卓,董卓就被杀了。

董卓被杀时,蔡邕和司徒王允在一起,他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变了脸色。王允勃然大怒,斥责他说:“董卓乃国之大贼,你受其私遇而忘大节,岂不是一路货色。”就下令将蔡邕交给廷尉治罪。

这和《演义》的描写不同,小说里说他爬在董卓的尸体上大哭,被王允下狱缢死。

蔡邕表示愿意接受处罚,希望能够保全性命得以“继成汉史”。众官都为他说情,太尉马日磾也劝王允,王允说:“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诽谤之书,流于后世。如今国家衰乱,不能让奸臣执笔在幼主身边。既没有好处,又使我们蒙受非议。”

士大夫们听说蔡邕死在狱中,无不流涕。人们感叹说蔡邕依附董卓固然不该,但王允也做得有点过分了。  

蔡邕善弹琴,还会制作琴。他逃难于吴地时,听到有个人烧桐木做饭的火烧木头声,知道是块做琴的良木,就以那块桐木制琴,果然发出美妙的声音,而琴尾还是烧焦的,所以当时人称为“焦尾琴”。

还有一次,他在家乡时,应邻人之请去喝酒,到达时听到屏后有琴声,仔细一听,觉得琴音有“杀心”,便返回了家。主人得知蔡邕到了门口又离开,便追问何故。蔡邕说了原因,众人觉得奇怪。弹琴者说:“我弹琴时,看见螳螂扑向鸣蝉,蝉将要离去还没飞起来,螳螂随着它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这可能就把‘杀心’表现在乐声中了吧?”蔡邕莞然而笑,说:“这就是了。”  

蔡邕多才多艺,为人正直,虽然依附董卓,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一声叹息丢了性命,已经很可惜了,死后还被民间戏曲丑化,就更加冤枉了。

责任编辑:zN_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