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莫名其妙恶化的外交:赵武灵王助燕复国,为何燕王屡屡想伐赵?
2022-11-28 06:31:04 来源: 腾讯网

长平一战大败后,赵国损失惨重。一年后,秦国又派大军继续围攻邯郸,双方在此鏖战三年,赵国才在楚、魏援军的协助下,击退秦军,保住了国都。

就在赵国局势刚安定没多久,平原君突然对冯忌说:“我想北上攻打上谷(原文为“上党”,可上党在赵国之西,不能说“北伐”,钟凤年以为应为“上谷”之误。上谷,今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讨伐燕国,怎么样?”

冯忌是一位游说之士,并非赵人。


(资料图)

赵孝成王即位之初,冯忌前来求见赵王。见到赵孝成王后,初来乍到的冯忌拱手低头,想要说话却又不敢。见他如此,赵孝成王忙问是怎么了。

冯忌定了定神,答道:“曾有位客人向宓(fú)子贱推荐了一个人,不久后,又问宓子贱他有什么过错。宓子贱说:‘您的客人有三个过错:望着我发笑,这是在轻视我;谈话不称我为老师,这是背叛了我;与我交情浅言语却深,这是想迷惑我。’客人听了,忙解释道:‘望着人笑,这是和蔼;言谈不称老师,这是因为老师不过是一平常称呼;交情浅却言语深,这才是忠诚的表现啊!从前尧在草茅之中会见舜,在桑树下设席,树荫移走后舜就接受了尧禅让的天下。伊尹身负鼎俎求见商汤,姓名还不清楚就接受了三公的职位。如果交情浅就不可以深谈,那么天下就无法禅让,三公的职位也不可能得到!’”

宓子贱是孔门弟子,也是著名的贤人。冯忌借宓子贱来解释自己的心态,其中还夹杂着远古圣人的传说,这对赵孝成王构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听冯忌之言,就是不好贤!

赵孝成王自然不敢怠慢:“说得好!”

冯忌又问:“如今外来的臣子交情浅却想深谈,可以吗?”

赵孝成王马上客气地说:“请您指教!”

这次会谈过后,冯忌就得到了赵孝成王信任,留在赵国了。正因冯忌深受赵王信任,平原君这次伐燕前才会专门前来听取他的意见。

听平原君想伐燕,冯忌立马就答道:“不行啊。当年白起携七战胜赵之威,与马服君之子在长平开战,大败赵军。此后,秦人又派剩余兵力围攻邯郸,赵国只能以七败后的残余兵力来固守,可秦军却在邯郸城下被拖得狼狈不堪而逃。如今赵国没有七胜的威势,燕国也没有长平之战的祸患,现在还想以弱赵去攻打强燕,这是把弱赵当作强秦来发起进攻,而把强燕当作弱赵来守邯郸!万一秦国再趁赵国之敝攻打过来——这就是强大的吴国灭亡,而弱小的越国能称霸的原因。所以,下臣看不出什么攻打燕国的理由。”

冯忌这番类比极为形象,平原君一听就被说服了,不由得赞同道:“说得好!”赵国伐燕,就这样被冯忌成功地劝阻了。

然而,此事却让人不禁有些莫名其妙:什么时候燕、赵之间的关系恶化到这种地步了——在赵国还未能从长平之战的惨败中完全恢复过来时,就急匆匆地想伐燕?

燕相子之之乱时,赵武灵王毅然护送公子职回国,并协助他复国成功,成为了燕昭王。后来赵人又放乐毅入燕国为相,协助燕昭王复仇,差点灭了齐国!燕昭王去世后,因为燕惠王不信任乐毅,临阵换将,乐毅被迫逃回了赵国。是不是因为赵国收留了乐毅,以致燕、赵之间生出了芥蒂?

然而,这时赵、燕二国却没有翻脸的迹象。

公元前272年,成安君公孙操杀死燕惠王,改立燕武成王。因为公孙操弑君,韩、魏、楚三国共同发兵去讨伐燕国,但赵国却未参与。由此可见,燕、赵二国此时关系并未恶化。

赵孝成王初立时,秦国为替范雎报仇,四处追杀魏齐,甚至扣押了平原君,然后又派大军前往攻打赵国。措手不及的赵人,不得不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援救。

眼见赵国遭难,此时燕武成王却生出了趁火打劫的心思。他将宋人荣蚠封为高阳君,并派他去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的姐姐燕后早年间嫁入了燕国,很大可能就是燕武成王的王后。赵国对燕国有恩,况且两国又有婚姻之好,燕武成王为什么还会在赵国危难之际落井下石?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

为了反击燕国,赵人不惜割让了三座城邑换来了齐国名将田单,帮助赵国攻占了燕国三座城池!

或许就从这时开始,燕、赵矛盾激化。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过后,秦昭王再次派兵攻打赵国,大举围攻邯郸。就在赵国举国上下全力与秦军对抗之际,赵国北部边境城邑武垣(今河北肃宁县城东南)之令却突然率领境内燕人投降了燕国!

赵国正遭受灭国之难,可燕国却再次在背后趁火打劫,这怎么能不让赵人痛恨?

也难怪,邯郸之战一结束,平原君就想讨伐燕国了!

赵人的伐燕企图,被冯忌给劝阻了;奈何,燕人亡赵之心却始终未灭。

燕武成王去世后,儿子燕孝王继位。燕孝王即位三年,也不幸去世,他的儿子燕王喜继位。如果赵孝成王姐姐嫁的是燕武成王,那么燕王喜就该算是燕后的孙子辈了。或许因为这层关系,燕王喜即位之初,就派出大臣栗腹去向赵孝成王祝寿。

然而,栗腹在赵国呆了三天后,回来却怂恿燕王喜:“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未长大成人,可以趁现在攻打赵国!”

听到这话,燕王喜赶忙召来昌国君乐间,问他咨询。乐间,就是名将乐毅之子,虽然没有什么辉煌战绩,可毕竟家族盛名还在。

乐间听了后,立刻坚决反对:“赵国可是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其国民都善于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啊!”

燕王喜有些不服气,说:“我用一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去攻打,可以吗?”

“不行。”

燕王喜更不高兴了,声音瞬间提高了八度:“那我用三倍于赵国军队的兵力去攻打,可以吗?”灭齐之战以来,燕国就没遭遇过什么大败战;而赵国在长平却损失了十之七八的青壮年,燕国用三倍兵力的军队难道还无法战胜赵人?

可乐间依然答道:“不行。”

燕王喜听了后,勃然大怒。

这时,燕国其他大臣纷纷站出来附和燕王喜,赞同伐赵。

于是,燕王喜派栗腹率四十万大军攻打赵国鄗邑(今河北高邑和柏乡固城店一带),庆秦率二十万大军去攻打代地(今河北蔚县)。

得知燕人来袭,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八万人在鄗邑迎战栗腹,派乐乘率五万兵力去抵御庆秦。结果不出所料,赵军取得大胜,连栗腹与庆秦都成了赵军俘虏!

事后,昌国君乐间见自己不受信任,也投降了赵国。

这次伐赵,燕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回顾燕、赵之间关系逐步恶化的过程,确实有些莫名其妙:早年间,赵国帮燕人复国,其后又鼎力支持燕昭王复仇;赵惠文王时期,两国还借联姻而加强了关系。可为何从燕武成王到燕王喜,燕王屡屡要讨伐赵国呢?而且,燕国屡次在赵国危难之时落井下石,仿佛两国之间有着不共戴天的巨大仇恨。

与之相反,赵人虽然也动过伐燕的念头,可对燕国的仇恨却没有那么咬牙切齿。燕国屡次恩将仇报,赵人显得极为大度,从没有主动讨伐燕国。以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之间锱铢必较的风格来看,赵国对燕国的宽容就显得极为异常,令人有些莫名其妙。

唯一能解释的理由,或许就是燕国看到三晋在秦国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想趁火打劫。然而,三晋确实是斗不过秦国,但燕国能与秦国相比吗?

燕国曾大败齐国;但齐国之败,更关键的因素是齐闵王因乱政而失去了人心。乐毅被撤换之后,田单凭一己之力就能迅速将燕军赶出齐国领土,足以证明燕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胜利是可贵的;但胜利之后,更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短板在哪。吴王夫差曾经屡战屡胜,最终却被越王勾践灭了国——对赵屡战屡败,就是燕人无法认清自身实力的恶果吧!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深圳

图片|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责任编辑:zN_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