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今头条!语推院:《史记》,高考情有独钟的史书
2022-11-27 07:46:20 来源: 腾讯网

《典籍里的中国》第三集播出的是《史记》,节目开始,在撒贝宁的解说下,呈现了一批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史记》人物群像:炎帝黄帝、陈胜吴广、廉颇蔺相如……


(资料图)

正如访谈间蒙曼老师说:“《史记》写了几千个人物,精雕细刻的就有四百多个。”《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开启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这些历史人物,我们在小学课本上接触过,如《将相和》《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在初高中教材中学习过,如《管鲍之交》《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鸿门宴》。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在高考中也备受出题者的青睐。根据我们能搜到的试卷材料,从1952年开始,《史记》就几乎是每年的必考书目。

据不完全统计,《史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大概出现了32次,考查的重点,基本都是人物传记;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出现,题目从实词、虚词到段落大意、人物形象,综合考查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把握。以下篇章出镜率比较高:

《史记·项羽本纪》(1953年、1982年、1983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954年、1956年、1984年)、《史记·留侯世家》(1980年)、《史记·淮阴侯列传》(1979年、1980年)、《史记·季布栾布列传》(1988年、2006年全国卷Ⅱ)、《史记·李将军列传》(2002年)、《史记·张丞相列传》(2004年)、福建卷《史记·滑稽列传》(2005年全国卷Ⅱ)、《史记·伯夷列传》(2006年福建卷)、《史记·儒林列传》(2006年山东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19年全国卷一)、《史记·商君列传》(2019年全国卷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2019年全国卷三)。

另外,2020年全国卷一作文题材料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也是考查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的。

你当然可以任选一个人物展开你的思路,但如果正好读过《史记·管晏列传》或“管鲍之交”,就很容易下笔千言了。

《管晏列传》是司马迁为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所写的合传。写管仲时,司马迁对其政治业绩轻描淡写,而着意选取了“管鲍之交”这一轶事。文章开始即交代了管鲍交往的始末:即作文材料中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君位,鲍叔牙对管仲的极力推荐。接着,文章借管仲之口道出鲍叔牙对他的知遇之恩: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这段话传达出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之深。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我管仲做的事在别人看来多么荒谬多么过分,鲍叔牙总能接纳、理解、允许我。因此管仲由衷发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的慨叹。

从管鲍相知的角度来写,也很容易和司马迁共鸣,因为管鲍之情,即是司马迁一直渴求的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彼时,司马迁已惨遭李陵之祸,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为一言”,司马迁之所以略去管仲的丰功伟绩只记细枝末节,浓墨重彩写管鲍之交,只不过是借题发挥,来表达他的“一家之言”。这也是司马迁心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准则,即《报任安书》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无论君臣还是朋友,他期待“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意气相投,他欣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慷慨悲壮。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链接。

再比如《刺客列传》中,司马迁写了五个人,他最赞赏豫让,而豫让的为人处世准则就是:“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种为知己奋不顾身的准则令被刺杀对象赵襄子都“叹息而泣”……另一位刺客聂政,也是把严仲子视为知己,在自己的母亲死后,决心为严仲子报仇,说出“政将为知己者用”这样的话。

如果能旁征博引这些材料,你的作文就太厉害了。

根据能搜索到的材料(实际还要多),高考历史试卷中《史记》出现了26次。近几年文综历史加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考题,分值更大:

比如2017年全国卷文综历史考查学生对于“季札”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季札的故事见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到吴王夫差亡国的历史。对于吴国历代王室的更替,司马迁几乎都是一笔带过,甚至对阖闾、夫差等人,也没有着墨太多,唯独写季札的文字最多,尤其写他出使鲁国时对周朝音乐的点评,对每种类型的乐舞都可以娓娓道来,切中要害,正如材料所言 “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

季札不仅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政治嗅觉也高度敏锐。

季札出使齐国,劝说晏婴赶快交出封邑和官职,这样才能免于祸患。季札出使郑国,预测到子产将要执政,劝告他应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季札到达晋国,非常欣赏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预言“韩、赵、魏将三家分晋”。后来,这些预言都变成了现实。

最令后世称道的是季札挂剑的典故。正如材料所言,季札把宝剑赠给已经逝去的徐君,并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这正是司马迁心心念念歌颂的人物,一旦对某件事下定决心,绝不反悔,宅心仁厚,一诺千金。所以最后他大加赞叹:“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所以,如果读过《史记·吴太伯世家》,这道历史题就很容易拿高分了。

再比如,2019年文综历史全国卷2材料题考到了“司马相如”。

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简练记述了司马相如旅居梁国、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事,却不惜篇幅全文收录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章,使之成为《史记》中收录文章最多的篇目。这固然是因为司马迁对其文赋的喜爱,也充分表现出司马迁对于汉赋这种文学体裁的重视。正如材料所言,汉赋注重形式美,“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司马迁慧眼识珠,认识到汉赋独特的文学价值,这是他超前的文学观和审美观的体现。果不其然,在后世,汉赋成为和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一代之文学”。这应该算是司马相如最大的历史贡献了吧。

当然,司马相如本人也是一位政治家,他曾受命出使西南夷,将其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被称为“安边功臣”。所以,他本人也是汉朝大一统的积极参与者与忠实维护者。他在汉赋中对于大汉王朝气魄和声威的赞颂,也令人为之神往。

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司马迁还是相当客观地对司马相如做了评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即一方面承认汉大赋的浮夸,一方面又认识到它的价值。

如此,上述材料中的问题一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把《史记》中这些人物传记读懂读通了,高考语文和历史试卷中最令人头疼又分值最高的题目就不用发愁了。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当然,我们的人生远比高考开阔多了。我们的人生更需要一遍一遍重读《史记》,对话那些动人心魄的人物,守望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总会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澎湃新闻客户端2021-04-02澎湃新闻旗下帐号

责任编辑:zN_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