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下长河:他治河有方,为何却会被康熙嘲讽?
2022-11-22 19:24:39 来源: 腾讯网

由罗晋、尹昉、黄志忠、奚美娟、梁冠华、苏可、陆思宇、公磊、赵麒等人主演的古装历史剧《天下长河》,真是把官场生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有忧国忧民,为老百姓干实事,千难万难,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靳辅、陈潢。

有索额图、明珠这样搞党争,时不时就要想办法拖拖康熙后腿的权臣大佬。


【资料图】

有徐乾学这样有学问会学习,但不会做官不能担当大任,只会随波逐流到处巴结的微末官吏。

有高士奇这样刚开始恃才傲物,但经过社会毒打,放下身段屈膝下跪终于换来仕途,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的皇帝近臣。

还有真心想为百姓好,高道德高标准要求自己,但迂腐到要气“死”人的于振甲。

看完25集预告,小七感觉自己这是要被于振甲气出心梗的节奏啊。

事情是这样的:

秋汛来了,萧家渡危险,靳辅、陈潢想要在桃源县泄洪,让桃源县的居民都迁走,好分担萧家渡的压力。

但于振甲不肯。

陈潢晓之以理。

于振甲大概是被陈潢说服了,表示会将桃源县的人迁走。

然而,等到靳辅命人泄洪时,巡查的陈潢才发现于振甲、于振甲的母亲以及一大批百姓没走。

太“坑爹”了有没有?

结果,老百姓又遭殃了,看看这悲惨的景象,说是尸横遍野也不过分啊。

得,索额图一党又蹦达了起来,靳辅、陈潢再一次要经受监狱斩头一轮游啊。

就说你气不气?

当然,电视剧这是将矛盾冲突都夸张了,咱们看看就好。

但在真实历史里,于振甲(其实名字是于成龙,字振甲,以下都称于振甲)也挺气人的。

康熙朝有两个于成龙,按照年龄区分为大于成龙和小于成龙,他们都是清官、好官,都入了贤良祠。

大于成龙(1617-1684)历任武昌知府(代),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勤政廉洁,善于决狱,深得士民爱戴,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小于成龙(1638-1700),也就是剧里的于振甲了,同样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小七看了他的生平事迹,应该是没有剧里那么迂腐的。

电视剧里,“三藩之乱”后,于振甲还在当桃源县县令。

但在真实历史里,康熙二十年,于振甲就已经当上江宁知府了,在这个时间段,他跟靳辅是没有出现纷争的。

电视剧里,于振甲一直不赞成靳辅、陈潢的治河方法。

在真实历史里,也确实如此。

康熙二十四年秋,康熙得到奏报,说高邮、宝应等州县湖水泛滥,广大民田被淹,希望能把这些地方减水坝泄出来的水引到海里,并且委派时任安徽按察使的于振甲来完成这一项任务。

但在具体怎么做这件事情的问题上,于振甲和靳辅发生了分歧。

于振甲主张疏浚海口以泄积水,而靳辅则认为,下河海口高出内地五尺,疏海口引潮内浸,害处更大。

靳辅建议自高邮东车逻镇筑堤,历兴化白驹场,束所泄水入海,堤内涸出的土地,丈量以后还给人民,剩余者招民屯垦,收取佃价,作河工费用。

康熙认为如果让百姓屯垦,收取佃价,怕百姓负担不起,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没有立即批准。

康熙二十四年十月,靳辅连续向康熙上了三本奏折,说明自己的治河方案:

一、挑浚高、宝等七州县下河令入海;

二、帮筑高家堰堤岸;

三、修理黄河两堤。

因为观点与康熙及众多大臣不同,康熙下令让靳辅、于振甲再次辩论,靳辅主张开大河,建长堤,高一丈五尺,束水一丈,以敌海潮,于振甲则主张开浚原来的河道。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康熙否定了靳辅的意见,下河工程按照于振甲等人的意见进行,也是从此时开始,对靳辅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康熙二十七年,江南道御史郭琇弹劾靳辅治河多年无功,给事中刘楷弹劾靳辅用人不当,御史陆祖修也劾靳辅“积恶已盈”,一时之间,众多官员落井下石,最后,靳辅被罢免,陈潢“解职候审”,不久,病死于北京。

电视剧里,每次于振甲说不赞成陈潢的治河方法,陈潢就反击说“等你当到了河道总督再说吧”。

在真实历史里,陈潢、靳辅相继去世后,康熙三十一年,于振甲即被任命为河道总督。

有趣的是,于振甲在任期间,亲自勘察黄河淮河,查看险情,最终还是认为靳辅的治河方法是最适当的。

于是,他努力维护靳辅留下的黄河岸线,不惜人力、物力,有决即堵,一时之间,倒也颇见成效。

按理说,于振甲治河有方,应该受到夸奖才对,但他却受到了康熙的嘲讽。

《清史稿》记载:

第二年(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召见于振甲,问他“减水坝果然可以堵塞吗”,于振甲答“不宜堵塞,还是应该按照靳辅的方法实行”,康熙嘲讽说:“像这样,你怎么不早说?你排挤陷害别人就容易,身任河道总督就那么难,这不是证明吗?”

电视剧里,于振甲每天都要分辨善恶,接受心灵的拷问。

不知道在真实历史里,在靳辅、陈潢的死亡过程中扔过石头的于振甲,有没有后悔过?

责任编辑:zN_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