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讯息:观古文不止|说服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要求”,而是让对方“主动选择”
2022-11-15 22:38:17 来源: 腾讯网

我认为读书的功用有三,一是有所乐,就是读完的一乐呵;二是有所得,即学到一些知识技能;三是有所悟,即领悟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相关资料图)

离开学校后,难得有集中的时间读书,也难以按照计划阅读,只能信手翻阅、随机阅读。

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吧!我总这样安慰自己。有时间就读一点,若有所思,就写点文字,算作是读书笔记了。

今日阅读,《古文观止·周文·展喜犒师》。

《展喜犒师》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述了公元前605年,路过遭受了自然灾害,齐孝公想乘机侵犯鲁国;鲁国无力以武力抗衡,于是派展喜为使者,开展外交活动的故事。

春秋时期虽然是战争频发、勾心斗角的时代,但不少君主为了外交上的需要,不得不在表面上称扬道义,表示自己是仁者之师,是以义服人。展喜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缓和矛盾,最终,齐孝公无法回答,只好撤兵。

读后有所思,所悟有二:

其一,说服人最好的方式让对方主动选择

其二,展喜厉害,还是柳下惠更厉害

01

说服人最好的方式是让对方主动选择

齐国攻打鲁国,主观原因是齐国经过五子之乱,内部元气大伤,齐孝公想通过攻打外国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客观原因是鲁国虽是礼仪之邦,但实力比较薄弱,而且正面临饥荒。

攻打鲁国,齐孝公能确保战而胜之,又能树立齐国大国的威慑。

鲁国自知无法抵挡齐国的进攻,只能派使者展喜,想要劝退齐军。

展喜见到齐孝公后,姿态摆得很低,一番奉承,让齐孝公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接着,齐孝公问面对当下形势,鲁国人怕不怕?

展喜的回答也很有很有意思——小人害怕,君子不怕。

何出此言呢?

展喜认为君子仰仗的是先王的命令——世世子孙,无相害也(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而且您的父亲齐桓公也是这样做,君子们坚信,您也一定会遵行先王的命令,遵守盟约,不会侵害鲁国的。

在表面上仍然需要讲道义,称自己是仁义之师的时代,齐孝公当然要像君子说的那样,遵守盟约,不然不就成了小人了。

当然,鲁国的君子是否真的这样说,无法去印证。但是,展喜犒师这件事肯定会传扬天下,齐孝公因君子之论而退兵也会被传颂。

究其原因,齐孝公并非真的要攻打鲁国,只不过想借此树立威望罢了,按照展喜的建议,撤兵还能换的一个明君的称号,何乐而不为呢?

正所谓说服别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要求,而是让对方主动选择。展喜并没有要求齐孝公退兵,而是借君子之论告诉齐孝公,撤兵的收获更大。展喜把选择权交给了齐孝公,齐孝公权衡利弊后,就选择了撤兵。

02

展喜和展禽,谁更厉害?

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展喜面对齐孝公咄咄逼人的问话,巧妙提出"君子"与"小人"之别,明明无所凭仗,偏偏拿出"先王之命"给齐孝公当头一棒,接着又用两国先君之盟约,用齐桓公的勉励,用诸侯之望等,字字珠玑,步步为营,让齐孝公感觉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发现被捧到了道德的高位,想反驳但为时已晚,除非撕破假仁假义的面具,最终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表面上看,展喜真是善于辩论的外交家。可后世名家评价中,却认为展喜的一些优秀表现,均源自展禽(名获,字禽,谥惠,又称柳下惠),因为篇首交代了——受命于展禽,可以说,展喜的一切言辞,都是柳下惠教给他的。

后世名家因此觉得文章很精彩,是从文艺的角度发出的。毕竟,这样表面上写展喜,实则突出展禽的笔法,实虚结合,比直接说展禽如何如何,效果要好得多。

不过,对一般读者而言,看到的多是展喜的言辞,可能会忽略了前文的交代。

我倒觉得,如果说从感悟道理的角度来看,无论作者想要突出谁,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展喜也好,展禽也罢,面对强敌时的勇气与魄力,措辞的取舍,都给人很多启发。

2022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zN_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