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常铵家|世人尤爱邵夫子•略谈邵雍
2022-11-12 15:48:32 来源: 腾讯网

“夫子”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对学者的尊称。“邵夫子”的称呼,可能许多朋友以为是后世对邵雍的尊称。实际上,在邵雍中年时期,就有人用“邵夫子”称呼他了。这里借“邵夫子”的称谓,说一段他和宋仁宗景祐年间参知政事韩亿之子、文学家韩维之兄韩绛的往事。


(资料图片)

韩绛(公元1012年—公元1088年),字子华,原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迁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要职,后官至司空、检校太尉,封康国公,卒后追赠太傅,谥号“献肃”。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邵雍由伊川到洛阳发展,很多官员和子弟跟随学习求教,他的学识、人品已经在洛阳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宋仁宗至和年间,韩绛任三城太守,耳闻邵雍大名。“三城”是北魏时筑于黄河孟津两岸及河中洲上的三座城,分别为北中城、中潭城和南城,因为在河阳县境内,也称“河阳三城”,唐宋以来也是军事要塞。应韩绛邀请,邵雍到河阳游玩了几天,二人相见恨晚,谈理想、谈学术,十分投缘。

回洛后,邵雍专门写诗答谢。在《寄谢三城太守韩子华舍人》一诗中,邵雍感谢韩绛的盛情款待:“近日游三城,薄言尚盘桓。当世之名卿,加等为之延。或清夜论道,或后池漾船。数夕文酒会,有无涯之欢。十月初寒外,万叶清霜前。归来到环堵,竹窗晴醉眠。仰谢君子知,代书成此篇。”此外,还在诗中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面对时人的误解和质疑,他畅言:“道德与仁义,不徒为空言。功业贵及时,何不求美官?”邵雍自以为不是想贫贱,而是顺其自然,在乡野则自求其乡野之乐,“人虽不堪忧,已亦不改安。阅史悟兴亡,探经得根源”。

韩绛接到来信后,亦赋诗《答寄尧夫先生》一首,表示非常理解邵雍的追求和志趣,同时表达了自己无限的崇敬之情:“君子志于道,出处非一端。伊尹负鼎俎,颜渊东瓢箪。斯自理适当,匪缘情所安。超然达者致,邈矣谁可攀。嗟嗟狂若狷,狥已缺其完。轩冕死不释,山林趋不还。我爱邵夫子,醇气充见颜。群经究彼邃,古史阅而删。不为诡异行,已蹈时俗难。逃名去其奥,筑室伊洛间。抱业舍仕进,竭心奉亲欢。修竹当环堵,寒流日潺潺。问谁从之游,结驷款其关。兹予久欣慕,欲往良独艰。幸君适河内,至此解征鞍。僚友恃交旧,屈致及门阑。前迎倒我屣,布席罗雕盘。高谈未一二,长揖忽归骞。不意馈双鲤,剖腴出琅玕。何以报嘉惠,永怀金与兰。”

在这首诗里,韩绛称呼邵雍为“邵夫子”,看来,我们乡里百姓俗称邵雍“邵夫子”的名号是早有来源的。邵雍晚年时期,在洛阳一带,人们称呼他为“吾家先生,不复称其姓”。传说妇孺听到他的小牛车的车音“倒屣相迎”,这种场面成为当时洛阳一带一道独特的风景,单就“倒屣相迎”所表达的尊敬、喜悦、期盼之情,便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而“倒屣相迎”这句发自内心的话,也在韩绛之诗中得到印证。

三十多年后的宋哲宗元祐中期,韩绛到洛阳任留守,物是人非,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好友了。所以他极力向朝廷奏议,要给已去世多年的邵雍求个说法,从而才有了时任太常博士、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为邵雍拟定谥文诏书的故事。邵雍的谥号“康节”的诏书,出自欧阳棐之手,而这个谥议能够成功,得益于自韩绛的积极请示报告。

来源 | 洛阳日报

作者 | 常铵家

编辑 | 三宸

声明:原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四川正源传统文化交流中心”公众平台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仅为文化交流展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zN_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