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来,了解一下战国时期魏文侯与审计的故事
2022-11-11 18:30:29 来源: 腾讯网

提到战国,你觉得谁最厉害?有人说,秦国。没错,毕竟秦国实现了大一统。但厉害的绝不仅仅是秦国。

春秋晚期,各诸侯国不断混战,大家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什么制度、什么层级,统统被抛到了脑后。


(资料图)

争霸之战,旷日持久,带来的结果就是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最终,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格局。之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战国,是因为西汉末年,刘向将此时期各国的战略决策编写为《战国策》,战国因此得名。

这一时期,各位君主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强大,那要如何发展,如何建章立制、国泰民安呢?于是呀,诸子百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政主张,这其中就包含了著名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等人,在各国用法家思想开始变法。

率先完成变法的是魏国。

魏国的开国君主是魏文侯,魏文侯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他呀,野心十足。他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建立郡县制,同时还尊儒重法,选贤任能,让新兴的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后来,楚国吴起、齐国邹忌、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纷纷开始变法,帮助自己国家在不同时期树立起强国地位。

那如此大的家业,国君们是如何监管的呢?

在春秋上计制度的基础上,各国对其进行完善,突出了其监督性质。具体怎么操作呢?

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押券,将写有下一年预算的木券一分为二,官吏拿左券办事,君主拿右券监督。

第二步呈报计书,年底各地官员要将工作总结,也就是计书上报君主。

第三步是国君听计,各部门的官吏要亲自面圣报告工作,国君审核后给出赏罚结果。

这时候的上计制度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送达审计,但主审计官可是国君哦,此时的上计不仅是财务收支审计,更有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给大家讲个故事。

《刘向新序·杂事第二》中记载:一次,魏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反过来穿然后背着木柴, 魏文侯便询问他为何如此,路人说因为我爱惜它的毛。魏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皮衣的里子没了,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这就是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过了没多久,魏国东部地区上计考核,地方收入增加了十倍。所有的官员都来恭贺魏文侯,他却说:“这可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就好像我之前碰到的那个反裘负刍的路人。如今,田不增广,民不增多,但钱却多了十倍,这必然是剥削人民而来,如果下层的官员和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我这个国君统治也不会安稳。”由此看来,当时的上计不仅核查收入多少,还要评价收入政策得当与否。这说起来,还与我们现在的政策跟踪审计、财政审计有点类似。

哎,那有人就问了,光听官员们自己说,那这里面有没有弄虚作假的?当然也会有。

根据史料记载,齐国当时有一位丞相叫田婴,大家可能对田婴不太了解,他的儿子可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话说田婴在齐国当丞相时,就唆使下官在齐王听计时,故意把工作汇报的繁杂冗长,听得齐王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于是他就趁机作弊,修改了押券。造成的结果是让上计制度徒有虚名,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企业合规师公益培养(高级)研修班启动中

责任编辑:zN_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