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速看:逛·街巷|得中举人 支援革命 这对传奇夫妇定居成都小南街!
2022-11-10 18:30:57 来源: 百度地图截图

在老成都城里,有一条北起祠堂街,南到君平街的小南街。其名字来源于清代的满城,因其位于满城之内,且在最南部,是进入满城南门通阜门(通阜门的位置在今天小南街与君平街交口处稍北一点的小南街上)之后的入城通道,当时把通阜门称为小南门,所以便把这条街称为小南门正街,民国以后,简化为小南街

在之后的城市改造中,小南街作为长顺街的南延线而被延长,向南直到南河,变成了一条很长的新的小南街。

▲小南街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截图


(相关资料图)

老街新生,历史依旧在此埋存。民国初年,小南街北口临金河之处(今努力餐附近)建有一处闹市中的竹篱茅舍,大门上写有“柴扉”二字,系民国英杰夫妇杜柴扉杜黄的住宅。

杜柴扉(1864~1929),长宁县上西乡人,原名德舆,后更名关,字若洲,晚年自号柴扉野老。他从小天资过人,8岁能文,12岁应童子试时,其文章已有可观之处;16岁在城厢古圣祠设馆教书,由于训教有方,受到乡党赞誉。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卖掉田产作路费应顺天府乡试,得中举人,次年居上海。

▲20世纪初小南街上的金河桥 图片来源:法·杜满希/摄

杜黄原名黄铭训(1879~1929),字君仪,湖北汉口人。父亲黄光奎,进士出身,做过同知。铭训系其长女,幼承父训,聪慧好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能,且不拘礼教,善于与人交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她与杜柴扉在汉口结识,之后两人往来频繁,谈诗文,论时事,志同道合,甚为投契。其父也赏识柴扉才华。其时,柴扉原配早丧,因此将铭训娶为继室。婚后,铭训改名杜黄。

这一对夫妇才子才女,情投意合,本应幸福度过一生,却因正值乱世,国局动荡,毅然投身报国事业。加入同盟会,配合参加武昌起义,积极为辛亥革命事业做贡献。在袁世凯窃国之后,杜柴扉还联络哥老会首领反袁,但后来因为自己的主张与军阀相悖,又见中原动乱,川乱不止,失望至极,于1922年与杜黄移居成都,自号“柴扉野老”,闭门不问世事,唯与朋友以诗酒琴书相娱。

1924年,杜柴扉虚岁60时,军中一二故旧资助他一些银钱,在成都小南街(今金河宾馆对面)北口,修建了几间房子,号“甲花楼”,门额题“柴扉”二字,两侧挂楠竹楹联一副:“小桥流水樊川宅,茅屋秋风工部家。”

1928年7月20日,杜柴扉病逝成都。同年8月1日,其妻杜黄亦香消玉殒,夫妇二人均葬成都郊区。

有些故事成为了历史,有的则焕发了新的生机。1942年8月1日,原来的小南街上开办了成都市立医院,有床位50张,职工60余名,内、外、妇、儿、五官科俱全,是成都市第一所市级公立医院。1953年,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1985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命名为“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3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成都市中医医院正式合并。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旧照 图片来源: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官网

无论是历史人物的风云往事,还是现代医院的辛酸旧史,都在小南街上刻下了几道名为“岁月”的痕迹。时间可以淡化它们,但没法完全抹去。

小街虽小,也能承载国运之艰;老街虽老,亦能新房林立,拥抱新生。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授权后,请注来源】

编辑:马兰

校对:谭麟 高赛琦

审核:唐远波 易超

责任编辑:zN_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