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时讯:高适半生不如意,直到49岁遇到唐朝名将哥舒翰,人生才好像开挂
2022-11-10 18:34:59 来源: 腾讯网

公元744年秋,李白和杜甫按照之前的约定在梁宋会面。两位好友以酒助兴,畅谈抒怀,相处十分融洽。

凑巧的是,此次聚会他们还遇到了另一位诗人,高适。此时高适已经41岁了,人生的大半光阴已经消逝,和33岁的杜甫有着同样失意的经历:科举落第、求仕无望,除了写过几首诗、游览了多个地方之外,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

三位大诗人中,44岁的李白成就最令人瞩目:因为诗写得好,他受到唐玄宗的推崇和追捧,得到了供奉翰林的机会。现在,他刚刚离开那炙手可热的位置,继续之前的游荡生涯;杜甫虽然年轻一些,可是除了小半生的挫折际遇以及满腹牢骚之外,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可谈。


(相关资料图)

于是三个人聚在一起,只能喝喝酒、吹吹牛,发发牢骚,评论一下彼此的诗文,然后就又各奔东西。

李白和杜甫可能没想到,此次聚会之后,高适很快就接连遇到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两位伯乐,从此人生好像开了挂,走上比较平顺的仕途发展之路。

1、两位伯乐

高适遇到的那两位伯乐,一位是睢阳太守张九皋,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另一位则是名将哥舒翰。

张九皋之所以推荐高适,主要还是因为高适的诗才。当时,每当高适的诗写成之后,常常被人们争相传诵,张九皋因此有所闻名。张九皋欣赏高适出众的才能,于是举荐他参加有道科考试,高适成功中举。

可惜的是,当时正值奸相李林甫专权,他不大重视贤才,再加上高适家中贫困,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为其助力,所以最后高适只得到一个“封丘尉”的官职。

高适觉得封丘尉这个职位不合自己心意,不久就辞职远游,跑到边塞地区,一边游览,一边寻找机会。

哥舒翰正是在这个时期遇到了高适。

2、名将哥舒翰

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他家世代都居住在安西龟兹。青壮年时期,哥舒翰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作为,一直到43岁左右,他才开始发奋立志,进入河西节度使帐下从军。

在军营中,哥舒翰很快就表现出出众的才能,受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欣赏,先后被提拔为牙将、左卫郎将等职。747年,王忠嗣因为不同意唐玄宗攻占石堡城的做法,被贬为汉阳太守,唐玄宗下旨让哥舒翰取代了王忠嗣的位置。

哥舒翰治军有方,多次率领人马大败吐蕃,名声大振,这让注重军功的唐玄宗十分高兴,对他又是加封又是赏赐,待遇十分优厚。

正是在这一时期,哥舒翰遇到了在河西一带旅居的高适。哥舒翰见到高适后,就像张九皋一样,他十分惊异高适的才能,于是马上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让他在自己幕府担任掌书记。

除了为高适提供合适的职位之外,哥舒翰充分表现出对高适的重视:每当高适跟随哥舒翰入朝觐见的时候,哥舒翰一定会向朝廷及大臣盛赞高适。

有了哥舒翰这样强大的助力,高适很快就被拜为左拾遗,后来又被提升为监察御史,跟随哥舒翰在潼关镇守。

3、名将末路

哥舒翰对高适施以援手的时候,他可能根本没指望回报,但是高适却以自己的方式证明哥舒翰没有看错人。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哥舒翰已经官拜太子太保,进封西平郡王,官高位显。但是,哥舒翰这人毛病不少,他极其嗜好酒色,每天顿顿不离酒,美色不离身,所以身体状况不是太好。755年二月,在入朝觐见时,哥舒翰突然中风昏迷,虽然经过抢救之后苏醒过来,但是却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开始在京城家中休养。

当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乱军长驱直入,一路向洛阳、长安进发,很快占领沿途诸多郡县。唐玄宗派封常清、高仙芝等战将前去平叛,败局却没有丝毫扭转,洛阳失守,潼关危在旦夕。

紧急时刻,唐玄宗想到了赫赫有名的哥舒翰,于是任命他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让他率领二十万大军,赶往潼关拒敌。

哥舒翰大病未愈,身体状况远远没有恢复到能够领兵打仗的程度,但是唐玄宗的圣命难违,哥舒翰只好勉强披挂上阵,率军出发。

乱军气势极盛,哥舒翰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处理军务,只好委派他人处理,导致军中号令不一,士气低落,终于陷入兵败境地,二十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了八千人。

哥舒翰遭遇了平生未有的失败,他手下的残兵败将则继续带给他更大的耻辱:他们把哥舒翰绑在马上,带着他一起投降了乱军。

可惜一代名将哥舒翰,最后竟然落到这个境地!他投降安禄山之后,先是被任命为司空,不久之后因为招降部将不成又被囚禁,最终在乱军大败之际被敌人杀害。

从哥舒翰出征到兵败,高适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及至大军溃败,高适连忙快马奔驰回到唐玄宗身边,把潼关兵败的原因陈述清楚,力陈哥舒翰对朝廷的忠诚,以及疾病在身无能为力的实情。最后,朝廷给哥舒翰赐谥号“武愍”,获赠太尉。

高适以一己之力为哥舒翰画了一个尚算圆满的句号。

4、平顺的仕途

唐玄宗很欣赏高适为哥舒翰力争的表现,于是任命他为侍御史,让他跟随自己到成都避难。

即使是跟随唐玄宗在成都避难,高适仍然不停地发挥自己正直敢言的特点,他目光长远,分析形势往往有独特观点,因此赢得唐玄宗更多的赏识,不久就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同时赐绯鱼袋。

唐玄宗赏识高适的正直敢言,这让当时的权臣非常忌惮,从而为他后来的被贬埋下了伏笔。

756年七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在此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唐玄宗把皇子们分封为各地节度使,其中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兼任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

江陵富庶,沃野千里,李璘之前成长于深宫之中,未经世事,此时他手里有兵,库里有钱,在谋士们的撺掇下,不臣之心蠢蠢欲动,隐然有反势,对唐肃宗传达来的旨意置之不理。

唐肃宗亲自抚养李璘长大成人,他虽然很疼爱这个弟弟,但是同时他也很清楚,李璘此势不能助长,只能遏制。唐肃宗知道高适忠正敢言,又有独到见解,于是特地把他召来,和他商讨应对李璘的办法。

高适不负所望,见到唐肃宗之后,他条分缕析,把李璘所处的江东局势分析得十分明白,然后给出一个结论:永王必败!

高适给出的这个结论让唐肃宗深受鼓舞,于是唐肃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让他和江东节度使共同平灭永王之乱。

结果,高适等人率领的大军还没有渡江,永王李璘就被诛杀于乱军之中,其部属四散逃亡,各自溃败。

后记

没能亲自冲锋陷阵的高适可能没想到,他的好友李白就在江对岸的乱军之中,因为难以推却李璘的盛情而成为他的幕僚。

二人选择道路的不同,决定他们从此有了霄壤之别:李白被流放夜郎,高适则继续扶摇直上,直步青云。

永王之乱被平定之后,高适继续奔波在平叛的路上,其官职也随之不停变动:因为太敢于直言,高适被李辅国诽谤,被贬为太子少詹事;但是贬谪只是他仕途上的小插曲,后来他又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蜀州刺史、彭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公元764年,61岁的高适担任刑部侍郎,封渤海县侯。

因为有镇守边关的亲身体验,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的成就最高,其次还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高适的诗歌注重现实,真实描写边关将士的艰苦生活以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对于遭受赋税徭役及自然灾害重压的农民,高适经常在诗中流露出同情,他呼吁仁政,提倡轻徭薄赋,对改善民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zN_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