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头条:唯家国与百姓利益至高无上的大唐布衣
2022-11-10 16:25:38 来源: 腾讯网

------读木讷著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布衣郇谟传》


(资料图)

董长垣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 10月 8日

木讷先生所著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布衣郇谟传》,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发行。一看到书名,我就被这部“为一个布衣立传”的历史长篇小说所深深吸引。我带着好奇心,展卷读之,谁知,便一发不可收。在爱不释手地阅读的同时,我又查阅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在欣赏之中,提高了我的思想认知与文学素养。

一、小说主人公郇谟的史料甚少,为其“立传”,难度很大

《大唐布衣郇谟传》以“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的唐代为背景,以书生旬谟进京赶考后卷入“科举舞弊”案为开端,讲述了中唐政局波云诡谲、朝堂之上人心难测的历史大环境下所发生的种种故事。故事的主线,人物有书生旬谟、宰相元载、代宗李豫,以及卓英倩、沈梦芜、宁疾云、元媛等。

关于小说主人公“郇谟”,我查了查资料,见到《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100多字的介绍:郇谟,唐晋州人。代宗大历中,元载弄权自恣,人皆恶之。八年,谟以麻辫发,持竹筐与苇席哭于东市,请进三十字,如不称旨,请裹尸于席筐,弃之于野。京兆府以闻,上即召见,赐衣,馆于禁内客省。其献三十字,各论一事。其要者“团、监”字,欲去诸州团练使、诸道监军使。时载用事,授刺使者悉带团练以悦人心,故谟指而刺之。

由此看来,欲下笔写《大唐布衣郇谟传》这长篇历史小说,毫无疑问,就得看著者的史学功底与文学修养啦!我注意到书的勒口,有关著者木讷先生的简单介绍。深厚的学术背景,进一步激起了我阅读《大唐布衣郇谟传》的浓厚兴趣。

二、小说用特定的时代背景,着力烘托主人公的正义之气

时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大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边防等都受到严重影响。据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亦如同时代的杜甫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大唐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疮痍遍布、急需重建。就在这一艰难时刻,小说主人公,一个有良知的书生旬谟,以他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依。在国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之际,即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第五年(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闱恢复。旬谟与同窗卓英倩历经风险,从当时的晋州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春闱考试,以期博得功名,入仕为官,效忠国家,造福苍生。

求官之路何等坎坷啊!在进京赶考的路上,撞上了一群追杀一名女子的杀手,便使得涉世未深、正直勇敢、富有同情心的书生旬谟,在那一瞬间,变成了见义勇为之士,力图救人于水火,从而遭到莫名的追杀。一介书生哪能抵挡上一群杀手,关键时刻,幸有一名身怀绝技的义士宁疾云,出手相救,方与一同赴京赶考的同窗好友卓英倩,大难不死,丢失了行李与家乡官府的“文解”,乞丐般只身逃命,如期赶到长安城。

一场科举考试如期结束,本该是状元及第的旬谟居然名落孙山。令人意外的是,这次进士科的状头,却是一个纨绔子弟李文才。显然,一场“科举考试舞弊案”由此发生了。随之,旬谟的善意举动,莫名其妙地卷入牵动朝野的“科举舞弊”案。旬谟求官不成,反陷囹圄,甚至被圣上定了死罪,命悬一线。

宰相元载出于宫廷内斗的需要,出手帮助侍御史李栖筠与吏部尚书颜真卿,在行刑前“刀……刀下留人,陛下有旨,宣罪犯旬谟入宫觐见”的呼旨声中,方救下了旬谟的性命。此间,旬谟被宰相元载惜才看中。进而,元载借代宗李豫平衡朝中势力的考虑,从狱中救出了旬谟,但是,却给旬谟“取消参与科考的资格,终身不再被朝廷录用”的判决。

旬谟经历九死一生,出狱之后,被慧眼识珠的宰相元载纳为门客,后成为首席谋士。元载有计划地将旬谟作为接班人培养。还有一项特殊任务,就是教导他女儿元媛读书,这为这对青年男女相识相爱创造了条件。

元载对旬谟的器重与栽培,使得旬谟不自觉地一步步走进了朝廷政治斗争的中心。宦官鱼朝恩专权,宰相元载妄佞,二人政治博弈手段奇出,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历经“安史之乱”的中唐时期,朝堂之上陷入一片乱象。同时,旬谟逐渐地发现元载与自己所希望的并不一样,远非他心目中的偶像,而是利用权柄无限地谋取私欲、贪污公款、买官卖官、荒淫奢侈、为所欲为。

这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众多历史事件,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在正邪互动的驱使下,演绎了件件动人心魄的故事。乱世之下,即使是胸怀大志赴京科举考试的举子们,都难以逃脱名利诱惑的漩涡,以致旬谟与具有手足之情的卓英倩,先后深陷囹圄,特别是卓英倩的人生轨迹,以致他后悔参加春闱考试。

管窥唐代宗大历三年至大历八年间发生的“大唐布衣”故事,亦可追索“安史之乱”的成因及其对国家的危害,国家治理的不易与艰辛。这个年代,民无奈,君亦无奈,从代宗李豫对旬谟所献三十字的感言之中,即:“朕发政施仁,不料苛刻而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道,理宜撤职查办。使官舞弊,朕一字不知。卿家献三十字以还吾意,是汝之功也。”足可见矣。

三、小说以各色人物及其故事脉络,深化主人公的正义之气

在故事发展的脉络中,作者用不同场景与语境,介绍了主人公端正的品性、优渥的学养、超群的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主人公旬谟的形象;同时,运用形形色色的不同性格、不同品行的活生生的人物,从不同角度深化旬谟的正义之气。

小说设置了反派人物宰相元载与主人公的冲突,凸显书生郇谟污泥不染,不恋权利,唯家国和百姓利益至高无上的正义之气。元载可谓是集知遇、师授、父爱于旬谟一身,甚至答应将宝贝女儿元媛许配给他。可是,元载精于权变,他的功利的思想与以权谋私的行为,与旬谟那种认准死理不放松的劲头,必然不可调和。封建官场是现实的,必然会扭曲政治,以致合纵连横和翻云覆雨的争斗现象,屡见不鲜。这在宰相元载与手握兵权的宦臣鱼朝恩的权与利博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宰相府几年的门客生活,旬谟发现了自己与贪婪的宰相元载道之不同,决不能与之同流合污,从而去危害国家与黎民。然而,旬谟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曾多次当面苦劝元载,以致观点不合而以孟子语相怼:“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了国家与黎民,旬谟终于选择了义无反顾。

小说设置了系列正派人物与主人公的默契配合,烘托书生郇谟大道在胸,志存高远,唯家国家和百姓利益至高无上的正义之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侍御史李栖筠、吏部尚书颜真卿、礼部侍郎杨绾、户部侍郎刘宴和汾王郭子仪等刚正不阿、能力非凡的名臣们,对旬谟的赞赏、爱护、支持、合作、……等等,都从正面昭告了旬谟的秉性与浩然之气。朝堂之上不止有宦臣鱼朝恩和奸相元载,更有像李栖筠、颜真卿、刘宴等具有正义感与大智慧的国家重臣。

旬谟刚到元载府上作门客,就帮助元载通过贿赂收买了鱼朝恩的射生将周皓,为代宗和元载扳倒鱼朝恩做了一件大事。掌管国家财政大权的度支转运使刘宴叮嘱旬谟“在元公身边做事,一定要洁身自好,莫要忘了你到京城这风云际会之地的初衷,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千万别忘了你最初的那颗心“。刘宴的一番话,当时让旬谟摸不着头脑,可是不久,旬谟即开始明白,并越来越明白。李栖筠的品格与价值观取向,均与旬谟相近,代表着正义力量,堪称国家栋梁,为一介布衣旬谟“立传”,提供了一个正面的维度。

小说设置了同窗好友卓英倩与主人公的三观反差,以强烈的对照手法,映衬书生郇谟疏于世故、直率正义、追求高雅,唯家国和百姓利益至高无上的正义之气。显然,卓英倩读书的目的是非常扁平的,只是少则出于生计,进而仕途美好,多则荣华富贵的凡夫俗子。小说之中,作者将追求仕途富贵、处世明哲保身、善于见风使舵、办事不择手段等负面特点的卓英倩,始终伴随在旬谟周围,作为鲜明的对照,时时映衬着主人公旬谟的正面形象。然而,小说之中,卓英倩曾有的善良与对旬谟的友谊始终存在。他是旬谟的同窗之友,一起赴京赶考历经风险,二人早就铸就了手足之情。所以,在旬谟危难的时候,卓英倩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尽力伸出援手,甚至要放弃功名,冒着生死力救旬谟,彰显着人性善的一面;同时,更从正面映衬着旬谟的正义之气。卓英倩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偏偏在元府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时候,却乘机主动接近宰相元载,为元载出坏主意,买通掌管国家财政大权的户部侍郎刘宴的管家,躲过了御林军,盗窃了一批国家赈灾的钱帛,其罪恶使他落得为元载殉葬的下场。元载被抓之后,他又丧心病狂,指挥元载的死士暗杀旬谟,但在关键时刻又良心发现,阻止了死士们对旬谟下手;卓英倩被关进大牢以后,他依然托付前来探监的旬谟,帮助他到死牢里看望已失去自由即将被赐死的元载。

小说穿插了代宗李豫的女儿沈梦芜和宰相元载的女儿元媛等人物与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极大地丰满了郇谟唯家国与百姓利益至高无上的正义之气。应该说,这世上最懂旬谟的人是元载,其实,沈梦芜和元媛从女人的角度,同样识英雄,以致为之或赴死、或出家。

沈梦芜的身世与经历极为传奇。她是唐代宗李豫与沈珍珠的女儿,母女在“安史之乱”中失踪,乱世之中,公主变成了宫廷政治斗争的工具。为寻找父亲李豫,母女失散,浪迹天涯,为逃避追杀而沦为歌妓。她在逃难中遭到元载追杀,被旬谟和侠客宁疾云相救而结识,种下了旬谟与沈梦芜之间爱的种子。因有元载破坏与阻扰,沈梦芜与父亲难以相认,其间,与旬谟相识、相知、相爱,情愫日重。最终,在颜真卿、杨绾、郭子仪等能臣的帮助下,才得以生存下去和与父亲相认。

沈梦芜气质典雅,性格温和,心里恋着旬谟,她因爱而放弃了公主身份。旬谟告发元载之后,穷困潦倒,靠卖字画为生,沈梦芜及时接济他、抚慰他。颜真卿等大臣为了扳倒元载,请求旬谟放手,让沈梦芜回到代宗身边。为了社稷,旬谟只好再次放弃爱情,使得深爱自己的沈梦芜恢复公主身份,回到父亲李豫身边。沈梦芜由衷地理解旬谟的家国情怀,痛彻心扉地离开旬谟的身边。最后,沈梦芜为救旬谟,不顾一切,只身挡住元载余党刺向旬谟的利剑,惨死于旬谟的怀中。爱之真,情之切也!

元媛是宰相元载的女儿,娇生惯养,率真爽快。她是旬谟的学生,对旬谟热情似火,炽烈地爱着旬谟。但是,对于她来说,一侧是自己的父亲,一侧是自己的恋人,曾恳求旬谟放过父亲一命,也曾恳求父亲不要伤害旬谟的性命。但是,一切努力均未果。万不得已,削发为尼,一盏青灯伴古佛。世事啊,终难两全啊!

四、小说以郇谟的特殊结局方式,结论了主人公的正义之气。

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多磨乱”,实则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为人与办事作风,演绎出不同的人生最终结局。

大宦官鱼朝恩在当年吐蕃兵进犯,李豫出逃陕州时舍命保驾有功,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帅京师神策军(御林军);后领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可谓威加四海,位高权重啊!但是,终因恃宠而骄、搅乱朝政、目中无人、敛财无数、施压皇上、谋逆造反,以致落得在宣政殿被李豫命人当场实施绞刑的结局。

鱼朝恩被代宗李豫赐死之后,宰相元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元载同样不得善终,他权倾天下、欺君罔上、贿赂公行、操纵科考、荒淫奢侈、草菅人命、甚至扣押皇后与公主、……,最终得到陛下赐予自尽的下场。

贪念权贵、世故圆滑、贪生怕死、跟随宰相元载一起,做尽坏事的卓英倩,看到元载被行刑,吓尿裤子,自缢而亡。

这些反派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世界观的扭曲、人生观的自我,价值观的贪恋与贪婪,以致人生滑到了道德底线之下,不得好报。

再看一介布衣旬谟,胸怀浩然之气,直至为国家和百姓,选择了义无反顾,举证亦师亦父的宰相元载之罪行。李豫表彰旬谟所作的贡献,要赐予官职,老臣们纷纷向旬谟祝贺,然而,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旬谟的内心。旬谟讲道:“作为子民,能为大唐尽微薄之力已是鄙人的荣光,鄙人什么官职都不要,赏赐也不想要,就想恳求陛下一件事,允许鄙人返回家乡,耕田务农,教书育人。”

李豫知道,旬谟这是一种信念!于是,更改赏赐,赐予旬谟以郇[Huán]姓,意即在“旬”字旁加一“耳刀”,让他为皇帝的耳朵,扎根百姓之中,倾听百姓声音,了解百姓诉求。郇谟因正义之气而得其所哉,回乡安度晚年,可谓是善终矣!

在为弹劾元载作出决策时,郇谟的内心是痛苦的、纠结的,一边是国家利益和黎民百姓的生死,一边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恩的元载。在元载入狱以后,小说安排了旬谟在死牢探监元载,二人见面,展开了一番发自肺腑的对话。旬谟对着元载深深地拜了下去,小声说道:“您对我的好,旬谟不但此生不忘,来世亦不敢忘怀。如果经此一役,您可以留下一条性命,旬谟愿意把您接回家中,让您安度晚年。”可见,旬谟不仅唯家国和百姓利益至高无上,也是一个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元载也红了眼眶,……喃喃滴说:“罢了罢了,……。可今天,旬谟啊,你让老夫觉得以前没白对你,纵然死也值得。唉,你说吧,老夫认了。”元载的表现,也许是元载人性的另一面吧,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正是在彰显郇谟正义之气啊!

正如李栖筠被贬离京时,立于灞桥之上,满眼惆怅。旬谟送行李栖筠于灞桥,初次见到李栖筠十二岁的儿子李吉甫,对这个孩子甚是喜爱,于是与李栖筠约定,如若将来能再见,便让李吉甫拜旬谟为师。郇谟回归故里后,将朝廷的赏赐悉数用于办学。他未负李栖筠之托,将李吉甫培养成一位人杰,在元和年间,两次拜相;一度担任淮南节度使,封为赵国公,策划平定西川和镇海二个藩镇,削弱藩镇割据,裁汰冗官、巩固边防,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郇谟的正义之气,恩泽后人!

五、小说用笔当朝皇帝代宗李豫,以衬托主人公郇谟的正义形象

大历三年至十二年(公元768-777年),正是代宗李豫当朝。朝廷中发生如此重大的系列案件,当朝皇帝不可能不知道,更不可能袖手旁观。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把李豫放在火口上,以“正面”政治家的姿态,出场听政讷言、评判是非、决策旨意。

是的,史书对李豫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昏君"者,亦有"贤君"者。《新唐书》说:"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旧唐书》说"古之贤君,未能及此"。时势造英雄,李豫一生既有弛骋疆场,威武壮观的历史场景,也有治国理政,冷静运筹的明君记载,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是由他的天赋、性格、阅历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李豫是在安史叛军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宝应元年;762年)即位的,他登基皇位不到一年,“安史之乱”就平定了。他参与预谋军国大事七年,主持朝政十八年。年轻时的李豫与郭子仪等平息叛乱,收复东西两都,战功卓著;即位后的李豫又励精图治,面对平叛后,国家满目疮痍,内外交困的一个乱摊子,他平息边患、整顿朝纲、改革漕运和盐政,使得大唐逐渐地恢复生机。能屈能伸是他的性格特征,为了大局,违心做的事,帝王也常有之。

历史赋予李豫的任务重大而艰难。他认识到人才是国家恢复正常建设与生活秩序的关键,返回大明宫后,于大历三年重启会试,恢复春闱,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就是“赐予旬谟以郇姓、赠予黄金千两、还乡布衣”的最终决定,也是他在掌握了旬谟不适合为官的秉性后,出于对旬谟的爱护而作的决断。

公主沈梦芜为救旬谟挡剑身亡,代宗在紫宸殿召见须发散乱、眼皮红肿的旬谟时,心生爱犊,产生“怪不得梦芜如此地喜欢他,这种清秀英气又睿智的男子真不多见”的感叹。从另一方面褒扬了郇谟。可叹啊!身不由己的天子,欲认失散多年的女儿都几乎没有办法,甚至想见一面都难于上青天!更何况处理国家大事呢?

六、《大唐布衣郇谟传》的写作技巧浅析

木讷先生借助这部小说,塑造了情操高尚的布衣郇谟。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对于我们当代人读起来,非常值得反思与借鉴。

小说讲述了“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九年的历史故事,内容丰富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涉及各色人物,其容量之大,叹为观止。作者将历史真实人物郇谟的故事,置于真实历史大背景下讲述,并设置各色人物及其故事作正反对照烘托,以不同人物的不同结局映衬人生发展轨迹,使得立论依据充分,昭示天下的作用显著。以小说来讲故事,可以依循小说的要求,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在人物和事件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的人物再现,使故事更加丰满,情节更加感人,更加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以“传”的形式写历史小说,具有其独到之处,既尊重了重大历史事件,又能充分发挥作者的文学想像力,在真实重现一段历史的同时,艺术地成功塑造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进而还可以将小说搬上银幕、屏幕。这样成功的例子很多,《大唐布衣郇谟传》可望成为又一范例。

以章回特征谋篇布局,整部小说脉络清晰,使读者一打开小说《目录》,便可借助不同读者各自不同阅历,丰富地想象故事可能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可以极大地调动读者的文学兴趣;迅速地切入主题。在介绍历史背景的同时,让主人公与小说正反两派人物快速登场,豪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主人公与周围人物及其故事相互穿插,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开篇即扣人心弦。

确实,打好伏笔是写好小说的重要因素,本书的果断开篇、相关人物的陆续登场、故事的逐一展开,开篇就一一埋下伏笔。如沈梦芜、宁疾云、元载、李文才、……等的出场,无不显示这一笔法,从而使整部小说自然地连贯起来,给读者造成恍然大悟的感觉,甚至读到后面又去翻阅前面,促使读者去查查历史书籍,……。这种伏笔的运用,在该部小说里比比皆是。

爱情是人类繁衍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情感。本书为突出小说人物性格,使事件发展顺理成章、使故事变幻莫测、……等等,自然地融入了爱情元素。特别是沈梦芜和元媛的出现,这两个不同家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女子,极大地衬托了主人公郇谟的品性与人格魅力。

本书语言极其丰富,且含有大量的诗词歌赋,用词洗炼,就是对武功的一招一式、对爱情的一眉一蹙的描写,皆令人叫绝。

至此,我想到小说中有旬谟探监元载时说的一句寓意深刻而通俗的话:“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路磨出来的”。我不得不说:《大唐布衣郇谟传》的文学性、史学性、艺术性俱佳,具有极大的阅读性和欣赏性,读着读着,自然地引导着你正气在身,积极向上。

2022年 10月 8日

于武昌水果湖文水湾

责任编辑:zN_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