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观焦点:当野蛮落后成为资本:古代中原王朝为什么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
2022-11-08 18:25:17 来源: 腾讯网

提起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要么是卫青、霍去病,要么是岳飞、文天祥,而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敢于对抗强大的敌人——北方少数民族。

大汉王朝以“强”闻名,刘邦却深陷白登之围差点死于匈奴之手;大唐王朝以“盛”著称,李世民却对突厥俯首称臣12年。纵观历史,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打仗向来是不占优势的。正因如此,后世才会觉得卫青、霍去病能大杀四方便是战神,岳飞、文天祥敢直面强敌乃是英雄。

那么,文明强盛中原王朝为什么总是打不过野蛮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笔者就从决定成败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去回答这个问题。

天时:气候原因

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是从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越打越舒服,而中原王朝恰恰相反,从南往北打,越打越冷,根本无法适应北方的恶劣环境,冻得枪也握不住了,弓也拉不开了,还谈何战斗力?

地利:地理原因。

北方少数民族为什么总爱骚扰中原王朝?目的再明确不过——抢东西。中原王朝繁荣富庶,金银、丝绸、粮食大大的有,而这些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稀缺的资源,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志在必得打起仗来自然动力十足。反观中原王朝,压根对那些遥远北方的土地不感兴趣,抢来干什么,又不能耕种,也没有百姓愿意去居住,所以从动力上讲根本不想打,击退入侵,保家卫国已经是终极目标了。

人和:战斗力原因。

如果以上的天时和地利还是次要原因,那么接下来要重点阐述的人和则是绝对的决定性因素了。

第一是兵民比差距。

虽然中原王朝的人口远多于北方少数民族,但二者的兵民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以西汉为例,人口最多的时候是6000万,军队最多的时候是60万,兵民比1:100。而匈奴人口最多的时候150万,军队最少的时候也有30万,兵民比1:5。

这是因为我们是农耕民族,而人家要么是游牧民族(比如匈奴),要么是渔猎民族(比如女真),三岁学开弓,五岁能上马,生产跟战斗上一回事,男女老少人人能上战场,有个词叫“全民皆兵”,用来形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再适合不过。

也许你会问:即便如此60万对30万也是中原王朝占优势啊!错错错,他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30万军队可以全派来中原抢东西,本来就是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没有什么大后方需要镇守,咱们可不行啊,60万军队全去打匈奴了,身后的百万国土和千万百姓谁来守护?

第二是兵种差异。

这一条就非常好理解了,中原王朝主要是步兵部队,而北方少数民族全是骑兵部队,就算你是博尔特,我骑个摩托跟你比环绕地球你可受得了?

中原王朝到也想大规模发展骑兵部队,奈何马匹不够啊。司马迁《史记•平淮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说的就是西汉初期连皇帝出行都凑不齐四匹同色的马,王侯将相更是只能乘坐牛车上朝。据说刘邦时期举国只有3000匹马,汉武帝时期则暴增为军马60万匹,这也是为什么卫青、霍去病可以大杀匈奴,除了他们本人强悍,也与骑兵数量激增有很大关系。

第三是后勤供应方式不同。

中原王朝的后勤供应方式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按照《唐代行军制度研究》一书的结论,古代打仗后勤兵力与作战兵力的比例接近于1:1,20万规模的军队,得有一半是上不了战场的后勤部队。而北方少数民族部队则不然,干粮随身携带,不用架锅生火,不用后勤部队,实在没干粮了,渴了喝马奶,饿了吃马肉,妥妥的轻装上阵,20万的军队全是骑兵。这种模式中原王朝也无法复制,他们吃的那些东西我们根本吃不来,让中原兵嚼牛肉干,牙口受不了。

天时、地利与人和,古代中原王朝对战北方少数民族确实不占优势,但即便如此,还是涌现出大量骁勇名将和民族英雄,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之处。

(本文完~)

责任编辑:zN_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