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和宋美龄都是20世纪民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结合世人皆知,却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与她差点步入婚姻殿堂的男人其实是民国奇男子谭延闿。
谭延闿一生跨越清末、民初两个时代,是有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和诗人,但他一生为人津津乐道的却不是这些成就,而是他拒绝宋美龄,坚持一生只娶一位夫人的事迹。
(资料图片)
在当时一夫多妻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下,像谭延闿这种在发妻死后决不续弦的做法,非常罕见,而这就要追溯到一个特别的人对其长达一生的影响,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李氏。
谭延闿生于光绪年间,其父谭钟麟是晚清显贵,曾任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等要职。谭钟麟一生妻妾众多,除了原配陈夫人之外,他还有颜夫人、李夫人等四位侧室。谭延闿是李夫人所生的庶子。
关于他的出生,一直以来有个浪漫的说法。相传1880年1月25日晚,也就是谭延闿出生的那一夜,他的父亲谭钟麟梦到晚清大臣何凌汉前来拜见后,忽从梦中惊醒,只听见家中传来婴儿的啼哭。随之有佣人报喜,称李氏诞下一子,这个儿子正是谭延闿。
如此一来,谭钟麟认定自己这个儿子是探花何凌汉转世,欢喜不已。何凌汉谥号“文安”,谭钟麟就为儿子取字“祖安”。
也许这个梦境确实是冥冥之中的某种预见,谭延闿从小聪明伶俐、天赋异禀。他7岁入塾受经,11岁学制艺文学。光绪皇帝的师傅、状元出身的翁同龢见了他的诗文后,称他为“奇才”。
谭延闿故而备受父亲宠爱,但是她的母亲李氏却没有因此改变作为一个侧室的命运轨迹。
李氏出身寒门,因为姿容秀丽,被谭家收为丫鬟,早年在谭老夫人的房里服侍。只因偶然间被谭钟麟相中,受了恩宠,诞下谭延闿这一子,才被纳为妾室。
生下儿子之后,李氏在谭家总算不再是个下人,可是她的地位也仅仅只比下人高了那么一点。
在过去的封建礼教中,不但作为家庭成员的女人地位有别,就连所生的子女也有嫡庶之分。比如:平日用膳,妻可入座,妾则只能立着而食,如果没有生育的妾媵,则只能另在杂厅用餐。
因此每次全家人吃饭的时候,李氏只能站着在桌子旁为别人添菜、添饭。等到这些服务全做到位了,她才能自己用餐,而且还是不能坐下。后来李氏又接连为丈夫诞下二子,可是这种情况依然不曾改变,持续了24年之久。
通常母亲出身低微,儿子也会跟着教人瞧不起。谭延闿作为庶子,一直以来被家里人称为“小老三”。年纪小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便跑去问母亲。
李氏听了,眼泪汪汪,并不作声。在儿子的再三请求之下,只得噙着眼泪说:“儿呀!我是你父亲纳的妾,妾所生的孩子叫‘庶出’,‘小老三’是看不起‘庶出’的意思。”
谭延闿听后,想起母亲平时不能与家人同桌吃饭,只能在一旁小心服侍的种种,气愤不已。
母亲安慰他说:“你们兄弟要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做番大事业,做个大人物,才算是争光争气,那我在谭家虽然吃苦也感到安慰了。”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谭延闿的心。从那时候起,他发誓要勤学苦读,有朝一日出人头地。
谭延闿说到做到。他13岁考取秀才,22岁又中举人。24岁那年,他在全国统考中一举中了会元。
这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再向前追溯200年,谭延闿的家乡湖南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没出过会元(会试第一名),而谭延闿填补了这个空白。
由于谭延闿年少及第,光耀了谭家的门楣,一向讲究宗法仪范的谭钟麟这才破例开恩,向全家人宣布:“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
李氏这次总算“母凭子贵”,但是这依然难以磨平严苛的封建礼法给谭延闿造成的心理阴影,反而让他更加同情和孝敬母亲。
谭延闿对母亲的孝顺是出了名的。每次吃饭,他都要挨着母亲坐下,以便给母亲夹菜;平日他对母亲也是早请安晚问候,从未间断。
他甚至还想方设法提高母亲的地位和威望。比如资助长沙明德学校的时候,谭延闿就自称奉太夫人之命而为;主政湖南期间,他打出的旗号也是“奉母命出而维持秩序”,“以免地方糜烂”。
在谭延闿看来,没有母亲的隐忍和教育,就没有自己今日的成功。
结婚的时候,谭延闿嘱咐妻子方榕卿,希望她能在自己在外奋斗的时候,好好照顾母亲,让她颐养天年。
温柔贤德的方榕卿一点也没让谭延闿失望。她不仅全心全意侍奉婆婆,而且对丈夫极尽体贴和关爱,全力支持谭延闿求学与从政,这让谭延闿非常感动。夫妻俩互敬互爱,恩爱异常,还生育了二男四女。
只可惜好景不长,1916年,谭母李氏病重。当时谭延闿远在长沙任职,时局动荡,方榕卿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丈夫,只是衣不解带地昼夜侍奉在婆婆床前尽孝,但是婆婆最终还是重病不治。
消息传到长沙后,谭延闿悲痛不已,当即赶往上海奔丧。彼时正值谭延闿第二次督湘,政局动荡。如果贸然离开,湘督“宝座”随时可能得而复失,但是谭延闿还是坚定要走。
想到母亲生前伏低做小,受了那么多的委屈,谭延闿一心想为母亲办一场风光的葬礼。但是世俗礼法,很快向他泼了一盆冷水。
李氏葬礼当天,发生了一件极不愉快的事。原来谭宅位于谭姓族祠的后进,灵柩出殡必须经过族祠出门。但是按照族规,妾死后不能从族祠大门出殡。
因此,在场的族人都力劝谭延闿不要坏了族规,将母亲的棺椁从小门抬出便罢了,还有人特意挡住了大门口的去路。
原来一日为妾,终身为妾,至死都不可能被平等对待!想到这吃人的封建礼教,想到自己功名在身,官至湖南督军却换不来母亲一个正门的待遇,谭延闿一气之下,仰躺在棺材盖上大喝:“我谭延闿已经死了,抬我出殡!”
族人见状,顿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好让路,让扛夫抬着棺椁从族祠大门出殡……
母亲这一生的凄恻遭遇,让谭延闿从少年时代到为人丈夫都难以忘怀。正是因为身处这段悲剧的核心,他不愿在家庭里再造成母亲这样的悲剧来,因此,谭延闿誓不纳妾。
1918年6月,在谭延闿的母亲过世不久后,他的妻子方榕卿也身染重病。彼时谭延闿正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参加“护法运动”,督师于湖南零陵。
深明大义的方榕卿为了不分散丈夫的精力,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不久后不幸病殁于上海,年仅38岁。家人们不敢将这个不幸告诉谭延闿,因为他们知道夫妻两人感情深厚,怕谭延闿悲痛之中,影响军务。
1920年,谭延闿因为第三次督湘失败,被迫解职回到上海,适逢方夫人的灵柩运往长沙安葬,在洞庭湖两船相遇。
随行之人担心谭延闿触景伤情,不敢如实相告,只托词说熟人停泊,过船独吊。
谭延闿到上海后才得知真相,引以为平生最痛心之事。为了哀悼自己可怜的亡妻,一向注重美食的他,在军中整整吃了百日的蔬菜,足见其用情之深。
方夫人去世的时候,谭延闿不过40岁,正值中年,加之其煊赫的声名地位,属意于他的名媛才女大有人在,朋友之中劝他续弦的更是不胜枚举,但是谭延闿都不为所动。
他在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担任要职期间,孙中山器重他忠心耿耿,革命有功,一度亲自做媒,把刚刚留美归来的姨妹子宋美龄介绍给他。谭延闿虽然丧偶,但是宋家人认为他人品很好,也看好他的前途,非常赞同这门亲事。
但是谭延闿本人却为此坐立不安、进退两难。如果不同意,便是辜负了孙中山先生的好意,也是得罪了宋家。可是如果同意了,自己如何对得起九泉之下心爱的亡妻?再想到母亲一生痛恨一夫多妻,谭延闿的内心更加痛苦了。
经过日夜的反复思量,谭延闿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特意备下一份厚礼来到宋家。一进门,宋老太太正好出来接待,谭延闿迎面就给宋老太太叩了三个响头,喊了一声“干娘”。
这让宋老太太非常意外,但是意识到自己多了这么一个“干儿子”,她又高兴得不得了,连忙将他扶起,并叫宋美龄出来相见。
随后,谭延闿又主动认了宋美龄为干妹妹。宋美龄猜到谭延闿前来的意图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感动,从此更加敬重其人品了。孙中山先生后来得知此事,终于也不好再说什么。
1930年9月22日,50岁的谭延闿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南京。数月之前,病魔缠身的他还为亡妻写下了一首悼亡诗,纪念他们结婚的第36年。而这一年距离方夫人过世其实已经12年过去了。其诗云:
“花飞柳蝉乍晴天,上已风光又眼前。人去也如春可惜,老来犹有爱难捐。永怀禊事谁中酒,坐阅流波感逝川。三十六年容易过,不应改历始茫然。”
字里行间,莫不是对妻子的深情与怀念。
谭延闿虽然生于封建时代,但是纵观他这一生,无论是对母亲一如既往的孝,还是对妻子初心不改的情,无不折射出他与封建伦常斗争的决心与魄力。
可以说,谭延闿在思想上完全是一个超脱了社会和时代局限性的男人,令人叹服。
-
环球最资讯丨【财经分析】四季度快递旺季开启 头部企业利润有望修复新华财经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取的独家数据显示,今年11月1日和2日,全国快递日均揽收量连续两天迎来高峰,日均分别较上一年同期...
-
【全球热闻】【进博会】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在上海启动锂离子电池中心总部位于德国的赢创工业集团4日在上海启动其全球首个锂离子电池中心,“一站式”服务下游厂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
【财经分析】供给紧张叠加需求旺季 萤石行业景气有望延续上行近日,氟化工细分领域萤石概念多只个股持续走高。业内分析,供应紧缺、需求旺盛共同推动萤石价格上涨,四季度是萤石传统生产...
-
【环球财经】新加坡本地银行再报良好业绩 海指4日上涨0.89%受星展集团第三季度业绩良好、9月新加坡零售销售继续增长、市场等待美国非农就业报告等因素影响,海峡时报指数4日反弹。
-
兴业银行前三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近六成截至9月末,兴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较年初增长逾26%,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8%,同时为制造业承...
-
环球最资讯丨【财经分析】四季度快递旺季开启 头部企业利润有望修复
2022-11-04 22:40:25
-
【全球热闻】【进博会】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在上海启动锂离子电池中心
2022-11-04 21:41:38
-
【财经分析】供给紧张叠加需求旺季 萤石行业景气有望延续上行
2022-11-04 21:31:03
-
【环球财经】新加坡本地银行再报良好业绩 海指4日上涨0.89%
2022-11-04 21:31:34
-
兴业银行前三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近六成
2022-11-04 2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