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快资讯丨旧港宣慰司:中国的“海外飞地”,为何仅设立33年就被废除了?
2022-11-04 21:33:37 来源: 腾讯网

欧洲大航海时代从15世纪后期开始,使后世的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关资料图)

然而,大约在此之前的70年,远洋航行方面遥遥领先的是中国人。1405年的郑和下西洋,不仅向海外万邦传播了中华威名、广开海贸,还使中国在东南亚有了一块“飞地”——旧港宣慰司。

▲旧港宣慰司的位置

旧港宣慰司的位置是今天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面积大约40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200万,是印尼十大港口之一,以及苏门答腊省的首府。

▲巨港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

宣慰司是明朝设立在边疆地区的军政机构,负责传达朝廷政令、抚慰百姓,而旧港宣慰司管辖下的当地华人也都认为自己是中华子民,因此可以认为这块“飞地”属于明朝疆域。

然而,明朝设立过9个长期存在的宣慰司,却不包括旧港宣慰司。因为从1407年设立到1440年废除,旧港宣慰司只维系了33年。

那么,这块中国在东南亚的“飞地”,为什么会得而复失?

▲巨港的商业和港务在印尼排名靠前

一、经略南洋

唐朝中期以来,东南沿海有许多中国人下南洋谋生,今天印尼群岛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加里曼丹岛),都有华人聚居在港口经商或务农,形成一个个海外华人圈子。

印尼群岛的土著在7世纪开始形成多个封建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以爪洼岛为核心的三佛齐王国,统治范围也包括邻近的苏门答腊岛。

三佛齐信仰佛教,积极与中国开展贸易,向唐宋两朝称臣。

▲三佛齐是印尼群岛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中原王朝不一样的是,三佛齐王国的统治方式比较松散,再加上地广人稀,到处都是未开发的土地,因此三佛齐境内有不少华人定居,又以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旧港(巨港),华人最为集中。

这些来自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的华人,既没有与土著融合,也未受到当地宗教的影响,他们延续着祖先的语言和文化,很多地方甚至保留着“传女不传子”的习俗。

▲马六甲现存的三宝井,相传是郑和为当地华人挖的

12世纪开始,信仰印度教的满者伯夷王国取代了三佛齐的地位,到13世纪末,三佛齐放弃爪洼岛退守苏门答腊岛东部。

当地华人没有参与当地土著政权之间的斗争,为了避免卷入战乱,华人纷纷结社自保,有了一定的武装力量。

由于隔着广阔的海域,印尼群岛上的王国更替似乎和中国没有什么关联,可事实上,满者伯夷王国的崛起受到了中原王朝的不小影响,元朝曾经远征过爪洼岛。

▲满者伯夷王国鼎盛时期的疆域

以骑兵起家的蒙古人不仅征服了力所能及范围内的陆地,对海外也充满兴趣,除了两次不成功的对日本远征外,也向东南亚诸国遣使要求臣服。

缅甸、暹罗(泰国)等国都顺从了元朝,越南虽然进行了有力抵抗,但仍被迫向元朝称臣,只有爪洼岛上的满者伯夷王国是例外,不但没有顺从,更在元朝使臣脸上刺了青,大大羞辱了蒙古人。

▲蒙古铁骑并不惧怕海洋,却不懂海战

据元朝史书记载,忽必烈在1291年出动数万兵马,乘坐1000余艘战船登上了爪洼岛。

元朝远征军很轻松地取得胜利,然后扶植新一任国王,使满者伯夷成为藩属国。

哪知,元军主力刚一撤走,新国王马上起兵赶走了人数不多的元朝驻军。

由于元朝很快陷入衰落和内乱,再也无力组织起如此强大的海军,不得不暂时停止了东南亚的经营,满者伯夷和越南一样,表面上对元朝称臣,实际上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元朝直接统治范围深入中南半岛

尽管史学家对元朝远征军的规模表示怀疑,但远征爪哇仍然证明元朝已经拥有了亚洲东部最强大的海军,由此产生的造船技术和远航技术,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宣慰司

“宣尉司”是金朝开始出现的,大规模普及则要到元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行政结构与唐宋有很大不同,在地方行政设置上,“行省”(相当于现代的“省”)与“州”(相当于“市”)之间多了一个“宣慰司”。

元朝一共设立了60个宣慰司,每个宣慰司下辖几个州,主要起到联结、沟通上下两级行政单位的作用,似乎有点像“传声筒”,本身并不具备完整的行政职能,而且名字大多比较冗长,比如“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广西两江道宣慰司”。

▲元朝很多宣慰司的名称十分冗长

明朝取代元朝后,地方行政设置又一次发生大变更,“行省”变成“布政司”、“州”变成“府”,内地的宣慰司全部撤销,只在西南边陲予以保留,朱元璋朱棣都设立过多个宣慰司。

其实宣慰司并不是一个固定称谓,明朝史书也有“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等名称,它们的实际职能基本相同。

“宣慰”两字可以看出,宣慰司的职责是代表皇帝及朝廷传达政令、抚慰百姓。

▲明朝初年的宣慰司覆盖到印度洋沿岸

宣慰司的行政长官叫“宣慰使”或“宣抚使”,由当地土司担任并世袭,朝廷不驻军、不收税,也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可见宣慰司是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机构,与唐朝的都护府有很大不同。

但是,各宣慰使的交替必须得到朝廷的册封赐印,否则不能生效,朝廷有权任命新的宣慰使,因此明朝的各宣慰司仍然被认为是明朝疆域。

▲1444年,明朝将西南边陲各宣慰司整合为“三宣六慰”

明朝后来将这些宣慰司整合为“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六慰”指的是车里、缅甸、木邦、八百大甸、孟养、老挝,六个宣慰司。

“三宣六慰”全部位于明朝西南陆地边疆,对巩固边陲安全及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远在南洋之滨的旧港宣慰司,体现出来的则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经略海外的巅峰时刻。

三、威播南洋

爪哇岛为核心的满者伯夷王国打败了元朝后信心大振,不断攻击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王国残余势力,最终在1397年将其彻底灭亡。

不过,满者伯夷王国没有在苏门答腊岛建立起稳固统治,岛上陷入一片混乱,当地华人纷纷涌向旧港(巨港)避难。

元末明初的战乱使更多华人下南洋,使旧港等地的华人数量大增,一些华人武装力量趁势而起。

他们亦商亦盗,拥有不弱的海上武力,实际控制着旧港,与满者伯夷王国时和时战,与独立王国无异,最多表面称一下臣。

▲旧港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补给站

随着大批阿拉伯商人和移民来到印尼群岛,伊斯兰教开始传播开来,以商业为主的旧港华人受到了影响,旧港一支华人武装力量的首领施进卿就是穆斯林。

在永乐皇帝朱棣的治理下,明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期。1405年6月,为了向海外万邦宣示大明已经取代蒙元成为中华正朔,以及弘扬大明的繁荣昌盛,朱棣派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这里的“西洋”是指“南洋”以西,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洋。

▲郑和宝船比15世纪欧洲海船大数十倍

郑和的船队有240多艘船只,不仅配备了2.7万名水手和士兵,还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用来赏赐和贸易。

据现代考证,郑和船队中最大船只的排水量达到2000-3000吨,创下中国及世界古代航海史之最,而欧洲大航海所用的远洋船普遍只有几百吨排水量。

虽然郑和船队的规模空前庞大,但仍需要中途补给淡水和食物,最好的补给站正是散布在南洋各处的华人聚居区,旧港便是其中之一。

▲通商是郑和船队的另一项主要任务

强大的郑和船队并没有引起沿途各国的恐慌,因为他们不是来军事征服的,而是以外交和贸易为目的,灿烂的中国文化、精美的中国商品都让当地人赞叹不已。

郑和船队从南洋、西洋带回来的香料、珍稀木材、金银等贵重物品,同样充实了国库获利颇丰,能够抵消建造船队的开支,像胡椒被当作朝廷官员的一部分俸禄,一直发放到明朝中后期。

▲胡椒在宋明时期十分珍贵,曾经按粒计价和使用

郑和船队中的上万名军人,本质上是用于自卫的,茫茫大海上危机四伏,有无数贪婪的眼睛盯着船队,既有一些夜郎自大的小国君主,也有见财起意的海盗,比如盘踞旧港陈祖义

陈祖义得知郑和船队载有大量从西洋带回的奇珍异宝,决定在船队返航途中予以截夺。他的计划是先向郑和诈降,然后趁明军放松戒备之际发动突袭。

▲郑和船队装备当时少有的火炮

然而,陈祖义的阴谋被另一支华人武装首领施进卿发现,施进卿是生于海外的二代华人,信仰伊斯兰教,却一心向大明,将陈祖义的偷袭计划告诉了郑和。

郑和曾经追随朱棣征战沙场,见惯了阴谋和厮杀,很早就洞察到陈祖义的伎俩,现在又有施进卿作为内应,轻松消灭陈祖义这股海盗,将其生擒押回北京处刑,解除了下西洋路上的一大威胁。

▲明朝绘制的《万国坤舆全图》上标注有旧港宣慰司

施进卿成为旧港的实际统治者后,派人入京觐见,向永乐皇帝朱棣表明忠心。于是在1407年,朱棣下旨设立旧港宣慰司,任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赐予金印和官服,旧港宣慰司归入明朝版图。

四、心向大明

旧港宣慰司到底算不算明朝领土,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明朝没有向旧港派遣官员和驻军,也不收税,比元朝在1291年对满者伯夷王国的短暂统治还要薄弱,元朝至少向爪洼岛上派驻过官吏和军队。

而且旧港宣慰司与明朝之间的联系,仅限于几次进贡,地位与藩属国差不多。此外,施进卿同时也向满者伯夷王国称臣进贡,以维持和平关系。

▲郑和有代表大明开展外交和动用武力的权力

最能证明旧港宣慰司属于明朝疆域的,要数施进卿的继承权斗争事件。1424年施进卿去世,他的儿子施济孙派人向明廷请封,想要继承旧港宣慰使的官位。

施济孙的使臣声称宣慰使的金印已经毁于火灾,请求朝廷重新赐予。

父位子承是人类社会最常见的规矩,明廷没有察觉其中的异常,满足了施济孙的请求,让郑和1431年再下西洋时,顺便去旧港完成新宣慰使的册封仪式。

▲郑和船队拥有强大武装,海盗不敢正面交锋

船队到达旧港后,郑和按常规宣示了圣旨,原以为当地人会欣然领命,宣慰使之职早一天得到册封,旧港便早一天安稳下来。

没想到的是,一向对郑和及大明恭顺的旧港华人居然对这个任命有异议。

经验丰富的郑和没有发怒,很快召来当地大族和巨商的代表,仔细查问才知道,原来施进卿临终前有遗嘱,将宣慰使之位传给了女儿施二姐,并把金印交给了她。

▲金印是宣慰司职权的象征

旧港众人还表示,“传女不传子”这个规矩确实是从中国老家带过来的。而且施二姐继位后,延续了施进卿的治理办法,保持了旧港社会的稳定,因此已经得到了众人的信服。

施济孙作为儿子,不甘心失去继承权,这才隐瞒实情向朝廷讨封,企图借助明朝的权威以夺取宣慰使之位。没想到,朝廷虽然被他所蒙蔽,却派郑和前来册封,可见明廷还是颇为重视旧港宣慰司的。

▲宣慰使一般是从三品官职,应该穿红色官服

“传女不传子”虽然与通常规矩不合,但明朝对各宣慰司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当地风俗。郑和认为由施二姐接任符合当地风俗和朝廷政策,于是重新册封新一任旧港宣慰使施二姐,此举得到旧港众人的热烈拥护。

阴谋败露的施济孙流亡海外,再也没有回返旧港。

由此看来,旧港宣慰使这个职位只有得到明朝的册封,才算名正言顺。

施进卿家族虽然向明朝和满者伯夷两方同时称臣,但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心理层面,都把自己看作是明朝子民,应该得到明廷的认可。

▲旧港华人兴建的清真寺充满中国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施进卿郑和都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在旧港的传播有一定正面作用。一些华人开始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华人与穆斯林团体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增进旧港的繁荣。

五、孤悬海外

施进卿施二姐父女按照中国传统模式治理旧港,兴农助商,传播儒学,积极发展与大明及周边地区的经贸文化往来。

当时旧港的占地面积比现在巨港的400平方公里更大一些,华人占人口的大多数,也有不少土著,两者之间和睦相处,使旧港成为南洋有名的商埠。

只要有郑和船队存在,旧港等地的华人就可以得到来自母国的支持。

满者伯夷对旧港一直有野心,但碍于大明的强大,只能暂时压抑住这种野心。然而,1431年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是古代中国海外经略的绝唱。

▲明长城的遗址,北方国防压力过大是明朝放弃经略海外的原因之一

1433年4月,郑和在返航途中去世,7月船队回到南京,古代中国的官方远洋船队从此消失。

明朝终止下西洋活动的原因,传统看法是糜费国库,加重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但也有专家认为,郑和船队垄断了海外贸易,遭到一部分官员和商人的联合封杀。

失去了明朝这个靠山,旧港宣慰司的生存变得艰难起来,满者伯夷王国的野心愈发暴露。

又经过十数年的斗争,面对咄咄逼人的满者伯夷王国,第二任旧港宣慰使施二姐不得不顺应现实,在1440年接受满者伯夷的完全统治,意味着旧港宣慰司走到了终点。

▲巨港至今仍保存有当年的郑和清真寺

满者伯夷王国派来的官吏要求旧港华人解除武装、交纳税款,允许华人保持一定的自治权力,使旧港的繁荣得以延续。

有史料称,施二姐被满者伯夷王国派往爪哇岛管理其他华人团体,证明旧港宣慰司应该是和平结束的。

明朝对此没有任何表示,既然放弃了远洋船队,便只能任凭这个孤悬海外的“飞地”自生自灭了。而吞并旧港的满者伯夷很快遭到了同样的厄运。

▲伊斯兰化以后的印尼宗教分布

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使印尼群岛崛起了多个苏丹国,在15世纪末联合灭亡了信仰印度教的满者伯夷王国,包括旧港在内的印尼群岛基本完成伊斯兰化

越来越多的旧港华人转信伊斯兰教,渐渐与当地人融合,也有不少人保留着中国传统风俗。

17世纪荷兰人占领旧港,将其作为殖民印尼群岛的重要据点,并改名为巨港。

▲寿命最长的车里宣慰司延续到1956年

17世纪初,明朝的国力进一步衰退,随着缅甸东吁王朝的兴起,西南边陲的“三宣六慰”大半被其吞并,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历经明清两代,一直延续至1940年左右,最长寿的车里宣慰司要到1956年才被废除。

如今的巨港是印尼第四大商埠和十大港口之一,货物年吞吐量超千万吨,2018年与雅加达联合举办过亚运会。这些成就与旧港宣慰司华人建设的商业基础密不可分。

直到现在,巨港仍然是印尼华裔最多的城市之一,保存着诸多当年留下的遗迹,如著名的郑和清真寺。

▲雅加达与巨港联合举办了2018年亚运会

旧港宣慰司这块中国在东南亚的“飞地”,曾经是明朝初期国力昌盛和经略海外的重要象征。但是由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官方放弃了远洋航行,使这块“飞地”没有能够幸存下来。

责任编辑:zN_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