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为太子,有没有做错?
2022-11-04 19:45:33 来源: 腾讯网

朱元璋没有做错,而是算错。

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人死了是不用考虑什么的,但是活下来的人却需要考虑。


【资料图】

一个严峻的问题直接砸在朱元璋的头上,因为随着朱标的去世,太子一位空了出来。

而这太子一位原本就是为朱标量身打造,因为在朱元璋看来,未来能够继承皇位的只有朱标。要不然他也不会耗费三十八年的心血在朱标的身上。

可现如今朱标去世,太子该由谁来做呢?放在朱元璋面前的总共有四个人选,分别是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以及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

原本朱元璋是不想立朱允炆的,因为首先,朱允炆这个人的形象有问题,从他一生出来头盖骨就是歪的,哪里有人会喜欢一个丑八怪。

其次,朱允炆当时年仅十六岁,又是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明朝开国至今不到三十年,朱允炆是否能够担当的起重任?

要说优点的话,朱允炆的优点只有两点,第一点、孝,第二点、仁。

当年他的父亲朱标身上长了一个大肉瘤,是他日夜不停的守在朱标的身边伺候。后来朱标去世,是他将三位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同居。

朱元璋晚年丧子丧妻,虽然是帝王,但这种打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都是无法承受的。

因此,朱元璋变得特别暴躁,大臣稍微有一点不对,就要惩罚大臣。是朱允炆守在他的身边替大臣周旋。

既然朱允炆的缺点如此明显,那为什么朱元璋还是将他册封为太子呢?因为大局。

如果说从皇子中挑选的话,首先挑选的应当是秦王,但是秦王这个人就是个人渣,杀人如同家常便饭。

如果立这么一个人为太子,那么明朝该何去何从?所以肯定是不能立他的,那么就只剩下了晋王或者燕王。

如果说不立秦王,那么也不能立晋王、燕王。因为如果立晋王、燕王中的其中一位,将置秦王于何地?

秦王虽然不适合继承皇位,但朱元璋要是跳过他,立晋王或者燕王为太子,那么到时候国家将会乱成一团。

因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哪有皇帝将长子绕过去,立排在长子后面的儿子为太子。

要是这样的话,长子不甘愿不说,其他的儿子也不会甘愿,毕竟要是这么做的话,谁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个人凭什么是你?就不能是我吗?

为了大局考虑,朱元璋只能立朱允炆为太子,但考虑到朱允炆的能力,朱元璋替他扫平了一切不安定因素,这个不安定因素指的就是功臣集团。

经过“胡惟庸一案”,功臣已经屠杀的差不多,朱元璋又兴“蓝玉案”,将功臣集团彻底屠杀干净。

“诸功臣宿将始尽”——《廿二史札记》

后来事实证明朱元璋的眼光并没有错,朱允炆的确是一位适合当二代的皇帝。

建文新政

古今往来,国家的前几任皇帝一般都不错,就比如汉朝或者唐朝、宋朝,而明朝的朱允炆也是一样。

朱允炆将他的年号定为“建文”,这象征着他即将开创一个与前朝不同的时代。

前朝的年号是“洪武”,说明那个年代是重武,他的年号是建文,说明他的这个年代是重文。而文治皇帝恰好与他的孝仁性格相仿。

洪武时期,六部作为文官的最高机构,但是作为六部最高领导的尚书,官职却只有正二品。

而最高的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有着要多明显就多明显的重武轻文迹象。

随着朱允炆的上台,他将六部的尚书也提成正一品,进一步向世人证明,那个年代已经过去。

朱允炆为什么要证明呢?

由于在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年时间里,屡次兴办大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洪武四大案,郭恒案、空印案、蓝玉案、胡惟庸案。

这四大案杀的人至少有三万以上,而其中有一部分都是无辜的官员。

就比如空印案案发的时候,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清正廉洁,从不贪污受贿,但是到头来却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掌印的官员,仅此而已。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两袖清风的官员是能够保住性命的,但是在洪武时期,这一套不管用。

因为你能保证你没有问题,但是你保证不了你的同僚没有问题,你的同僚要是有问题,那么就会将你拉下去一起死。

也别以为你是百姓就没事,要是家里有人当官,一样有事。

可想而知,洪武时期的大臣一定是人人自危,政治气氛十分凝重,朱允炆所做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

朱元璋屡兴大案还对国家的监狱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全国各地都有一大堆莫名其妙被抓进去的百姓、官员。

因此,朱允炆下令,凡是有一点疑点的案情都要重新审理。于是,一大堆的百姓、官员重新恢复了自由。

朱允炆的统治时间虽然年仅四年,但是在这四年的时间里,监狱里的囚犯相比于洪武时期减少了三分之二,可见朱允炆也并非是昏庸之主。

要说到建文一朝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那一定是朱允炆修改江浙的税收政策。

由于朱元璋打天下期间,江浙的百姓都支持张士诚,拼尽全力的给张士诚输送各种物资,导致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了报复江浙的百姓,对江浙收取的税收是其他地方的两倍之多。

同时,还禁制江浙的官员在户部任职。

收税方面区别对待可以理解,但是在官职方面区别对待,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户部是明朝的财政部,而江浙的官员要是在户部当官,那么一定会偏袒江浙。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江浙的百姓是痛恨到了极点。

朱允炆并没有延续朱元璋的区别对待政策,反而取消。不过,这一政策到永乐时期又被恢复,等于仅仅推行了四年的时间。

其实,从朱允炆继位的第一天起,不但朝廷的官员知道梦想中的时代即将来临,就连百姓也知道梦想中的时代即将来临。

因为朱允炆一继位就宣布全国的田税减半,还释放洪武时期所有的充军人员。单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他将来一定是百姓、官员一致翘首以盼的仁君。

替代朱允炆的朱棣虽然威风八面,又是征蒙古,又是吞安南,又是下西洋,但你得知道这一项项壮举,背后是多少百姓的汗水。

别的不说,就只说征蒙古,征一次蒙古征用的百姓就高达数十万之多,甚至上百万。

下西洋更是如此,所谓的万国来朝,说简单点就是一大堆国家跑到明朝,对朱棣俯首称臣,然后朱棣大手一挥,就送出去了一大批价值连城的物品。

他是爽快,但是百姓呢?也怪不得明仁宗一继位就停止了下西洋活动。

百姓也好,官员也好,都希望上位的皇帝是仁君,而朱棣虽说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但绝对算不上仁君。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炆统治时期是百姓、官员的梦想时期。

因为在那个时期,官员不用怀着紧张的心情上朝,百姓不用一年忙到头却一个钱也攒不了,还有莫名其妙就被抓的风险。

朱允炆虽然败给朱棣,但是他的口碑却一直很好。

“天下莫不颂德焉。”——《明史·恭闵帝本纪》

“四载宽政解严霜。”——《建文书法拟》

“家给人足,外户不阖,有得遗钞于地置屋檐而去者。”——《客坐赘语》

也怪不得朱允炆倒台,文臣一个又一个摆出不要命的姿势与朱棣对着干,以至于被杀的百姓(牵连)、官员数不胜数。

其中最惨的方孝孺直接被诛连十族,与明朝末年形成鲜明的对比,要知道当时自杀殉国的大臣仅仅只有不到三十位。

顾起元评价:“盖自古不幸失国之君,未有得臣民之心若此者矣。”

如果没有朱棣,称“明仁宗”的人一定是朱允炆,而不是朱高炽,可惜了偏偏有朱棣。

意想不到的局面

朱元璋对于其他人那都是要多不信任就有多不信任,从他屡兴大案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那可以说是相当的信任。

他那二十四个儿子个个在外拥兵数万,甚至有个别的拥兵十几万。为什么这个别的能够不同于其他呢?因为他们的藩地在边境,相比于内地的藩王更加重要,朱棣就是其中之一。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朱元璋不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毕竟以血缘关系构建起来的防线虽然能够防止外敌入侵,但是却不能够防止内敌入侵,汉朝的七王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那都是一例又一例血淋淋的例子。

难道以朱元璋的英明,他没有想到吗?他想到了。

朱元璋对于藩王有一套约束制度,军队虽说在藩王的藩地上,但是却归朝廷管,只有朝廷发布命令,藩王才有资格调动军队。

而藩王藩地的税收、官员也归朝廷管。在理论上,藩王一没有兵,二没有钱,三没有人,造反那是不可能的,但这仅仅只限于理论。

军队虽然领的是朝廷的工资,但是直接指挥他们的人却是藩王,因此他们只认藩王,不认朝廷,这也是为什么将军造反,军队都会跟着将军一起造反。

而藩王一旦占领了藩地,不但能够统率大军,税收也从朝廷的口袋进入了藩王的口袋,官员的升迁自然也归藩王管。

这也就成了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朱元璋想到了藩王有造反的可能,但是却没有想到朱允炆只能做个盛世之君,不能做个乱世之君。

其实就算藩王造反,成功的几率那也是微乎其微。

别的不说,就说军队数量,朝廷的兵力,一声令下那就是六十万,而藩王则仅有十几万。再说资源,朝廷背后靠的是整个国家,而藩王靠的仅仅只有自己的那个藩地。

有的人可能会想,藩王要是联合起来一起造反呢?这种可能不存在。

从靖难之役就可以看得出来,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只有一位宁王加入朱棣的造反团伙,而且还是被朱棣用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加入的,其他的都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可以说,朱棣没有任何的胜算,但是朱允炆在武功方面太过于无能,昏招百出,将什么叫作稚嫩展现的淋漓尽致。

朱棣明明造反想要他的命,他却下了一道不能杀朱棣的命令,以至于士兵都不敢对朱棣发动致命攻击。

李景隆明明是个草包,但是他却对李景隆给予重任,将六十军交由李景隆统率,结果一败再败。

其实朱允炆要是有先见之明,靖难之役根本没有发生的可能。

因为早在他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削藩的想法,而到了他继位,按照规定藩王要入朝拜见,朱棣也不例外。

如果说他在这个时候将朱棣拿下,那么也就没有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可惜他偏偏优柔寡断,将朱棣放走。

后来朱棣仅有的那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到南京代替朱棣祭拜朱元璋,但还是被他放走。

只能说朱允炆在朱棣活着的时候坐上皇位就是个错误。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允炆的失败对于明朝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在他之后的永乐一朝一直处于一种劳民伤财的状态,但对于明朝的持续,朱棣是有大贡献的。

毕竟朱允炆仰仗文官集团,而文官集团是不可能让朝廷迁都的,因为他们的一切都在南方,只有像朱棣这样的铁腕帝王才有可能完成迁都的重任。

而如果不迁都的话,说不定会加快明朝的灭亡。要知道边境与朝廷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而朝廷又要提防着边境将领造反,肯定不能将兵权交到边境将领的手中。

而边境将领手里没有兵权,蒙古要是举重兵打过来,都不知道打到哪里,朝廷才有反应,只有将都城迁到北方,那才是最可靠的。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定都南京一事一直是处于不满意的状态,将朱标派到关中巡查,又将朱标派到洛阳巡查。

但由于朱标的去世以及他满头白发,导致他丧失了迁都的信心,要不然迁都一事早在洪武一朝就能够得到解决。

正是因为朱棣的迁都,明朝才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佳话。

责任编辑:zN_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