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汉王朱高煦有多不待见自己儿子,杀其母还当其为用之即弃的工具
2022-11-03 06:47:42 来源: 腾讯网

朱瞻圻是汉王朱高煦的次子,虽出生于贵胄之家,但受其父所累,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比较残缺。不但出生年月不详,连出身也是个迷。有说他是嫡子的、有说他是庶出的、也有人认为他是汉王乱搞出的私生子 ……

首先有很明显的证据可以旁证朱瞻圻不是嫡出 -- 朱高煦杀了朱瞻圻的生母。


(资料图)

朱高煦的嫡妻韦氏是他爷爷明太祖亲自选的,也是朝廷正式册封的。这就不是他想杀就能杀的,杀了之后也不太可能不留下记载。而且很多史籍都有说韦氏是活到宣德朝和朱高煦一起被处死的。

注:明太祖在世时,不光他的儿子们,成年孙子们的婚事基本也是他一手操办。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炽的妻子张氏(明朝首任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也是朱元璋指婚。

其次朱高煦的妾身份也不简单。太祖为了加强对明军的控制,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让皇族与明军将领联姻,皇子、皇孙们的妻妾大多出自功臣之家。朱高煦的一个妾郭氏就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女。

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但喊打喊杀的时候也不能不顾虑她娘家的脸面。从朱高煦随便就杀了朱瞻圻的生母来看,朱瞻圻倒真有可能是不受待见的私生子。生母可能是侍女、乐姬之类地位低下的人,而且朱高煦对待朱瞻圻冷漠的态度也旁证了这个观点。

不但母亲被杀,从小还感受不到父亲温暖。朱瞻圻对自己父亲的仇怨可谓是非常深重了,以至于其在成年之后干了“大事”。

先是,瞻圻怨父杀其母,屡发父过恶。成祖曰:“尔父子何忍也!”

《明史·卷一百十八》

成祖主要不是怒朱瞻圻告发出来的罪证,而是朱瞻圻的行为 -- “子告父”。在以孝治天下,特别注重“君臣、父子”的皇朝时期。“子告父”不但在各朝被明令为重罪,“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也被各家族普遍视为非常耻辱的事情。

虽说成祖为了维护皇族的颜面,选择了息事宁人,但是朱高煦也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足够的代价。

成祖登基后不久就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但是朱高炽的位置却非常地不稳固。

首先成祖的皇位本就是他篡夺的,出于敏感和疑心,他就没办法信任太子。加上成祖因为征伐蒙古、营建北京,长时间远离京师,也导致他对太子的疑心更重和太子的矛盾也更深。

其次成祖在感情上也更偏爱生理条件和性格更像自己的朱高煦。如果朱高煦表现得体,不能不说他是有机会谋得太子之位的,至少朱高煦本人对此是深信不疑。

朱瞻圻的行为不但揭露了朱高煦不轨的想法和举动,也从形象上彻底摧毁了朱高煦。撇开别的不说,成祖也很难选择一个家都“治”不好的人做皇朝的继承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朱瞻圻是朱高炽保住太子位的功臣之一。

其后在成祖的严令以及规劝下,这对父子的关系相对缓和了不少。彼此也对对方产生全新的“看法”。

对于朱瞻圻而言,有了爷爷的劝诫,父王也许能像对待平常儿子般地对待自己,那么自己也不会纠结母仇,而是以父事之。对于朱高煦来说,为了弥补自己的“劣势”,就只能再进一步,结党营建更为深广的根基。“始作俑者”也得利用起来,起码可以改善父皇对自己的看法。

这也注定了这对父子以及这个家庭日后的悲剧。

此后朱高煦开始潜心在南京培养和扩充势力,但这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为了营建势力他不再愿意长时间离开南京,这导致成祖对他的看法更差,警觉更甚。

尝侍上在北京,时其世子瞻壑及次子瞻圻皆在。高煦屡辞还南京,上留之不从。上欲留瞻壑亦不从,上觉其有异志。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永乐十五年,成祖在正式迁都前,为了解决已在南京做大的朱高煦势力,他削除了朱高煦的两个护卫并将其改封到了离北京很近的乐安州。

成祖的意思是让汉王远离根据地南京,并在朝廷的威慑下安心做藩王。朱高煦却觉得自己虽然再遭打击,但父皇对自己心思还没死,所以才把自己放在新都附近,以便随叫随到。总觉得自己只要抓住时机,就还能翻身。

上曰:“今可寘之何地耶?既不肯往青州,决不可复留于京师。虽畿内之地亦不可容。吾今强狥汝意,不去其爵,处之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于是有乐安之命。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为了便于自己行事,朱高煦也学起了自己的父皇。朱高煦对自己儿子朱瞻圻的关怀明显加强,后来还时不时拿世子之位暗示他(世子朱瞻壑于永乐十九年病故)。朱瞻圻以为父王回心转意,朱高煦只不过需要一个方便的人往来北京以打探消息。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在班师(第五次亲征漠北)途中驾崩于榆木川。随军大学士杨荣秘密潜回京师将消息告知了朱高炽,为保证自己能顺利承接皇位,朱高炽展开了一系列操作。令皇太孙赶往开平接管大军;驸马都尉沐昕出掌南京后军都督府;命太监王贵赶赴南京协助守卫(监军)……

虽然朱瞻圻一直都不知道成祖已驾崩,但是京师里的异动还是被他打探得一清二楚并报告给朱高煦,多的时候一晚上能发出六七份密报。只不过这都是徒劳,就在朱高煦还在猜测朱高炽想干嘛的时候,京师传来新天子登基以及召他入京觐见的消息。

紧接着朱高煦又收到了朱瞻圻最新的情报,如果朱高煦不听召,朝廷将发兵讨伐 – “廷议旦夕发兵取乐安”。毫无准备的朱高煦只得乖乖前往京师朝见新天子。

这次兄弟相见,仁宗(朱高炽)原本是要敲打朱高煦一番。哪知见面后,朱高煦却把仁宗给整尴尬了。

别的家庭出了事,都是父亲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儿子。哪知朱高煦为了保全自己,不但主动拿出朱瞻圻通风报信的信件出卖了自己的儿子,甚至在对质时表示要大义灭亲。

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报朝廷事数十纸,有妄言朝廷议发兵攻取乐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仁宗曰:“稚子不足诛。”即日命往凤阳守皇陵。

《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估计仁宗什么情况都考虑过了,这种“父卖子”的场景他是没想到的。最终朱高煦靠着“卖”儿子,安全地回到了乐安。朱瞻圻则被废为庶人并发往凤阳圈禁,但是他的父王还没坑完他。

仁宗登基后仅十个月就驾崩了,这让辈分升了一级的朱高煦心思又活络起来,似乎自己又有机会登大位了。然而宣宗朱瞻基的手段远甚于自己的父皇,御驾亲征直接在乐安擒获了朱高煦。

而且宣宗的心也比自己的父皇狠毒,他并不愿意朱高煦在囚禁中度过余生,很快就赐予他“解脱”。对于朱高煦的儿子们,宣宗也让他们去“追随”自己的父亲了。

注:朱高煦共有十一子,嫡长子朱瞻壑早亡,三子朱瞻坦(继任世子)先于朱高煦焚亡(是否自焚不明),其余诸子除朱瞻圻外与朱高煦死于同一天。朱高煦的死因明朝官方史籍和很多名臣自修的回忆录中并无记载,“铜缸虐杀说”出自《国朝献征录》。

此时的朱瞻圻虽然是被圈禁的庶人,甚至是不受待见的私生子。但在宣宗眼里他和他的其他兄弟是一样的,因此在斩草除根的原则下,他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zN_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