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热讯:神农为何叫“神农”?战国竹简改写认知
2022-11-02 07:31:49 来源: 腾讯网

关于神农为何叫神农,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皇霸》中记载:“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换言之,教民耕种而被神化的人,神农功德无量,犹如神灵,故而被人称为“神农”。

然而,随着地下文物不断出土,深埋地下的古代文献,也在不断地改写认知,战国竹简中的“神农”,就改写了我们的认知,原来神农之神未必是指神灵、天神,而也可能是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意思!

神农与炎帝未必是同一个人


【资料图】

神农炎帝是上古之人,但神农、炎帝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实际上是一个谜团。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谈及黄帝崛起时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接下来讲述轩辕、炎帝、蚩尤三方战争。如果神农氏与炎帝是同一个人(或同一个部落),为何司马迁在史书上没有注明?

其实,从正史上来看,神农与炎帝未必是同一个人。

从部落图腾角度来看,神农氏“有神龙首”,以龙为图腾,炎帝“人身牛首”,以牛为图腾,显然是两个不同的部落。除非,神农与炎帝吞并了对方的部落,于是取得了“神农炎帝”的称号。

更为重要的是,先秦史书中,神农是神农,炎帝是炎帝,从未将两者混为一谈,虽然没有明确指出神农与炎帝是两个人,却也没有明确说是同一个人。考古发现的《容成氏》等多部战国竹书中,也佐证了先秦史书记载,要么是炎帝,要么是神农,没有将神农与炎帝混为一谈。

由此来看,至少到司马迁时期,神农与炎帝还未必是同一个人,后来神农炎帝慢慢合并,东汉魏晋皇普谧在《帝王世纪》中最先提到神农与炎帝是同一个人。

“神农”的真正含义或被颠覆

一般认为,神农是一位上古农业专家,帮助先民辨别百草,研究农业耕种天时、技术等,恩泽万民,于是被称之为“神农”。

然而,上博简《容成氏》第一句话中,却写成了“慎农氏”,言说上古的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慎农氏、祝融氏、垆运氏成为天下之主后,却都没有传位给后代,而是传位给了贤人,换言之就是“天下有德者居之”。

从古文字运用习惯上看,“慎”与“神”不是通假字,但两个字的意思却有相同之处。《尔雅·释诂》解释“神,慎也”,而《逸周书·宝典》中说“行之以神,振之以宝”,其中的“神”就是“慎”的意思。换言之,“神”有慎重之意。

清朝王引之在解释孟子“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时,解释了其中的“神”,认为“神,治也。”

以此解释,“慎农”或“神农”的本义,就是谨慎治理农事,简单而朴素,其中神农氏之“神”或非天神之意,而是指治理。

“慎农”更符合中华文明的特质

其实,以中华文明的特质来看,神农更应该解释为“慎农”,而不是“神(神灵)农”。

考古证实,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起初种植的是水稻,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就发现1万多年前的碳化水稻种子。经过一代又一代先民的努力,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五谷已经全部出现,奠定了后世中国的农业基础。由于农业耕种需要,于是出现天文历法、大禹治水等。可以说,中国是标标准准的农耕文明,而重视农业的农耕文化,也渗透到了中国人的基因里。

与此同时,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国很早就脱离了神权束缚,比如同样遭遇大洪水,西方是在神指引下建造诺亚方舟,但中国却是大禹治水,不靠神灵靠自己。“神农”是神灵崇拜,“慎农”更显重视农业的态度。

从文字角度来说,甲骨文中的农字,是手持农具除草或除去林木的象形,相当于农业的第一步——开荒除草;慎字最早见于周代金文(见上图),由“草”、“火”、“日”组成,与农业也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慎农”比“神农”更符合中华文明的特质,也更符合我们民族的性格。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因此在当今世界,“慎农”比“神农”的称呼,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时刻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混为一谈
责任编辑:zN_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