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即时看!夷陵之战:为何打了胜仗的孙权反而要向打了败仗的刘备求和?
2022-11-01 22:46:12 来源: 腾讯网

先主失利于秭归,(赵)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公元191年,赵云投奔公孙瓒;公元222年,赵云迎刘备于永安。

至此时,赵云军旅生涯30余年,早已不再年轻。所以,《三国演义》里说的这个白袍老将,就是此时的赵云赵子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演义编得玄而又玄,除了白袍老将赵云,还有十万精兵和八卦阵。面对这种阵仗,陆逊肯定打不过,只能掉头就跑。小说和演义,看着的确爽,但爽得过分,就没了逻辑、不够真实。如果真有精兵猛将加八卦阵,那刘备就不该逃回白帝,而该打一场防守反击仗,反杀陆逊、夺回荆州。

实际上,不是陆逊追不上、打不过,而是陆逊不想追、不敢打。因为曹魏正在孙权后方搞事情。所以,孙权虽然打赢夷陵之战,却不得不向刘备求和。

这是真实的历史。而这个真实的历史,其实要比演义更吊诡更离奇。而吊诡离奇的原因,就是孙权集团的两次战术胜利抵不过自己的一次战略失败。

吕蒙偷袭荆州,这是第一次战术胜利;陆逊夷陵之战,这是第二次战术胜利。两次胜利基本锁定大部荆州,也把刘备势力彻底赶出荆州、赶到四川。但代价则是孙连联盟全面崩盘。这个代价,不是战术代价,而是战略代价,甚至可以说是战略失败。

夷陵之战,以及算山之前的襄樊之战,刘备集团败得特别惨。蜀汉相当于伤了国本。具体有三:

一是失去荆州。夷陵之战后,你再让蜀汉重新组织收复荆州之战,已绝无可能。刚刚丢掉荆州的时候,凭借前期经营的基础和为弟报仇的决心,勉强可以搞一次国战。但之后,不仅基础荡然,而且决心不再。关键是隔着两湖密林而单兵直取荆州,已被证明就是在送死。

二是损兵折将。夷陵之战,刘备大概带了四万军队,陆逊大概带了五万军队。因为败得太快,所以刘备的四万军队,或被陆逊消灭,或被陆逊分割,基本上算是打没了。黄权手里还有一支军队,数量应该不少,但是已被陆逊大军分割孤立,既救不了刘备又逃不回四川。于是,黄祖宁可投降曹魏也不投降孙权,所以带着军队投了曹丕。

三是益州困局。丢掉荆州、打没军队,这是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可见结果。但在这期间,驻扎在上庸一带的孟达也投了曹丕。同时,孟达还成了带路党,带领曹军攻占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东三郡是曹魏荆州与蜀汉益州的缓冲地带。所以,丢掉这个地方,蜀汉就要腹背受敌,益州陷入困局。

刘备都这么惨了,孙权当然想乘胜追击。

一鼓作气干到益州,把刘备捉了、把四川占了,这种事想想都开心。而且,毕竟自家连胜两次、刘备连败两次。但消灭刘备、攻占四川,这是大事。所以,孙权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就问前线主帅陆逊的意思:有没有把握冲进四川、干掉刘备?

陆逊和吕蒙,原本是一丘之貉。他俩想法一致、行动一致,不仅想打仗而且都能打仗。

吕蒙是从基层干起来的大都督,陆逊是从幕府干出来的大都督。虽然成长轨迹不同,但这俩人都是继周瑜、鲁肃之后的少壮派将领。少壮派要想往上爬,必须凭军功说话。所以,你别指望这俩人能有什么战略眼光,打仗才能升官、升官就得打仗。所以,个人价值是与打仗捆绑在一起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俩人才联手策划了偷袭荆州之战。

偷袭得手后,吕蒙、陆逊加官进爵。吕蒙去世后,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只有陆逊这个大都督才算名副其实的大都督。因为孙权在公元221年才当上吴王,之前仅是骠骑将军,没资格封大都督。

按照这个道理,刚刚晋升为大都督的陆逊,就应该乘胜追击、再立新功。消灭刘备、攻占益州的功劳,肯定要比偷袭荆州的功劳更大。但是,一直走上层路线的陆逊,相比基层干起的吕蒙,脑子更清醒一点儿。夷陵之战后,陆逊立即发现了问题:自家背后始终趴着一只大老虎。这只大老虎当然就是曹丕。跟曹丕相比,孙权跟刘备打仗勉强算个鹬蚌相争。等两败俱伤或胶着持续,就一定是渔翁得利,曹丕这头大老虎一口能把他俩全都吃掉。

于是,陆逊赶忙帮孙权分析形势:曹丕正在集中兵力,名义上说帮助我们打刘备,实际上就是想偷袭我们。随即,陆逊都不带跟孙权商量的,立即叫停追击刘备的军队。听完陆逊的分析,孙权也倒吸了一口凉气,光顾打刘备打得嗨,却忘记了曹丕。到这个时候,孙权集团才终于搞清楚谁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两个月后,曹丕果然动手,兵分三路全面进攻孙权:曹休一路驻兵洞口;曹仁一路驻兵濡须;曹真一路直接包围江陵。

孙权刚刚惊出一身冷汗,随即就被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手忙脚乱地布置防御:吕范防曹休、朱桓防曹仁、诸葛瑾救江陵。

曹魏三路出兵、孙权三路防御,结果孙权败了两路,算是被曹丕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朱桓在濡须口重创魏军,取得大捷。于是,孙权勉强凑足讲和的资本,赶紧向曹丕上书谢罪,甚至表示情愿把土地和百姓全都交给曹丕皇帝,而自己只想“寄命交州,以终余年”。见孙权卑微至此,再加上出师不利,曹丕索性不再没完没了,但要求孙权把儿子孙登送来当人质。

然而,孙权死活不同意,宁要儿子不要江山。于是,孙权和曹丕就没法和平了,只能一直处于交战状态。

这就是作茧自缚。

偷袭荆州之前,孙权明面上臣服曹魏、背地里结盟刘备,然后看着刘备和曹操死磕,自己啥事没有。而现在却是:刘备回家养伤、蜀汉啥事没有,而自己不仅要跟曹丕死磕,而且还要防着刘备。这个被动局面,完全不是几座城和几场胜仗所能弥补的。此时的孙权,要多被动就有多被动。因为自家地盘小、人口少、底子薄,根本扛不住曹丕这头大老虎的连续撕咬。

到了这年的十二月,孙权实在扛不动了,竟然厚着脸皮向刘备求和,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看望刘备。作为战胜者的孙权,不得不向作为战败者的刘备低头。

公元222年,七月,孙权打败刘备;九月,曹丕进攻孙权;十二月,孙权向刘备求和。

这就是三足鼎立的形势变化和节奏速度。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别说脑子不够使会被玩死,就是行动慢一点儿也会被打死。

刘备刚被孙权打得惨不忍睹,他能答应求和吗?

刘备不仅接见孙权的使者郑泉,而且当即同意求和,甚至还派出太中大夫宗玮到武昌答聘孙权。

从孙刘翻脸到孙刘结盟,仅在瞬息间完成。

因为刘备也是一个老江湖。他深知:三足鼎立不是一个稳定三角,而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牌局。

在这个桌子上打牌,不仅要反应快而且要行动快。这时候,面子不重要、仇恨不重要,生存最重要。孙刘翻脸、曹孙死磕,这个局面再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曹丕磕死孙权或磕服孙权,然后再死磕自己。孙权未必会被打死,但被打服,然后送了质子,那魏吴就算和解。而一旦魏吴和解,曹丕这个刚刚登基且急需建立威望的皇帝,就一定要对自己下手。

所以,无需白袍老将赵云,也无需十万精兵和八卦阵,夷陵之战后,孙权集团肯定不敢继续追击,也不想继续交战。等曹丕出手,孙权就是再傻也该清楚谁才是最有威胁的敌人,同时也能知道谁才是最有可能的朋友。

敌人是曹丕,朋友是刘备。

但是,偷袭荆州和夷陵之战,却把朋友打没了半条命。这就是战略失败。退回扬州的孙权,其主要精力是东部淮河一线,也就是曹魏东部战区。缩回益州的蜀汉,其主要精力是关中一带,也就是曹魏的西部战区。

那荆州呢?

荆州不再重要。

孙权集团只能把荆州当成防守基地,而不能把荆州当成进攻跳板。因为自家根本没有战略级大师去设计一场绵延千余里的协同战。

蜀汉既有组织两路协同作战的人才,也有两路出击中原的实践。人才是诸葛丞相,实践是襄樊之战。但荆州已不属于蜀汉。

所以,越到后期,荆州对吴蜀的价值就越低,而对曹魏的价值却越高,成了曹魏楔入吴蜀之间的一把利刃。

责任编辑:zN_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