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资讯:巴公原之战:柴荣御驾亲征,击败北汉,契丹骑兵溃逃
2022-10-28 16:25:14 来源: 腾讯网

954年,巴公原之战,柴荣大破北汉、契丹联军4万余人,斩首两万级,契丹骑兵闻风溃逃。班师回朝后,柴荣下令处死樊爱能、何徽等70位将领,以正军纪。

柴荣,五代十国第一雄主。柴荣征伐一生,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威震天下。


(资料图)

954年,太祖郭威病逝,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此时,“北汉”皇帝刘崇,乘着柴荣刚继位,后周内部不稳,联合契丹南下。

刘崇率兵3万,契丹名将杨兖率骑兵一万,朝着河南杀来,扬言要灭掉后周,活捉柴荣。

北汉、契丹联军在襄垣击败了后周的驻防军,便朝着潞州方向杀来,周军招架不住,开封告急。

柴荣雄才大略,不能容忍北汉、契丹犯境,决定御驾亲征,与刘崇决战。

新君刚继位就御驾亲征,朝臣纷纷反对,冯道认为不可以冒险,契丹实在太强大了。

柴荣:“唐朝建立时,天下群雄并起,都是李世民亲自去讨伐。”

冯道:“试问陛下,你能跟李世民比吗?”

柴荣:“我如泰山,刘崇如卵,轻易碾压。”

冯道:“敢问,陛下是泰山吗?”

柴荣:“难不成跟丞相一样,经常投降吗?”

柴荣这么一说,冯道无言以对。冯道,五代十国著名的宰相,历经十代帝王,无论是谁当皇帝,无论在哪一个朝代,他都当丞相。

“流水的王朝、皇帝,铁打的冯宰相”,冯道治理政务很有一套。但是,冯道改换门庭的次数太多了,名声不是很好。

冯道被柴荣这么一说,觉得很没面子,加上年事已高,很快就病死了。

柴荣搞定了冯道,立刻调兵遣将。符彦卿、郭崇率2万兵马,从武安西进,攻打北汉军的后方。

王彦超、韩通率一万精兵,从晋州东进,侧击北汉,协助主力部队。

樊爱能、何徽、符彦能、白重赞充当前锋,率一万骑兵先行,挡住北汉、契丹南下的势头。

柴荣亲率2万兵马,从开封出发,刘词率步兵主力随后跟上。

刘崇连战连胜,心高气傲,又不知道柴荣御驾亲征,便绕过潞州,继续南进,在高平与后周的前锋遭遇,作战失利。

遇到挫折后,刘崇退守巴公原(高平市与泽州县交界处),列阵迎战。

大将张元徽率骑兵列阵东侧,杨兖率契丹骑兵列阵西侧,刘崇亲率主力,居中指挥调度。

柴荣也布阵迎战,以骑兵掩护两侧,步兵、骑兵混编居中,再派一支骑兵去江猪岭,截断北汉军的退路。

主力没有抵达,后周军队的数量不多,刘崇瞧不起柴荣,又有契丹骑兵压阵,率先发起进攻。

大将张元徽身先士卒,率精锐骑兵冲杀,猛攻后周军队的右侧,与樊爱能、何徽厮杀。

北汉骑兵骁勇善战,远距离使用弓箭射击,然后手持长矛冲刺,如排山倒海之势杀来。

樊爱能、何徽招架不住,又害怕契丹骑兵投入战斗,便率骑兵溃逃,一千多步兵成为俘虏。

右侧防线被撕开,中路遇到危险,北汉骑兵乘势猛攻,以密集箭雨射击后周的中路。

柴荣见情势紧张,率亲兵前往一线,冒着被箭雨射死的危险督战,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张永德、赵匡胤各自率2千骑兵投入战斗,冒着箭雨冲锋,与北汉骑兵展开厮杀,挡住了张元徽的攻势。

位于左侧的白重赞见柴荣有危险,也率兵赶来增援,夹击北汉军队。张元徽见势不妙,率兵退走。

刘崇为激励将士,直接打开箱子,给张元徽及其部下发银两,让他们继续冲杀。

张元徽一马当先,横冲直撞,很快就撕开了周军的防线。柴荣毫不畏惧,下令士兵重组方阵,将张元徽包围在阵中。

后周步兵以盾牌掩护,用长矛猛刺,北汉骑兵人仰马翻,死伤惨重。张元徽左冲右突,挥舞着长矛厮杀,但无法突围。

激战中,张元徽的马匹被刺中倒下,后周士兵蜂拥而至,将其刺死。此时,狂风大作,后周士兵乘势猛攻,愈战愈勇,

杨兖率契丹骑兵压阵,观察战场动态。他本想趁着后周溃败时捞一把,但柴荣亲自督战,刘崇败局已定,他也不愿意冒险。

听闻后周的主力步兵即将抵达,杨兖丢下刘崇,率契丹骑兵先逃离战场。盟友退兵,刘崇无心作战,赶紧收集溃兵,据险自守。

柴荣得到增援后,猛攻北汉军营垒,斩杀大将王廷嗣,杀入营中。刘崇见大势已去,丢下物资、粮草,率百余骑兵逃回晋阳。

巴公原之战,刘崇的3万大军被斩首两万,其余溃逃,北汉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契丹不战而逃,对后周有了畏惧心理,柴荣北伐幽州时,许多将领纷纷投降。

此战,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位将领,畏敌如虎,逃跑时又拒绝柴荣的命令,没有返回来参战,并散布“失败”的言论。柴荣不能容忍,处死70多人,以正军纪。

巴公原之战,柴荣的军事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实力不输李世民。可惜,柴荣英年早逝,“十年征战,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雄心壮志没能实现。

960年,柴荣病逝,“三十年的奋斗”,他只干了6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重文轻武,不但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还被契丹压着打。跟柴荣相比,赵匡胤差太多了。

参考书目:《新五代史》

责任编辑:zN_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