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速读:读史|帝国:从黎明到衰落(五)
2022-10-22 20:46:17 来源: 腾讯网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道,却无法预测股票的变动趋势。


(相关资料图)

——艾萨克·牛顿

(1)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常常被笼统地称为“五等爵位”。如《礼记·王制》记载,在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称。但一个神奇的地方在于,当我们阅读欧洲史的时候,会发现欧洲贵族爵位居然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难道这仅仅是个巧合吗?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由翻译问题导致的,期间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背后往往隐含着不同时代比较历史的视野,甚至是某种机械的生搬硬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无意或刻意为之的翻译套用还算不错,但其实会在潜移默化中限制我们对中国古代史和欧洲史的认识。

因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同的国家册封习惯和规则并不相同,而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同爵位的势力范围也不相同,看似更低级的伯爵领地没准比公爵的领地还要大;其中纷乱纠缠,远非一言就可概括。但在通常情况下,欧洲贵族“五等爵位”的划分基本是正确的,涉及到特殊例子或者爵位变种,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探索便好。

当然,我们还是有必要对这些爵位做一个简单说明。首先,在“五等爵位”之上,属于国家领袖级别的“皇帝”和“王爵(国王)”我们不讲太多;毕竟在中世纪之后,欧洲其实就已经没有什么“正经”的皇帝了,“神圣罗马帝国”倒是拥有帝号,但其实“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很多时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连个“国王”都管不住,但从法理上讲,“皇帝”确实是欧洲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在王爵之下,“公爵”(Duke)通常是由国王册封,词源是拉丁语中的“Dux”,意思就是“领导者”,公爵的领地通常被称为“公国”(如卢森堡大公国);但在这一层级,还有个叫“亲王”的头衔和“公爵”不相上下,至于公爵的变种就更多了,如“大公”(Archduke)等。“侯爵”(Marquess)词源则是拉丁语中的“Marca”,本意是“边境”,这个头衔有边境地区领导人的意思。整体而言,“侯爵”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多见,最常见的是“伯爵”(Count,英国伯爵比较特殊,称“Earl”),本意是“伙伴”,通常可以管理一个相当于“直辖市”或小型省面积的领地;不过,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伯爵的爵位变种,称“Archcount”,参照“大公”的叫法,这个词似乎也只能被翻译成“大伯”。至于“子爵”(Viscount),本意就是“副伙伴”,相当于是伯爵的副手,主要职责就是帮助伯爵管理封地内的大小事务。“男爵”(Baron)就更低一等,本意是“战士、佣兵”,其领地基本就是一个城堡的规模,更别提比男爵还要低半级的“从男爵”(Baronet)了。实际上,男爵之下,还有骑士(Knight),“骑士”究竟算不算贵族常有争议;骑士之下,甚至还有“绅士”(Gentleman)之类,但通常没有实质性的贵族待遇。

当下,英国封爵授勋制度较为繁杂。英国王室勋位与贵族勋位暂且不提,此外还有功绩勋位。事实上,英国王室一年封爵上千人,比如英国女王在世时,每年封爵两次,新年一次,女王生日一次,所封之人三教九流皆有,甚至外国人都可以封爵。具体的封爵授勋制度和相关规则,恕不详述。

(2)

英国国王权力的丧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历任君主与国会、政党和首相等博弈互动的结果。总体而言,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后期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它并不代表着变革的结束。

1714年,54岁的乔治一世继位英国国王,拉开了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大幕。不过,乔治一世来到伦敦时,伦敦人以嘲笑的口吻迎接他。因为这个来自德意志的新国王根本不会讲英语,更不懂得如何治理一个大国;他热爱娱乐、不理朝政、绯闻不断,也很少前往英国,他热爱汉诺威远胜于英国,并在1727年死于返回汉诺威的路上。

乔治一世的不理朝政和笨拙无能倒是为内阁的独立提供了良好契机,这最终催生了当时的第二权力中心——首相。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首相叫罗伯特·沃尔波尔,而他之所以能成为首相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720年的“南海泡沫”事件。这场经济泡沫在当时使得很多人倾家荡产,据说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也被套牢、损失惨重,以至于发出了“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道,却无法预测股票的变动趋势”的无能狂怒。“南海泡沫”事件引发了英国政坛的大地震,政局一片混乱,最终当初坚决反对南海计划的财政大臣罗伯特·沃尔波尔被推举出来主持大局,他也由此成为了内阁首相,其府邸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宁街10号,从此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任英国首相的办公地。当君主逐渐退居幕后,首相则渐渐成为主角,君主立宪制的优势也在不断显现。

牛顿在“南海泡沫”事件中损失了大概2万英镑

乔治一世的继任者乔治二世于1727年加冕,期间英国卷入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乔治二世身先士卒,亲自参战。1760年,野心勃勃的乔治三世开始了他的漫长统治,期间种种事件皆是历史教科书中的常客,如英国工业革命、打赢英法七年战争(迫使法国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1776年输掉美国独立战争、1815年于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等,“疯子乔治”可谓见证了欧洲近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60年。1820年,饱受失明和妄想症困扰多年的乔治三世走完了一生,王位先后由他的两个儿子——乔治四世和威廉四世继承,但不巧,这两人都没有在世的合法子嗣,所以最终由他们的侄女维多利亚继承王位,这便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维多利亚女王。

1837年,18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其在位期间(1837年-1901年)是英国历史上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时代,英国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3)

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直到那海,从大河直到地极。

这句出自《旧约》中的诗句可能是最早对“日不落帝国”概念的描述。但一个很冷的知识是,“日不落帝国”其实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期的西班牙帝国的。作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先驱者,当时的西班牙帝国称霸欧洲、远抵美洲、纵横全球,国王卡洛斯一世(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骄傲地宣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据统计,极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国土面积高达3150万平方公里,但从17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国力开始下滑,直至帝国的衰落。

1763年,英国打赢了七年战争,也正是在这一年,英国首次自称“日不落帝国”。但后来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失败,英国人不得不暂时先将这个称号收回。不过,随着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英国又开始自称“日不落帝国”。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当政时期,大英帝国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军力强盛、城市化进程加速、海外殖民地更是达到惊人的3300万平方公里。但正如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写: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在帝国空前强盛的背景之下,其实也隐含着诸多的社会问题。

维多利亚女王

1901年,统治了英国64年的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汉诺威王朝随即终结。其继承人爱德华七世继位,因为他的姓氏是萨克森-科堡-哥达,所以这就是英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来历。爱德华七世于1910年突然去世,次子乔治五世继位,他在位期间,欧洲各国“狗咬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新兴的德国和英国矛盾极大,双方在战场上血腥厮杀,仅仅一场索姆河战役,英军就伤亡45万人;战争打到1917年,英国人对任何能与德国产生联系的东西都深恶痛绝,包括王室这个来自德国的姓氏:萨克森-科堡-哥达。不得已之下,英王乔治五世于1917年宣布将王室姓氏改成“温莎”,这也就是延续至今的“温莎王朝”的来历。

人类首次在索姆河战役中使用坦克

此后,1936年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八世继位,但这位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并因自己的婚姻问题引发了英国的“宪政危机”,只能选择退位,由他的弟弟乔治六世继位。1952年,乔治六世因冠状动脉血栓去世,长女伊丽莎白继位,称伊丽莎白二世,也就是那位今年9月份刚过世的英国女王。

(4)

2022年9月,查尔斯王子终于成为了英国国王查理三世。

其中一个神奇的问题是:明明国王姓氏已改,但为何温莎王朝的名称没变呢?毕竟从理论上讲,查尔斯王子的继位意味着英国温莎王朝的血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

实际上,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一个例子了,“萨克森-科堡-哥达”可以改成“温莎”,“温莎”自然也可以改成其他的什么姓氏。早在1960年,伊丽莎白二世就颁布过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其后裔姓氏为“蒙巴顿-温莎”,所以查理三世全名是查尔斯·菲利普·亚瑟·乔治·蒙巴顿-温莎,父姓母姓合二为一,王朝名号则仍为“温莎王朝”。

然而,这世上哪里会有万世一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国君主立宪制能走到今天,已经算是个奇迹了。当英国女王时代落幕,失去了伊丽莎白二世的君主立宪制和英联邦又将何去何从?

在世界局势风起云涌的当下,这也终将成为一个谁都无法预测的难题。

责任编辑:zN_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