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时讯:口碑不佳的万历皇帝为何在朝鲜不断受到膜拜?
2022-10-12 06:30:16 来源: 腾讯网

撰文|赵立波


【资料图】

作为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历史上的标签多为“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或是学术界多以“明实亡于万历”作为对其终生的盖棺定论。由于明代皇帝的历史多由下一代的清朝所编写,难免出现偏离客观事实,在历史客观角度上多了一层“有色眼镜”。当尘埃落定,需要后人以尊重历史,还原史实的角度对古人以全面“除尘”,以此还原古人本来的面目。

公元1620年,对于大明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正是这一年,执掌大明48年却又饱受臣僚腹诽的万历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虽然长期不朝,但是万历从未将朝政失控,这一点成了后世不断关注研究的方向。尽管帝国上层臣僚对这位皇帝感情极其复杂,但是当这位当家人弥留之际,他们的内心除了伤感之外,对帝国的未来走向也充满了不安。

对万历临终时的画面,《明实录》和朝鲜使臣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托孤,无疑是宫廷政治中最后的一种独特的分别方式,对于这种画面我们自然可以想到种种历史人物的最后凋零的场景,然而万历的最后一幕还有些不一样的细节。

此前他已经不得已将自己并不喜欢的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君臣拉锯战也耗费了万历巨大的精力,最终无奈选择了妥协,大明的深宫之处,经常会有太监听到这位病体缠身皇帝的叹息之声。

天子并不是想要做什么都能做成,这一点只有身边的太监才能知道。

对于臣僚们,万历整体来看是充满了恨意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的。然而,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开始召集诸位重臣。这些人分别是: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还有各部尚书。在“临别赠言”中,《明实录》用了简练而毫无感情的笔调记下:“勉以用心办事,大小诸臣各致词问安……诸臣叩而出。”

相对于朝鲜使臣的记载则更为生动,或者更为符合作为帝国当家人的弥留心态。“皇帝御弘德殿,引接阁老方从哲、英国公张惟贤、兵部尚书黄嘉善、礼部尚书周嘉谟等八人,将手指面,教各臣看以看病至如此,又虑东事。方从哲等奏用人发帑等事。皇上将手连握数次,不久断气。十日酉时崩逝。”

世言万历不朝,不理政务,从这段记载来看似乎是个冤案,弥留之际还要听取一下臣僚汇报,不能不为历史的真伪感慨。王安石有言:世俗纷纭更乱真,我想这句话很有点思辨的意思。

此后的几十年,大明灭亡后,许多学者将这一罪责全部推卸给万历,绝对认为“大明亡于万历”,对此,尚待有识之士进行思辨。

历史的云雾总是变幻莫测,忽隐忽现。

万历的死亡,从内心来讲,大明的官员是没有什么悲痛的,而且还给他扣了许多的帽子。然而朝鲜使臣的记载来看,他们对于这位皇帝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朝鲜肃宗国王曾说:“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事不忘之功矣” 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为了深厚表达他对神总的感念,朝鲜国王决定给万历皇帝专门建造专殿祭祀。并且阐述说:“今若作别殿祀神宗,以杨縞、石尚书、李如松配享,则非但一国之大义 乃天下之大义,非但天下之大义,乃万世之大义也。”

正是基于这种感激,朝鲜国王认为这是“神宗皇帝再造之恩, 我东方万世不忘者。”

今年是万历朝鲜战争423周年,史称“万历朝鲜战争”,又叫“壬辰丁酉之倭乱”,现代话就是抗日援朝,而这场跨过支援长达七年之久,大明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代价,最终换得了朝鲜国王的永世不忘。

在朝鲜使臣的眼里,万历皇帝是勤政的,这一点与大明官僚的认识完全相反,并且记载万历皇帝是“望见天威甚迩,龙颜壮大,语声铿锵。”

万历皇帝本人确实极其肥胖,甚至到了“膝行前进”的地步。按照现代医学研究,他必然患有严重的“三高”,身体一直相当不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能长期上朝是有客观原因的,躲在后宫之中驾驭内阁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此外,由于长期与内阁意见不协,重大安排往往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导致万历逆反心理严重,于是干脆对群臣避而不见,但是终其一生,从未不问政务,包括前文所说临终时期还在部署公务。

纵观来看,万历二十年的抗日援朝是他一生中不多见的壮举,这场战争援助也是正义的。因为日本的太阁丰臣秀吉对朝鲜的吞并目的是要实现其所谓的“大东亚构想”。作为大明近邻,唇亡齿寒,利用朝鲜为跳板想实现“假道入明”,从这点来看,万历的战略眼光相当准确。

此外,万历皇帝的情商相当高,对于历史走向的把握也相当有个人看法,比如有一次,经筵讲完后,内阁官员起身刚走,就被太监叫住。不一会,司礼监太监拿出《贞观政要》一书对阁臣们说:“皇上问先生们,魏征是怎样的人?”这其实早已是定论话题,阁臣对此不解,由申时行代表回答说:“魏征事太宗,能犯言直谏,补过拾遗,亦贤臣也。”张诚随即把万历对魏征的看法转给申时行等人说:“魏征先侍奉李密,后又跟从李建成,最后跟了唐太宗,忘君事仇之人,固非贤者。”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朝鲜和大明乃至于大清对万历皇帝的评价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所得出的不同结论也不足为奇了,然而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大明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人物,还需要继续予以不断研究除尘。

责任编辑:zN_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