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快讯: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0本书揭露10个王朝兴衰更迭的秘密
2022-10-07 05:28:04 来源: 腾讯网

唐代诗人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留下了让人深省的警世恒言。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资料图】

后来人总是为秦朝灭亡感到惋惜,但是却从来没有吸取秦亡的教训,导致陷入兴衰更迭的历史循环。

本期书单关键词:【兴衰书单】,透过10本历史好书,跳出历史教科书的陈规旧律,揭秘秦汉、隋唐、元明清等10个王朝覆灭的原因。

1秦朝《秦崩》

战国时代,天下陷入连绵不绝的战争中,尸山血海之中,人心渴望统一。

这时的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传奇帝王秦始皇,他结束了春秋以来500余年的战争割据。

假如没有秦始皇,假如战国七雄的局面延续下来,也许中华大地从此分裂成了七个国家,就会变得像欧洲一样零散。

但是,令秦始皇意想不到的是,终结他辉煌时代的人,是他的同龄人:刘邦、项羽、陈胜、吴广。

更让我们惊奇的是,这些人的一一出现,似乎印证着战国末年的一句谶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谶言的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

陈胜和吴广,在楚国旧地大泽乡起义,建立政权张楚,取“张大楚国”的意义。

项羽,本身就是楚国的名门望族,号称西楚霸王。

刘邦,江苏沛县人,战国末年也是楚国的领地,他被尊称为“沛公”,意思是楚制的沛县长官。

冥冥之中,秦朝的命运似乎自有天定,然而事实上又不止于此。

2新朝《祥瑞 :王莽和他的时代

公元9年1月15日,西汉的外戚王莽以“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名义,废除汉帝,自立新朝。

都说王莽是西汉政权的颠覆者,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而《祥瑞》则告诉我们,王莽其实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改革家。

王莽就像一位穿越者一样,他主张人权,要求彻底废除奴隶制。

他推广国营企业,禁止商人过度剥削。

他甚至想用孔子推崇的周礼,彻底取代汉朝先前的法制。

可是,步子迈得太大终究会出事,由于汉朝政令繁琐,导致王莽激进的改革,造成了天下大乱。

王莽从一介儒生,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建立了新朝。

最终,又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贤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3隋朝《大隋兴衰四十年》

隋文帝杨坚可能没有刘邦的洒脱、李世民的英武、朱元璋的霸气,但他的成就足以使其成为千古一帝。

杨坚取得天下,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

他统一全国,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而且,杨坚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自律、最苛刻的皇帝。

他不仅一生坚持一夫一妻,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儿子们也是如此,这里面就包括处处迎合父皇但包藏祸心的杨广。

即使是饥荒之年,为了保障国库里有规定的粮食存量,他宁可与臣民一起挨饿。

他希望天下臣民、万物运行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过于严厉苛刻,不讲人情和实际。

结果,导致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种只有气度而没有温度的迷局。

隋文帝杨坚死后,大隋王朝被压抑的气氛瞬间得到暴力释放,儿子杨广奢靡享乐、纵淫无度,一步步把隋朝推向了深渊。

4唐朝《危机与重构》

大唐,一个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时代。

为什么一场明明被平定了的安史之乱,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关键?

原来,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

但是,之后导致的军阀林立、藩镇割据,不但让大唐的国力一次次消耗,最终走向灭亡,更促成了后来大宋重文轻武的思想。

中央与地方斗智斗勇的内耗,才是彻底改变整个帝国走向的根本原因。

5五代十国《帝国的崩裂》

五代十国并不是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割据时期,除了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南北朝时期,就数唐朝之后这个五代十国了。

五代十国,五十四年乱世,十五个王朝统治天下,五十多个皇帝,十几个割据政权……

这是真正的乱世,百姓如蝼蚁,连皇帝也随时可能被取代。

在这种朝不保夕的年代,皇帝们过得醉生梦死。

而普通百姓只要能活着,就属于万幸。

天下终归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天下百姓都渴望稳定、希望和平的时候,五代十国的分裂格局也就即将消亡。

6北宋《汴京之围》

欲问大宋兴衰,先数汴河船帆。

大宋定都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汴河就是汴京城南斜穿而过,斜贯京城,西接黄河,东连淮泗,向南直通长江,天下财货十之五六都由汴河输送至汴京。

1123年的大宋,正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时代。

看似一片繁华,实则暗流涌动。

当时的北宋帝国,外部金、辽、西夏、高丽四国掣肘;内部方腊作乱、群雄四起,国势岌岌可危。

郭建龙《汴京之围》,正是从这个看似最繁华的年代开始着墨。

这是的大宋满朝文武,谁也不会想到,仅仅3年后,繁花似锦的都城汴梁会被异族围困。

他们的皇帝会被俘,妻女会受辱,王朝会一夕倾覆。

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每个人都身不由己。

好大喜功、不学无术的宋徽宗,最终将北宋帝国拖入了灭国的无底深渊。

7金朝《隳三都》

蒙古帝国的崛起,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一环。

随着蒙古铁骑四处征战,成吉思汗的势力范围迅速吞没大半个欧亚大陆。

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这两大历史文化,也因此进行了第一次深度接触。

至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

这一切的开端,当然绕不过历史很少聚焦的大金王朝。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大金王朝,却曾经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

大金王朝崛起后,迅速灭了大辽国,又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还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

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他留给这个女真族王朝的时间不多了。

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

大金的疆土不断从中都收缩到汴京、蔡州,最终蒙宋合围蔡州,金哀宗上吊自焚,大金用惨烈的告别消失在历史里。

《隳三都》这本书,就是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把历史的聚光灯照在了大金王朝的最后一刻。

8元朝《蒙古帝国》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无数个民族碰撞、融合、新生的过程。

元朝的历史,也不例外。

北方游牧的蒙古民族,如同一股湍急的山洪,或者说是巨大的泥石流。

他们从漠北草原上,汹涌地冲向内地,与颇趋沉寂的汉文化主流碰撞、搏击、渗透、交融。

终于一个制度上糅合汉、蒙传统文化的元王朝建立了起来,完成了全国空前规模的大统一。

但是,现在我们在讲述元朝历史的时候,心情总是复杂且矛盾的,既令人血脉沸腾,又使人毛骨悚然;既具有时代性,又充满血腥味。

蒙古铁骑在四处挞伐、开疆扩土的同时,却忽视了基层百姓的生计。

正如元代戏曲家张养浩说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受尽折磨,受够颠沛流离的百姓终于爆发了,1368年,朱元璋带领一群穷苦百姓推翻元朝,创立了明朝。

9明朝《锦衣卫》

揭露明朝兴旺最好的一部书,其实是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僵化腐败的文官集团、被压抑的资本主义萌芽、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虎视眈眈的外部列强……这一切在黄仁宇的笔下都如小说演义一般深刻且有趣。

但是,今天推荐易强的《锦衣卫》,一个微小的视角切入一个王朝的兴亡盛衰。

“锦衣卫”这三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武侠小说或电视电影中的某些精彩场面,或者想起历史小说中的某些悲惨情节。

其实,最初的锦衣卫,仅仅类似于现在军队的纠察或者宪兵,每天忙于忙于礼仪方面的事务,比如纠治文武大臣在朝堂上的失仪过错等等。

但是, 随着皇帝越来越懒,赋予锦衣卫这个皇帝爪牙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从反腐及铲除后患的需要,开始治理诏狱;到外交与政治的需要,开始受降、出使和监督边关;再到掌管京都的五城兵马司。

以至于权力大到后来的皇帝专门设立东厂,来监管锦衣卫。

但这两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并非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那么简单,孰强孰弱,取决于掌事者才干的高下,以及他们与皇帝间关系的亲疏远近。

以致于连明末史家沈起都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末代皇帝崇祯在歪脖子树上自缢殉国的最后一刻也哀叹:“皆诸臣误朕!”

10清朝《天朝的崩溃》

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国力也最强盛的超级帝国。

但是,即便是超级帝国,到乾隆在位末年,大清已经外部列强四起、虎视眈眈,内部起义不断、饿殍遍野。

转瞬之间,大清帝国的国势岌岌可危。

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大清帝国竟然顷刻之间分崩离析。

僵化的制度,欺上瞒下的官员,沉浸在天朝美梦里不愿醒来的统治者们……合力将帝国带向了灭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果不愿意一一正视历史,就失去了以史为鉴的意义。

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最好的纪念。

责任编辑:zN_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