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焦点!唐宪宗之崩是唐朝各派势力斗争的最终结
2022-10-06 09:28:19 来源: 腾讯网

对于唐宪宗李纯之驾崩,历来被作为唐后期宦官专权的一个典型例子,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其背景相当复杂。这一事件是唐后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力量冲突斗争的必然后果。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庚子日,四十三岁的李纯突然驾崩,对他的暴死,新旧《唐书》有关记载极为简略。《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篡逆,史氏讳而不书。”《新唐书·宦官传》说:“守澄与内常侍弑帝于中和殿。”

对于皇帝驾崩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史书记载为何如此简略含混?唐宪宗死于宦官之手是无可怀疑的,他的死也确实是唐后期宦官转专权的一个典型事例,但事情却并非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种种矛盾的。


【资料图】

唐玄宗死后五十年,唐末史学家裴庭裕对此事内幕透露了一些消息:“宣宗追恨光陵商臣之酷,郭太后亦以此暴崩。”

“光陵”是唐宪宗继位者唐穆宗的陵墓,在这里指代唐穆宗。“商臣之酷”是用了春秋时商臣杀其父楚成王抢班夺权的典故。郭太后则是唐穆宗的母亲,唐宪宗的郭妃。裴庭裕在这里明确指出对唐宪宗之死,唐穆宗应该负责,他母亲郭氏也有干系。所以唐宪宗死后二十七年,他的幼子唐宣宗当了皇帝,要让郭氏“暴崩”。所以,唐宪宗的驾崩,“大臣不敢言,史臣不敢述,而且苟且涂饰”。

李纯

唐宪宗之驾崩,是唐穆宗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及他与宪宗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

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唐宪宗长子李宁被立为太子。两年后,李宁薨逝,李宁一薨逝,谁做太子,曾经有过一番斗争。当时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有次子李恽和三子李恒,两人年龄不相上下,但李恽是次子,被立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但最终是李恒当了太子。

实际上宪宗不立李恽是有苦衷的。他当太子的时候,深知太子形成羽翼对皇帝的威胁,他自己就是靠宦官俱文珍等人抢班夺权逼老爹唐顺宗退位的。所以在选择已经成人的儿子为太子时很谨慎。

当时深得唐宪宗宠信,威权特别重的宦官吐突承璀力主立李恽为太子,这就犯了唐宪宗的忌讳,担心太子党羽过盛。同时,还有一个客观条件使吐突承璀的建议不得实现,就是他此时并不在京城。另一方面,李恒能够立为太子,跟宪宗的偏爱不无关系。

李恒

李恒得以正位太子,但他二哥却并没有死心,在吐突承璀的支持下,仍时时对他构成威胁。吐突承璀自元和八年(813年)从淮南监军使任上回京到宪宗暴死的七年里一直担任神策军中尉,掌握着禁军的指挥权,并仍为宪宗宠重,他的意见对宪宗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他的武装势力也是李恽的坚强后盾。

虽然李恒上位有宪宗宠爱的原因,但李恒并没有持续受到宪宗的宠爱,李恒喜欢听民间“鄙说”,大概就是喜欢听戏,看小说之类的,有点不务正业,被太子侍读韦绶举报,唐宪宗因此对李恒十分失望,甚至起了废太子的心思。

在这种情况下,吐突承璀和李恽加紧活动,李恒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了。李恒当然不甘心让出太子的位置,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允许。于是宪宗在这节骨眼上终于“暴崩”。李恒在这一时间中的活动,由于他的成功,成了宪宗的继位者,当然被掩盖了。旧唐书说宪宗之驾崩“史氏讳而不书”,当然是为李恒而“讳”。

王守澄

直接下手的是宦官,内侍陈弘志是“推刃之贼”,另一些大宦官也积极参与了此事。“中尉梁守谦与诸宦官马进谭、刘承偕、韦元索、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璀及沣王恽。”这些人在杀死宪宗的当天,就拥立李恒上台,并直接杀死了李恽和吐突承璀。

由此可见,宪宗之驾崩不仅是李恒兄弟争夺皇位的结果,也不仅是宦官专权的表现。还是宦官内部争权夺利,内部斗争的具体体现。吐突承璀权重位宠,极为宪宗所亲重,他是宪宗当太子时的贴身内侍,宪宗即位就任他为知内侍省事,不久又任神策军护军中尉。太子李宁死的时候,吐突承璀并不在京,因事被外任为淮南监军使。

第一宦官不在京城,那么其他宦官必然蠢蠢欲动,而想要取代吐突承璀,也只有一条捷路可走,那就是拥立新太子,选择李恒,就是这些宦官们掌握权力的捷径。

所以唐宪宗之驾崩,实际上是由皇位继承权引发的一系列的政治斗争的结果,明面上的李恒与李恽之争,隐藏在后面的是新旧宦官的权力之争,更深一点的还有外戚,也参与了进来。总而言之,有唐一代,关于皇位继承,大多数时候都是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才得以完成的。

责任编辑:zN_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