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要闻:古代官员被砍头前为何要说“谢主隆恩”?反正是死,为何不骂两句
2022-10-04 17:30:22 来源: 腾讯网

如果你就是那个古代官员。

昨天下班还一切照旧。末了今天刚进办公室,打开电脑,一群校事官就冲进来了,把你们科室上下五花大绑,包括打扫卫生的刘阿姨也连带一起了。


(相关资料图)

校事官说案子很严重,各地有上万人受牵连,本地州府就你们几个。

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不好,天子要御前审问。

几天几夜押赴京师,恰逢皇帝正犯偏头痛。敲着脑袋很不耐烦地道:看这几个人就头疼,全拉出去砍头。

你家科长立马拜倒狂呼冤枉,头磕了一地血。结果有一句没掌握好声调飙了高音,惊了龙体一跳:“叫冤就叫冤,你叫这么响做甚?”

立刻叫左右把他绑外面一树上,规定用999刀处死,少1刀也不行。而且嘴巴那部分还要留在最后,“你飙高音不是很能吗,我看你能飙多高?”

科长地嚎叫在你耳边很有节奏,同事00后小李拍地而起,大骂天子不分是非曲直、不调查研判就肆意砍人,昏庸暴虐必是亡国之君!

皇帝越听越好笑:你说我在亡国是吧?得,我先让你知道啥叫亡族!

随即派人把小李的双亲、老婆、儿子、亲戚都押了过来,当着小李一个接着一个地砍头,下令将小李的发小、老师、同学以及朋友圈悉数刺配边境,家乡李镇人全收为官奴,拆掉所有住所、祠堂、耕地,然后再一把火夷平,从此再无这个地名。

末了,校事府带着孤零零的小李回到被夷为平地的老家,把手和脚都钉树上,每日稀饭管饱,直到7天之后鲜血流尽而亡。

目睹小李遭遇这个下场,科里唯一清北毕业的老王忍不住了,咕哝了一句:“上天有好生之德!”没想却让天子听见了。

“蔑上。”于是,老王之前的那些名号全被撤销,编著的作品也被定为“危险品”而销毁,个人被判为“诬愚自视”,全国的读书人也都拿这事写诗作赋,家里取消一切封号和荣誉。

还不能自尽,校事府安排单间伺候着,每日坐在“诬愚自视”的牌子下,一群御史东林围着打压讽刺,直至气绝……

接着,是之前隔壁桌的张三,由于眼睛长得圆,被皇帝觉得是学张翼德怒视自己,被拉去做成“人皮稻草”。

对面桌子的李四,因受不了刺激而屎尿横出,有碍瞻观,直接被改造成“人彘”,甩在蹲坑里。即便是打扫清洁的刘大妈,也由于耳朵聋听不见天子的话,被直接“五马分尸”。

最后……轮到你了。

当你在地上瑟瑟发抖,软如一滩烂泥的时候,等了半响,天子露出一丝疲惫,伸了个懒腰百无聊赖着说:此人,便砍头吧,退朝。

你喜出望外,完全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担心又会变卦,立刻五体投地趴地上,小心翼翼保持着自己的声调既不能高也不能低:谢主隆恩……

古代官员被砍头前为何要“谢恩”?在一个健全的专权体制下,一言九鼎的皇帝是可以想出很多招让你不得不“谢”的。而古代官员这种“谢恩”其实是真心在谢。意思是:谢陛下只追究我1个人的责任,允许我留了种、保护了全家。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孝孺。兵败被俘后朱棣念其才,想留他为自己起草诏书。他拒不服从,在朝堂上大哭大骂,结果把天子惹毛了,被定为“五马分尸”。

然后反正“五马分尸”,可以边痛边骂了是吧?行,从弟亦入刑,妻子被逼自缢,2女被逼投河。就连家里不满周岁的也没逃脱。

因为方先生处理方式的火爆,使一件砍头的“小事”加码成一起闻名天下的惨案。死前骂两句没什么,后果却很严重。朱棣亡国了吗?显然没有,一天也没有。

在古代诸多极端刑罚里,就算是砍头,你认为君命已下可以左右横跳破口大骂了?行,改天就让刀斧手把刀换成钝的,让一件“轻松爽快”的事情变成一件凌迟事宜

事实上,“谢主隆恩”还是现代影视剧编撰。像上文这样天子亲自判你怎么死,而不是交付有司,允许你说谢谢的场面,是极少有的事情。

一般来讲,都要写一篇小作文以表感激之情。此曰谢表,呈表谢恩,才是“谢主隆恩”的正规程序。如《唐书》里武皇帝判刘祎之死刑,其子代为作表,结果情绪失控写不下去,还是自己完成,最后才服刑。

史料里与“谢主隆恩”相近的词恐怕是古代奏疏里的:顿首死罪。这个词多用于汉代朝堂,形容臣子对皇权的敬畏。

例如:陈寿替司马炎编撰《诸葛亮集》时在编后就有这么一句。意思是:我在此集里搜集了敌国丞相的不少事迹,主要是想还原史实,并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死罪、死罪!

当然了,反正是死,左右都要骂两句的铁憨憨也不是没有。

如前面说的多半是砍头,如果起步价是“夷三族”甚至以上,就很少说谢了。起步价是灭9族或者知道犯了灭9族罪的,一般死前肯定还是要骂两句的,比如韩信:

你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里的意思。

还有荆轲。史书记载他只说了一句:还我领土。联系上下文和其性格特点恐怕未必如此。史书一般不收录无意义的语气助词。从无数骂句里归纳出一句有用的,也未必不可能。

有名的嵇康上刑场,我死之后,再无绝唱,记载得够美吧?是挺符合场景和人设的,但当时他有没有骂司马昭,史料上是看不出来的。

此外,在专权体制运行并不通畅的时候,骂天子就成为起步价了。

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却命令齐国国君在参加显王大典时动作快点。结果被坐大了的齐威王骂道:尔母婢也。这应该是唯一记录在史书上的国骂,而正史里的用语通常干净,顶多一个小儿、贼子就顶天了。

权臣也需刨除在外,如《出师表》里诸葛亮的落款就是“临表涕零”而非“顿首死罪”。这代表着君权与相权的制衡。而汉献帝之于曹操、曹髦之于司马炎,约摸着“顿首死罪”的椅子就要调换过来坐了。

责任编辑:zN_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