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速递!铁血北朝32:昙花一现的太子监国,北魏进入太武帝时代
2022-10-03 17:34:39 来源: 腾讯网

明元帝主导的这场战争是北魏和刘宋之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此战明元帝亲临前线指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夺取了黄河中下游沿岸大片土地,但北魏自己也损失惨重,基本属于惨胜。


【资料图】

这场战争还直接引发了北魏和刘宋两国的政坛洗牌,刘宋少帝刘义符因为骄奢淫逸,荒废朝政,引起元老派不满发动了政变杀掉刘义符,拥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而北魏方面也不乐观,明元帝带兵出征,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不得不提前返回平城安排后事。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己巳,明元帝病逝于西宫,终年32岁,印证了前面他册立太子时说的身体不好的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还为太子打下了中原大片土地,真是操心的命,难怪《魏书•太宗纪》里赞扬道:

“以德见宗,良无愧也。”

明元帝死后,群臣依据汉法上庙号太宗,谥明元皇帝,葬云中金陵。太子拓跋焘在群臣拥戴下即位,史称太武帝,这就是北魏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长长的送葬队伍缓缓而行,年轻的明元帝拓跋嗣永远闭上了双眼,带着一丝遗憾长眠在这片草原上,将一个新生的国家交到年幼的太子拓跋焘手上。

如果说道武帝拓跋珪的功绩是重建代国,开创基业。那明元帝拓跋嗣的功绩就是临危受命,平定清河王绍之乱,将千疮百孔的国家带出险境,转危为安,并进一步开疆拓土,为国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明元帝的这番贡献,就不可能有后来太武帝的全盛之局。

从这一点看,明元帝的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

拓跋焘是明元帝的长子,小名佛狸伐,生母为杜贵嫔,天赐五年(408年)出生于平城。拓跋焘出生那一年,在位的皇帝还是道武帝拓跋珪。老皇帝对这位皇长孙非常喜爱,这也是北魏建国二十多年来最值得庆贺的喜事。

小皇孙生来长得非常健壮,和拓跋珪很像,体貌神态也异于常人,拓跋珪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甚至当着群臣的面高兴地说:“能继承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呀。”

出于对皇长孙的重视,拓跋珪亲自为皇孙起名拓跋焘,这个焘字有长明灯、长明火的意思,寓意北魏的江山千秋万载,绵延不息。另外拓跋焘的小名“佛狸伐”也是拓跋珪起的,狸有猛兽之意,伐是少数民族首领的官称。由此不难看出拓跋珪对这个尚在襁褓中的皇长孙寄托了怎样的厚望。

拓跋焘在母亲的羽翼下无忧无虑地长到12岁,那一年他的母亲杜贵嫔依据祖制被赐死,从此拓跋焘成了没有娘的孩子。为了照顾拓跋焘的生活起居,明元帝决定为他选一个乳母,年轻的窦氏无意间进入了明元帝的视线。

窦氏本是平民出身,她的丈夫因罪被杀,她和两个女儿被罚入宫廷为奴。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明元帝发现,从此便被派去照顾皇长孙。窦氏为人品行端庄,清心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平时只提别人的优点,从不议论缺点。她对皇长孙的感情非常真挚,可以说是倾注了毕生心血培养教导。

明元帝一共有七个儿子,选谁为储君是个令明元帝纠结的问题,如果按中原立子以长的汉法,那自

然是拓跋焘了,但明元帝却更喜欢次子拓跋丕。

乐平王丕,少有才干,为世所称。太宗以丕长,爱其器度,特优异之。——《魏书•乐平王拓跋丕传》

拓跋丕这人也有觊觎帝位的野心和欲望,这就难办了,明元帝在立长还是立幼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好在明元帝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崔浩、长孙嵩等人都劝他立拓跋焘为储君,就这样,明元帝终于下决心立拓跋焘为太子储君。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明元帝在册立太子后又用心选择了六位德才兼备的大臣组成太子的辅佐团队,他们分别是长孙嵩、崔浩、奚斤、安同、穆观和丘堆等人。

解决了储君问题后,明元帝便一门心思投入对刘宋的战事,朝中政务放心大胆地交给太子自己处理,命他留守平城坐镇。拓跋焘也是北魏第一位太子,结束了代、魏君主不立储君的历史,标志着北魏“储君制”的建立。

早在明元帝出征河南之时,北方的柔然、高车等部落便蠢蠢欲动,他们的大军聚集在边境上随时准备发起进攻。太子拓跋焘奉命带领六军出塞御敌,安定王拓跋弥、北新公安同随同出塞。

这是年轻的拓跋焘第一次独当一面,出任六军统帅,出塞抵御狡猾的柔然人和高车人,看得出明元帝对他寄予了厚望。

茫茫大漠,黄沙漫漫,拓跋焘带领几万大军穿行在荒漠之中,随处可见废弃的古长城和村堡,隐隐约约还能看到累累白骨,天上的秃鹰不停地盘旋俯冲,似乎在等待着一场饕餮盛宴。

面对飘忽不定的柔然骑兵,这仗该怎么打?年轻的拓跋焘陷入了沉思。

突然,拓跋焘的眼前浮现出白天看到的古长城和村堡,他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柔然骑兵的优势就是流动作战,对于目前处于防守状态的北魏来说就不行了。柔然在暗处,北魏在明处,要想防御柔然的侵扰,就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防御体系,这时拓跋焘想到了那些古长城和村堡。

能不能把这些古长城和村堡修缮利用起来,另外在边境设立专门防守作战的据点,与长城防御体系融为一体,能够提前预警和相互支援,如此便可御敌于国门之外。

拓跋焘把这个想法拿到军事会议上和众将商议后,大伙一致赞同,随后便火速送往明元帝行在审批。

泰常八年(423年)正月,柔然再次犯边。二月,在邺城巡视的明元帝接到边防急报,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太子送来的防御方案。

面对咄咄逼人的柔然骑兵,太子拓跋焘再次领军北上。这次北伐拓跋焘并没有全力追击柔然军队,而是依托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古长城修缮扩建成一条“长城防线”,这条防线东起赤城,西到五原,绵延二千余里,沿途布防大批守军。

这条防线后来被称为“泰常长城”,它在当时的抵御柔然战争中作用有限,但对北魏后来的北方六镇防御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代北巡视回来后,明元帝的病情再度恶化,深感时日无多的他经过深思熟虑,并找来崔浩彻夜长谈,终于推出了一项创造性的制度——太子监国。

太子监国,简单说就是国君有事外出或暂时不处理政务,由太子代为执行的一种临时性的制度。这个制度的理论来源于《左传》,在北魏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有过太子监国的先例。从明元帝开始,太子监国逐渐成为北魏平城时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不过,从后来的事实看,北魏只有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两代坚定实行太子监国制度。北魏的太子监国制确切说是明元帝的首创,到了拓跋焘时代才逐渐完善。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明元帝病逝于西宫,太子拓跋焘即位,改元始光。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史称太武帝。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皇位更迭也是北魏平城时代唯一一次没有发生政变的权力交接。

始光二年(425年)三月,即位不到一年的太武帝便顶住朝野内外的压力,封自己的养母窦氏为保太后,掌管后宫。延和元年(432年)正月,太武帝正式册封窦氏为皇太后,确定了她的后宫之主身份。

责任编辑:zN_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