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当前关注:牛仔杀人放火,怎么代表“美国精神”?|循迹晓讲
2022-09-29 15:46:43 来源: 腾讯网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资料图】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200字 阅读约9分钟

熟悉美国历史文化的读者,应该都看过反映美国西进运动时期的一类电影。而在这类电影里都少不了牛仔的形象。

在影视作品中,西部牛仔们脚踩马靴,下穿牛仔裤,身披潇洒的风衣,头戴牛仔帽,骑马挎枪,来到小镇,进入酒吧。酒喝多了一言不合就拔枪决斗。

◇ 牛仔的形象经过文艺作品的渲染,已经成为浪漫主义的化身和粗犷野性的代表,成为美国西进运动的标志

在传统认知中,西部牛仔就是这样潇洒。其实历史上的牛仔跟这种形象有点儿区别,他们的历史还是值得聊一聊的。

Cow boy(牛仔)最早是西班牙语,名如其意,养牛的人。本来就是一个职业,后来随着欧洲人大量移民北美洲,这个词儿也有了新的含义。

18世纪,一望无际的北美洲大陆水草丰美,不少移民过去的人从事畜牧行业。这时候的牛仔跟放牛娃没什么区别。

◇ 18世纪初,印第安人狩猎北美野牛

但是到了18世纪中后期,随着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逐渐尖锐,殖民地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牛仔这词儿的含义也就有了变化。那时候出现了两种立场,一种坚决要求殖民地独立,大家联合起来跟英国人干。还一种比较平和,觉得还是要奉英国的正槊,踏踏实实当个英国人。后一种人就被称为保王党。

两派之间相互诋毁,独立派的人给保王党起了个蔑称,就是牛仔。意思是这帮保王党天天偷牛,把美洲大陆弄的乌烟瘴气。

我一直觉得美国人脸皮比较厚,要不后来也不会把“傻X美国佬”这种歌,当自己军歌。保王党一看,嘿,诋毁我是不是?行,那我们就真偷牛送给英国人。保王党的领袖叫克劳狄斯·史密斯,他亲自动手偷牛,完事儿悄悄送上英国船拉到英国去。

后来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他还组织了一只游击队,专门破坏大陆军的后勤。后来纽约州州长不得不悬赏1200美元抓捕史密斯,活的死的都行。1200美元在当时的美国可以买下一座城市的土地。也因为史密斯,从这会儿开始,牛仔成了个贬义词,一般人不好意思说。路上打架,最狠的骂街就是“你这个牛仔”,绝对打的你死我活。

◇ 美国独立战争

至于放牛人这个职业,美国人造了个新词儿。可见那段时间,牛仔这个词儿有多恶毒。

到了19世纪中叶,牛仔这个词儿重新被大众说起。那会儿美国正在进行南北战争,社会动荡,到处都是逃兵和罪犯,其中很多人投身放牛这个行业。因为这项工作相对容易,对智商要求不高,马骑得好就成一半了。加上当时不少牧场都被印第安人骚扰。牧场主也希望有这么一群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的人,帮忙放牛。

这帮人放牛,印第安人不敢来了,但牧场周围的老百姓也遭了殃。牛仔这个行业属于高危行业,随时要跟印第安人动手,工资都是日结。而且工资不低,一天至少1美元。

◇ 套牛的牛仔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第一份工作年薪不过300美元,还没牛仔高。洛克菲勒可是用300美元养活一家5口人。刀口舔血手里又有钱的牛仔,每天下班之后,都会想办法挥霍。谁知道还能不能看见明天的太阳,于是一下班就到酒吧妓院肆意妄为。以至于在那段时间,每天都有牛仔杀人或者被杀的消息传出来,都不叫新闻了。前面有期我讲得赏金猎人(详见:

赏金猎人:你给我Money,我给你“正义” | 循迹晓讲

),这段时间工作重点就是抓犯了罪的牛仔。

这堆牛仔里面,有个不得不提的佼佼者,就是美国大名鼎鼎的连环杀人犯,比利小子。

◇ 比利小子(1859年11月23日——1881年7月14日),又名亨利·麦卡蒂(Henry McCarty)、亨利·安特里姆(Henry Antrim)和威廉·H·邦尼(William H. Bonney),罪犯、枪手,西部传奇人物

他是个爱尔兰后裔,他妈在爱尔兰大饥荒中逃到美国,生下比利小子之后,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比利小子14岁的时候,他妈死于肺结核。这让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之后,比利小子结识一个亚利桑那州的牧场主,并在他的帮助下当上牛仔。

从小缺钙长大缺爱的比利小子心狠手辣,年纪轻轻就犯下不少人命案。1877年,刚18岁的比利小子外出采办,跟小镇上的一个铁匠有了冲突。比利小子掏枪就把铁匠杀了。不过他的雇主到特别喜欢比利小子,用雇主话说,这孩子从来不偷牧场的东西。他不偷东西,可是他在外杀人。

后来,比利小子杀的人多了,牧场主也保不住他,眼看牧场待不下去了,比利小子就跑到了新墨西哥州。

到了新墨西哥州,比利小子改行,从牛仔变成偷牛的。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一次抢大户行动失败。比利小子被迫逃亡,来到新墨西哥州的林肯郡,干起了牛仔的老本行。同时,也惹了个塌天大祸。

◇ 比利小子的通缉令,悬赏5000美元要他的命

当时的林肯郡帮派林立,各个行当也被各大派系瓜分,利益驱使下,各大派系冲突不断。有一天,比利小子和几个兄弟负责赶几匹马回牧场,半道上碰见敌对牧场的人落单了,比利小子二话不说,掏枪就把那人杀了,抢了他的马。

那敌对牧场的人怎么可能善罢甘休,一来二去就成了一场大冲突,整个林肯郡都被搅得天翻地覆。

接下来的几个月,几股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枪战。20多名帮派成员死于枪战,房子烧了十几栋。还有很多无辜百姓在冲突中丧命。比利小子一战成名,射杀了对面帮派一大堆人。在整个林肯郡臭名远扬,名声大噪。

名气大了不一定是好事儿,尤其是这帮罪犯。林肯郡被搞成这样,政府肯定忍不了。新墨西哥州州长甚至公开宣布,就算赦免了所有人,比利小子也不能饶,死活都行。饶是他能耐再大,也架不住黑白两道都想要他命。很快,比利小子就在黑白两道的追捕中被击毙,年仅22岁。

◇ 干掉比利小子的帕特·加勒特警长

◇ 买家以2美元买下这张比利小子打马球的照片

比利小子确实是个传奇,前几年,他一张老照片拍卖,卖出500万美元。他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不少艺术作品,我觉得最逗的是,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觉得比利小子是个英雄。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他是英雄,跟后来影视作品的刻画有关系。

到了19世纪80年代,随着印第安人问题基本解决,以及政府管控力度的提升,牛仔这个职业已经很少见了。这个时期,美国政府为了给自己屠杀印第安人找个合理的借口,开始把牛仔这个职业正义化。

在他们的授意下,有一种舞台剧开始在美国流行。这种舞台剧往往以牛仔为主角,演出内容大多数是牛仔们如何对抗印第安土著,怎么跟残暴的官员决斗从而保卫一方平安。这些故事都是编的,但因为场面热闹大受欢迎。这种舞台剧叫狂野西部秀,在电影出现之前,吸引大量老百姓。

这些故事里,牛仔被描写成义薄云天,仗义疏财,侠肝义胆等形象。很快让人们忘记10多年前,牛仔还是一帮心狠手辣的杀人犯。牛仔这个词儿也不再像原来那样是个贬义,反而成了美国西部开发,开拓进取的象征。这种精神被称为美国精神,牛仔居然通过这种舞台剧,一跃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后来这个舞台剧还走出国门,在欧洲大受欢迎。在欧洲演出时,演职人员会先搞个游行活动。演员穿上牛仔的服装,骑着高头大马,在城里逛一圈。因为这个舞台剧,不仅美国人改变了对牛仔的认知,还把牛仔文化带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 拍摄于1920年的美国女牛仔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一部叫《荒野大镖客》的电影出现之后,奠定了人们对牛仔的认知,爱冒险,喜欢探索,一言不合就拔枪。牛仔这种精神甚至被美国人认为是他们的国家精神。但其实,如果回归真实的历史,就会发现,牛仔本身没有探索自由这种说法。他们更多是被时代裹挟,为了生存罢了。

就像当年一个大法官评价比利小子说的那样:比利小子所犯的每一项罪行,都是生活所迫,而不是贪欲。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对那个时期牛仔们最好的评价。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责任编辑:zN_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