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简讯:你是该怕苏联的力量: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请求加入苏联
2022-09-28 21:39:42 来源: 腾讯网

希特勒在埃菲尔铁塔前

1940年6月14日,德军攻占巴黎,法国政府垮台。

号称欧洲陆军第一的强国,居然被德国三下五除二就收拾了,全世界惊愕不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法国战败的新闻上了全球热搜头版头条,相比之下,波罗的海三个微型国家的命运,几乎无人关注。

德军攻占巴黎的第二天,50万苏军进入波罗的海三国,迅速占领了这三个国家的首都以及所有重要城市、战略要地,与此同时,三个重量级苏联官员杰卡诺佐夫、维辛斯基、日丹诺夫分别前往三国,以特使的身份坐镇当地,他们的任务是组建新的亲苏政府。

7月14-15日,在苏军的刺刀之下,波罗的海三国进行议会选举,苏联扶持的傀儡政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的劳动人民联盟,分别获得了92.8%、97.8%、99.19%的选票。

7月21-22日,三国议会作出了完全一样的决定:实行苏维埃制度,并自愿加入苏联。8月初,苏联接受了三国的请求。至此,波罗的海三国成了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

斯大林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作棰楚之下,何求不得。意思是说,在杖击鞭打之下,想让犯人怎么招供就怎么招供。

引申一下,再暴力威胁一下,弱小一方毫无反抗能力,施暴者可以任意揉捏它。

好在文明进步,苏联人只是想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要是放在古代,罗斯人把这弹丸之地夷为平地,也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别说了,狠人,谢不杀之恩!

01

二战前,英、法、德、苏四国的关系,有点像一些女生宿舍的关系。

德国实力强大,霸气十足,英、法看德国不顺眼,要拉苏联组团对付德国。

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在拉拢苏联,至少让苏联保持中立,好集中对付英、法。

苏联对英、法、德没有明显的偏爱,都是潜在敌人,眼下,谁给的好处多,它就支持谁,长远来看,它要继续发育,等实力足够强大时,平推欧洲。

不过,英、法对德国仍抱有幻想,希望德国拿点好处后适可而止,向东对付苏联。

一件事情的发生,终结了这堆复杂且烧脑的关系。

1939年3月,英、法与苏联进行了战前最后一次谈判,双方在核心问题上始终谈不拢。

这个核心问题是:一旦战争爆发,苏联军队可以通过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土。

波罗的海和波兰,是德国进攻苏联的海陆必经之道,直接关乎苏联西北边境的安全,苏联想拿下这两个地方,英、法认为苏联趁机扩张领土,坚决不同意。

双方不欢而散。

苏联转而和德国谈判,相比英、法的不敞亮,希特勒通透得多。

他给斯大林的条件是:波兰一人一半,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都给你,芬兰也给你,如果你能啃得下。

斯大林很满意,选择与德国合作。

漫画:希特勒把波罗斯海三国当彩礼送给了斯大林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签订,协定之外还有个秘密协议书,确定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划入苏联势力范围。

9月,德国和苏联分别出兵,灭了波兰。9月28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友好边界条约》,完成了对波兰的领土瓜分。德国用立陶宛换取了苏联占领的卢林布省和华沙省部分地区。

就这样,波罗斯海三国划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势力范围和领土是两个概念,中间有一个吞并消化的过程。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时英法已经对德宣战,波罗的海三国孤立无援,面对苏联的獠牙,三国的命运已经注定,等待它们的是苏联的“消化”。

02

早在9月18日,苏联就动手了,起因是“苍鹰”号潜艇事件。

战争爆发后,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围剿波兰潜艇,1艘名为“苍鹰”的潜艇躲过围剿,逃到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港。爱沙尼亚政府根据德国的要求,扣押了潜艇。

9月17日深夜,潜艇上的波兰士兵制服了爱沙尼亚守卫,夺艇而逃。

第二天,爱沙尼亚政府向外界公布了此事。

德国还没发飙,苏联坐不住了。

苏联指责爱沙尼亚故意放走了波兰潜艇,声称在某些国家的庇护下,波罗的海除了有波兰潜艇,还有别的国家的潜艇,这对苏联安全构成了威胁,苏联舰队要采取必要的行动。

很快,苏联波罗的海舰队进入了爱沙尼亚领海,封锁了海岸,并炮击沿海地带,苏联空军入侵爱沙尼亚领空威慑。

下马威之后见真招,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邀请爱沙尼亚外长瑟尔特尔访苏。

莫洛托夫开门见山:波兰潜艇逃走,证明你们不关心苏联安全,不想或者不能维持本国秩序,使苏联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既如此,我们签个互助条约吧,让苏联军队进驻爱沙尼亚的军事基地。

莫洛托夫还承诺:我们不触及你们的主权、政体,也不向你们强加主义,你们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自己的政府、自己的议会、内外政策、军队和经济体制。

瑟尔特尔有点懵:我们奉行中立政策,不能与苏联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如果签了,必定打破波罗的海地区的平衡,把自己卷入大国纠葛的危险之中。而且,我们已经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如果再和苏联结成军事同盟,这明显相抵触。

瑟尔特尔的意思是:如果苏德爆发战争,爱沙尼亚将陷入两难,要么违背与德国的条约,要么违背与苏联的同盟。

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这你大可以放心,苏联也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我向你保证,德国肯定同意爱沙尼亚与苏联缔结条约。

潜台词就是德国早就把你们卖了,不要再拿德国当挡箭牌,没有谁能阻挡条约的签订。

莫洛托夫还威胁道:建议您迎合苏联的愿望,以免局势恶化,不要迫使苏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武力······现在,一切寄托于外界帮助的希望都是幻想。

一番威逼利诱之后,莫洛托夫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条约草案和附加的秘密议定书草案,要求瑟尔特尔立即签字。

瑟尔特尔很无奈地说道,我原则上反对这个条约,而且我也没有签约的权力。

莫洛托夫大手一挥,瑟尔特尔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国了。

9月26日,瑟尔特尔向爱沙尼亚国务委员会汇报了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拒绝苏联的要求,必定招来苏联的进攻,波兰是前车之鉴。为今之计,只能通过谈判,尽可能签订一个对爱沙尼亚好一点的条约。

03

当爱沙尼亚政府正在商量、研究谈判条件和谈判技巧时,苏联已经等不及了,于是导演了沉船事件。

一艘名为“冶金工人”号的苏联货船,在纳尔瓦湾(爱沙尼亚领海)浅水区,遭遇苏联“鱼狗-303”号潜艇袭击,随即沉没。早已等候在此的苏联记者,拍下了沉船照片(浅水区,海水只淹到了货船的上层甲板)。

9月27日,瑟尔特尔再次来到莫斯科,准备就上次的条约草案与苏联展开谈判。

莫洛托夫告诉瑟尔特尔:迟了!我刚刚收到消息,“冶金工人”号货船被袭击沉没,相当数量船员牺牲,情况有变,苏联必须在上次的条约草案上追加条件——爱沙尼亚应该让苏联在其领土上部署35000人,这既能防止爱沙尼亚卷入战争,也能帮助爱沙尼亚维护国内秩序。

瑟尔特尔:这就没法谈了,这不就是苏联对爱沙尼亚实行军事占领吗?

莫洛托夫并不着急,他笑眯眯地请出了斯大林。

斯大林对瑟尔特尔说:红军进入爱沙尼亚是绝对必要的,不包括这个内容就不能签订条约,我们会被迫寻找其他措施,来加强苏联的安全,这是必要的。

我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斯大林

大佬的气场就是不一样,斯大林表明态度后,爱沙尼亚代表团不敢再反对。

此时,苏联战机以更高的频次进入爱沙尼亚领空盘旋,飞机的轰鸣声犹如苏联的愤怒咆哮。

瑟尔特尔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恳求苏联在驻军地点、人数等方面做出一些让步。

9月28日下午,两国签订了《苏爱互助条约》,爱沙尼亚允许苏联在萨列马岛、赫乌马岛以及帕尔迪斯基市建立海空军基地,苏军在这些地点驻军总数不超过25000人。

斯大林很满意,他对瑟尔特尔说:我可以告诉你,与苏联签订条约说明,爱沙尼亚政府行事是明智的······否则,你们会得到波兰的下场。波兰是大国,现在波兰在哪里?

搞定爱沙尼亚后,苏联将矛头对准了拉脱维亚,手法都差不多。

10月2日,两国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谈了两个小时谈不拢。

斯大林又亲自出马,他说: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这样一些国家已经消失不存在了,其他一些国家也可能会不存在······我直接对您说吧,影响范围的瓜分已经在进行了······如果不是我们,德国人也会占领你们的······

3天后,两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拉脱维亚允许苏联在里耶巴亚市、文茨皮尔斯市建立海空军基地,允许苏联在部分海岸构筑炮兵阵地,苏军在这些地方驻军总数不超过25000人。

至于立陶宛,情况与上述两国如出一辙。

10月10日,与苏联签订条约后,立陶宛外交部长乌尔勃西斯感叹道:这不就是占领立陶宛吗?

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相顾大笑起来。

斯大林说:爱沙尼亚起先也是这样看的。苏联的意图并不是威胁立陶宛的独立,恰恰相反,苏军会保卫立陶宛的独立。

斯大林与莫洛托夫

04

条约签订后几个月,苏联还算守信,严禁苏联驻军和外交人员干涉三国内政,没有进一步“消化”。

此时,英、法与德国已经处于交战状态,双方胜负难料,如果英、法胜了,肯定会干涉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驻军,而且,如果此时对三国出重拳,德国也会对苏联产生警惕。

斯大林还在观望,等待最佳时机。

1940年5月,德军横扫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迫使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了总攻。

英军被赶到了岛上,法军兵败如山倒,德军顾不上东边,斯大林等待的机会来了。

1940年5月25日,莫洛托夫紧急照会立陶宛驻苏公使,宣称2名驻立陶宛的苏联红军战士失踪了,这起事件是受立陶宛政府庇护的人干的,苏联认为,这起事件的性质很恶劣,后果很严重,它意味着立陶宛政府对苏联的挑衅。

2天后,这两个“失踪”的士兵归队了,他们声称受到了不明身份者劫持,劫持者把他们扔在地窖里,逼问他们坦克分队的情况。

显然,这又是一出拙劣的、自导自演的戏,性质和卢沟桥事变前夕日军借口士兵失踪一样。

苏联塔斯社火力全开,怒批立陶宛当局的反苏行径,警告其好自为之,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立陶宛政府还傻傻地表示,要组成联合侦察委员会调查士兵失踪事件,遭苏联无情拒绝。

6月14日晚上,莫洛托夫会见立陶宛外长乌尔勃西斯,突然向乌尔勃西斯宣读了一份声明。

声明指责立陶宛政府绑架苏联士兵,蓄意破坏苏军在立陶宛驻军,还企图进攻苏联驻军;鉴于此,苏联要求立陶宛立即把内政部长、政治警察局长送上法庭审判;组建亲苏政府;苏联在立陶宛的驻军地点和人数不受限制。

波罗的海三国位置

乌尔勃西斯有点懵,这点小事,至于吗?

莫洛托夫威胁道:苏联政府是亲立陶宛的,所以我们希望,立陶宛政府也应该是亲苏联的。

乌尔勃西斯:能不能缓一缓?

莫洛托夫:苏联政府的声明是刻不容缓的,次日10点之前必须答复,否则苏联绝对立即向立陶宛推进。

乌尔勃西斯:审判内政部长和政治警察局长,没有法律依据。

莫洛托夫:先逮捕送上法庭再说,法律条款总是会找到的,如果你们实在找不到,苏联法学家可以过去提供帮助。

6月15日上午9点45分,距离苏联声明规定的时间还差15分钟,乌尔勃西斯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声明,政府已经辞职,总统委托拉基斯凯斯将军组成新内阁。

没想到,这竟换来了莫洛托夫一阵劈头盖脸的大骂:既不向我们报告,也不经我们同意,就任命内阁首脑,你想干什么?

乌尔勃西斯:不是你说要我们组建新政府的吗?

莫洛托夫:只让你们换政府,没让你们定人选,谁担任内阁首脑,要与苏联协商。拉基斯凯斯这个人是不能接受的······苏联需要的完全是另一种人——一个立场明确而且亲苏的人物。

剧照

05

搞定立陶宛之后,莫洛托夫召见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驻苏公使,宣读了同样的声明。

莫洛托夫指责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搞小军事同盟,针对苏联,还把立陶宛拉了进去,甚至企图拉芬兰入盟,这对苏联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苏联无法容忍。

宣泄完毕后,莫洛托夫提了同样的条件,要求两国限期答复。

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公使反驳道:我们两国的同盟关系存在十多年了,人所共知,至于立陶宛,它没有入盟。

莫洛托夫对此心知肚明,当时苏联与这两国签订互助条约时,他故意没有提及此事,等需要的时候拿出来说事。

莫洛托夫辩解道:三国领导人在一起会晤,就证明他们共同结成了反苏军事同盟。

别废话了,同不同意吧。

大军压境,能不同意吗?

两国政府宣布辞职,大批苏联军队开进,苏联特使飞临当地,着手组建亲苏傀儡政府。

爱沙尼亚电影《一九四四》中,有句很经典的台词:你是该害怕苏联的力量

组建新政府不是一句话的事,需要举行议会选举,获胜的政党上台执政。

以立陶宛为例。大选之前,苏军禁止所有俱乐部和社会组织活动,查封了报纸,逮捕了所有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控制了立陶宛所有政府机关。

候选名单上,只有苏联指定的劳动人民联盟的人,凡是不愿意投赞成票的人,都被威胁为人民的敌人。结果,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一九四四》剧照

波罗的海三国政府完成了换血,宣布土地、银行和不动产国有化,随即加入苏联。

稳定大局后,苏联开始用铁拳对付“人民的敌人”,截止1941年6月17日,三国总计被逮捕14467人,被强制迁徙25711人,被镇压40178人。

这是加入苏联之后的数字,如果把大选前后的数字加起来,被处理的人更多。

《一九四四》剧照

苏联可以把波罗的海三国的政府换掉,却无法换掉民心。

三国民间反苏情绪浓厚,对苏联各项政策进行抵制,连斯大林钦定的农业集体化都推进不下去;反苏武装斗争此起彼伏,立陶宛的反苏游击队甚至坚持到了1952年底。

此后50年里,苏联一直试图对波罗的海三国实行“苏化”,为此流放了几十万人,但作用甚微,考虑到这三国民间力量的强硬,苏联只能对其采取特殊政策,不敢过分相逼。直到苏联解体,都没有驯化这三国。

1991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责任编辑:zN_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