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快播:“鼎鼎有名”的晋
2022-09-26 17:38:55 来源: 腾讯网

叔乍旅鼎、晋侯温鼎、晋侯邦父鼎、虎头匜鼎、蟠虺纹鼎、附耳蹄足鼎……南京博物院的“晋国”展展出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其中有很多件青铜鼎。


(相关资料图)

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叶封弟”,将叔虞分封至故唐国之地。燮父继位后,改唐为晋,开启了晋国600年的历史。

从护送平王东迁,到“城濮之战”大胜,再到践土盟会,晋国在众多诸侯国中逐渐确立霸主地位。其后公室衰微,“六卿”把握军政大权,至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从此进入战国时代。

韩、赵、魏三国赓续晋国血脉,均位列“战国七雄”之中,将晋国文明推向更大的范围。

这一路的“创业”,确实让晋“鼎鼎有名”,也记录在了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里。

叔乍旅鼎

问鼎中原

中国青铜文化始于夏,继之以商周。

西周时期,晋国青铜文化和列国并没有多少显著差异,东周以后,晋国青铜器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中国青铜艺术新时代风格的典范,人们习称这一时期的晋国青铜器为“晋式”或“晋系”青铜器, 它与长江流域楚系青铜器是当时覆盖范围最广、文化成就最高的两大青铜文化体系,同时也是汇成秦汉一统的文化南北两大主流。

就历年出土的东周铜器来看,晋式铜器数量最大,不下全部东周铜器的半数,若将礼、乐、兵、杂、车马器等全部统计在内,其总数当以万计。

青铜器按功能来分,主要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别。

食器类又分为烹煮和盛食两类器。烹煮器有鼎、鬲、甗,可以用来煮肉、煮粥、蒸食;盛食器有簋、簠、盨、敦、豆等,主要用来盛装食物。

其中鼎,是辨识度最高的。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才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青铜鼎。

青铜鼎出现后,因铸造的成本高昂比较珍贵,所以成为祭祀神灵、进行仪式的一种重要礼器。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象征意义如此之大,因此青铜鼎使用数量都有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青铜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

晋侯邦父鼎

春秋鼎盛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鼎大名”,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与“鼎”有关的成语,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三足圆鼎,有了成语“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鼎是煮食物的器具,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有了成语“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鼎是古代贵族才能使用的,有了成语“列鼎而食”“钟鸣鼎食”“鼎铛玉石”, 形容权贵的奢侈生活;鼎被视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也就有了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鼎大名”。

最有趣的是,在周天子式微、晋国崭露头角的时代,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僭越之心潜滋暗长,他们所铸造的青铜器具不断增多,这其中青铜鼎成了最流行的“炫肌肉”单品,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出现,后人称之为“春秋鼎盛”。

晋国青铜器上的花纹题材,主要有神话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人物类。由多种动物头部器官混合而成的饕餮(兽面)纹、省略了足、爪的连续龙纹蟠螭纹、四方连续相互纠结的抽象爬虫样蟠虺纹,以及云纹、雷纹、菱形纹、窃曲纹、环带纹、扭丝纹、乳丁纹等,是最流行的花样。

秦统一六国,开创统一王朝之后,青铜鼎渐渐离开了历史舞台,因为此时皇权已经固定,青铜鼎再无用武之地。

但是鼎的意义还是非同凡响。《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惊喜之余就把当年年号改为了“元鼎”。

晋侯温鼎

三足鼎立

本次“晋国”展上的不少青铜鼎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精品。

叔乍旅鼎,出土于河北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燮父夫人墓,鼎内刻有4字铭文“叔乍旅鼎”。燮父与叔虞是晋国大业的“创一代”,他们和燮父之子、第二代晋侯武侯宁族一起,为后世子孙开疆拓土、争霸华夏打下了坚实基础。

晋侯温鼎,出土于河北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武侯夫人墓。温鼎是特殊的实用青铜鼎,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托盘用以加炭保温,镂孔用于通风去灰。这件鼎内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鼎”,故此得名。

晋侯邦父鼎,出土于河北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邦父墓,鼎内有铭文“晋侯邦父作尊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墓主人“邦父”,据专家考证正是献侯之子、第八代晋侯晋穆侯。

这位穆侯一生干事不多,却因一时大意给后人留下了话柄。他有两个儿子,生老大时他觉得多年期盼终于成真,有后了,取名为仇。生老二时正好出兵大捷,一高兴取名成师。

仇者雠也,是应答、回报之意,然而有问才有答,因此有屈居第二的隐意;成师,则一目了然,有王霸之气。当时坊间流传,嫡长子、嫡次子取名次序颠倒,晋国迟早会出大乱。

公元前785年,穆侯去世,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逃。公元前781年,仇击败殇叔继位,成为第九代晋侯文侯。

时值周王室内乱不断,平王、携王并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晋文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合力勤王,共同护卫周平王完成东迁,又诛杀周携王,结束周王室多年二王并立的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后来,周平王作《文侯之命》表彰其功,赏赐象征权力的重器和弓箭、马匹。文侯获得了辅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权。由此,晋国逐渐走向强盛。

可惜他并不长寿,51岁时便死了,死后儿子伯接班,成为晋昭侯。晋昭侯能力有限,他曾把曲沃封给叔叔成师,晋国由此分裂为翼和曲沃。

此后晋国经历了长达67年的内战,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等五个晋君先后横死,斗争涉及周边八个诸侯国与周王朝。及至最后,成师的后代彻底打败公子仇后代,夺得正统地位,成为礼乐崩坏的标志,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一语成谶。

责任编辑:zN_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