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微头条丨为什么说决定俄乌战争走向的,不是核武器而是老天爷?
2022-09-26 15:24:39 来源: 腾讯网

《军武次位面》作者:夏虫不可语冰

俄乌战争以来,军武菌就经常听见看见一个地名,那就是第聂伯河,这是欧洲第四大河,源起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西边的瓦尔代丘陵南麓,向南流经白俄罗斯、乌克兰,最终注入黑海。


(资料图)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应该对第聂伯河不陌生,1943年苏德双方在第聂伯河附近陈兵400万,最终以苏联伤亡177万人的代价取得胜利,这也是苏联整个二战中伤亡最大的战役。就连希特勒也说:“第聂伯河是一道巨大江河障碍,攻不破的天然堡垒。”

谁也没有想到,七十九年后的今天,这条古老的河流再次卷入了战争,成为有可能影响俄乌战争结局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从十月底开始,第聂伯河就要结冰了,而到了11月,其冰层的厚底就足以行驶坦克和装甲车了,如此一来,这条河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第聂伯河流域

说起冬天,俄罗斯的冬天在世界战争史上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全都成了俄罗斯寒冬的手下败将,一次是拿破仑,一次是希特勒。甚至有人说,没有俄罗斯的恶劣天气,拿破仑和希特勒早就在莫斯科吃大列巴配伏特加了,如果那样的话,世界历史恐怕就得重新写了。

历史上的冬天

其实在历史上,这种由于气候因素而影响战争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1853年的5月,定都南京的太平天国派了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开始北伐,咱先不说洪秀全派2万人打北京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这帮人五月份出发,五月份天气温暖,可是一路往北走,到了河北可就快入冬了,他们身上穿的还是单衣呢。

结果1853年又赶上了大寒年,要不然说这群北伐军是真的点背,据说是华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冷的一年,史书记载:“平均积雪深度达二尺以上, 黄河封冻, 人可步行”。你想这些太平军基本上都来自广东广西,要不是跟着洪老师闹事,可能连村都没出过,下雪听都没听过,头一回见还以为天上怎么掉白面啊?结果到了冬天,是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冰雪天地里脚都冻得走不了路, 还没等到跟清军决战,就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前一阵,又有一批志愿军将士的忠骨被接回国,而那年朝鲜的冬天,也是出奇的冷,气温降到零下40几度,是60多年来的最低温。当时的志愿军也没有足够冬装御寒,就只能穿着薄棉衣作战。

电影《长津湖》不少人都看了,那场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第9兵团冻死冻伤的人数近3.3万人,是战斗伤亡的约1.7倍。就连一向以后勤保障著称的美军也没有好到哪去。虽然美军用来御寒的物资充足,但是这么冷的天气还是让美军吃亏了,就拿美国的陆战1师来说,光是冻伤、冻伤的士兵就达到了7000多人,占全师总人数的1/3,比战斗减员多了1.65倍。

▲冰雕连

这组数据也足以证明,严寒的恶劣天气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仅是志愿军最大的敌人,也是美军的敌人。

除了严寒,还有酷暑

除了寒冷的冬天,难熬的夏天同样也是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比如当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法军穿着华丽的羊毛军装登上了非洲大陆,在沙漠烈日的炙烤下大量士兵中暑病倒甚至丧命,损失数远大于直接阵亡人数。

再说说咱们中国,对于历史上的那些中原王朝来说,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是想尽办法,有修长城的、有送钱送物的、有嫁女儿的,还有直接被打跑了的。

不过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也不是随时随地想来就来,他们决定入侵中原之前,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比如五代时期有个后晋政权,开国之君叫石敬瑭,他本来是后唐的将领,受君主猜忌起兵造反,结果造反了还打不过,就只能求契丹出兵帮他。为此还主动割让出了幽云十六州,这块地方一直到宋朝也没收回来。而且这还不算,为了讨好契丹,他还自降身价,甘当“儿皇帝”,认契丹人当干爹。结果当时契丹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就说:出兵可以,但是现在不行,现在天气太热,等秋天天气凉了再去。

▲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后晋

等到北宋灭亡南宋建立,金军南下打南宋的时候,也都选择天气凉爽的季节,比如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国就选择在正月出兵南下,吓得赵构赶紧收拾行李跑路,不过由于金军又是孤军深入,加上越往南走天气越热,最后还是退兵了,南宋朝廷也得以保全。

再后来蒙古南下灭宋的时候,就没有吸取金国的教训,在天气上吃了亏。1259年,蒙军南下包围钓鱼城,结果从2月份一直打到8月,钓鱼城也没打下来,可能蒙古人也没想到,小小一个钓鱼城这么难打。恰好那一年还是南宋历史最热的一年,蒙古人住惯了凉爽的草原,那受得了湿热的南方,天气一热,各种瘟疫就开始流行,结果一批一批的蒙古将领、士兵接连倒下了。有一种说法,当时蒙古大汗蒙哥,就是染上了病而不治身亡的。

▲钓鱼城

所以等到忽必烈当上了大汗,他打南宋的时候基本上都避开夏天,比如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是在1276年的正月,南宋亡国的崖山之战是在1279年的二月,都是在冬天。不过忽必烈在打南宋的时候知道考虑天气,打日本的时候就没想到这一点,一次“文永之役”,一次“弘安之役”,两次全赶上了日本台风频发的季节。

即使到了近现代热兵器战争中,炎热的影响也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就因为天气出现了热死人的情况。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的6月到8月,正好赶上夏天,英国士兵的那个打扮咱们都见过,红衣服皮帽子,人们都亲切的称呼为“龙虾兵”,大夏天穿成那样能不热嘛?结果有一百多英军中暑,还死了好几十个,整个鸦片战争中,英军一共也就才死伤了523人,因为中暑就减员了十分之一,算得上是“损失惨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军

被热到想死的日本鬼子

说到热,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上的侵华日军最有发言权,从全面侵华开始,就不断有日军因为受不了天气炎热而选择自杀。

1937年,随着日军逼近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些主要机构迁往了武汉,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日军就开始集结兵力准备进攻武汉。不过由于在之前的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中日军损失惨重,陆军总部不得不从日本国内征调大批新兵支援武汉前线,又让处于北方的第9、10、13、16等几个师团一起南下协同作战。

▲行进中的日军

湖北是中国有名的“火炉”之一,一到夏天气温接近40多度,别说是人了,就连狗也不愿意在室外呆啊,好巧不巧,日军就偏偏赶上最热的这段时间。而当时中国人民为了抵抗侵略,那是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沿途一切军事物资和基础设施全部都拆毁挪走,是一根毛都不给小鬼子留下,甚至有的地方为了阻拦日军,还在水中投了毒。

日军第9、第13师团就先一步感受到了中华大地的“温暖”。根据日军的规定,行军途中每名日军士兵随身只带一个星期的水和干粮,但是夏天不比平时,出汗多喝水就多,基本上一个星期的储存水用不了三天就被喝完了。

没有水的日军就去沿途老百姓的家中搜寻水和食物,但是哪有水?别说水,就连老百姓都跑没影了。日军抓不到老百姓就去附近的河里接水解渴,没想到这一喝就再也没起来。等到第二天再集合的时候才发现,几十名士兵都凉透了。这样的例子在日军全军中都数不胜数,仅仅6月这一个月,就有三百多名鬼子中毒身亡,吓得日军高层赶紧下令,路边的野水你不要喝。

▲喝水的日军

军中早已断了水源,河流又被中国军队下了毒,给小鬼子们逼得就只能把战马给杀了来解渴充饥。但是没有了马,行军路上的辎重、武器谁来搬啊?那没办法,只能是谁杀得谁搬,导致行军速度越来越慢,相当于自己拖住了自己,对于本就炎热不堪的日军更是雪上加霜,也算间接增加了前方的国军士兵组建防御阵地的时间。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当日军被炎热的气温搞得得心态崩溃的时候,中国的蚊子也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传染病开始在军队中传播,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短短不到几日,第13师团就有十几名士兵染病死亡。

许多士兵无法忍受高温和疾病的双重折磨,就开始自我解脱。据说一天晚上,第13师团一名来自北海道的年轻士兵突然拿枪对准了自己脖子然后扣动了扳机,结束了自己罪恶的生命,这个士兵要是不来中国,可能这辈子都感受不到这么高的温度。

▲准备切腹的日军

另一边,第6师团里也有不少士兵因为忍受不了如此炎热的高温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据说当时在日军营地里,时不时就会听见手雷的爆炸声和开枪声,据统计,仅仅在1938年八月份,日军的非战斗减员就达到了两千多人,这两千多人不说都是因为热而死的,但是肯定不少是因为热而想死的。

越来越多的士兵选择自杀,让日军的士气开始低落,面对这种情况,军部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唯一能做的也就是下死命令禁止自杀,但是就算这些士兵自己不自杀,也被炎热和疾病折磨得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只能送回后方的医院进行治疗。

武汉会战之后的1940年,中日又爆发了枣宜会战,会战中日军步兵216联队又在行军中赶上了湖北的高温天气,酷暑加上几十公斤的行李再一次让日军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刚刚入伍的新兵蛋子了,一开始他们还能勉强跟上队伍,但是到了后来就开始不断出现因为中暑而掉队的现象,一来二去,这些新兵的心态就又开始崩溃,于是又有40多人选择了自杀。

▲枣宜会战中的日军

另外,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出现过日军因为天气炎热而死亡的现象。1944年,美澳军队发动特里岛战役,将日军围困在岛上。当时正值酷暑,日军的水源供应系统又基本被美军摧毁,导致40多名日军死亡,不过他们不是因为受不了炎热的天气自杀的,而是被活活热死的。

虽然中国战场上的高温天气没有阻挡日军侵略的步伐,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尤其是武汉会战之后,中日双方投入了上百万的兵力,鏖战四个月,使得日军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内,再也无力发起十万人以上的大会战。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战略相持阶段。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战争的走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王朝更替就会发现,基本上每一个强盛王朝的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气候条件,比如历史上的西汉、唐朝;相反,历史上那些少数民族频繁入侵、中原王朝四分五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包括辽宋夏金元这些朝代,都毫无例外赶上了寒冷的气候。包括明朝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要归罪于“明清小冰期”。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气候对于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人类社会依然无法彻底摆脱气候带来的后果,因此就算是在科技满天飞的现代战争中,气候也依然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因素。

最后再来说说俄乌战争,随着俄军在哈尔科夫失利和普京发出动员令,许多人开始觉得俄罗斯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过还有人认为俄罗斯马上就要进入冬季,冬将军庇佑下的俄罗斯将一扫颓势,战无不胜。

▲风雪中前行的法军,1812年拿破仑错攻俄罗斯导致大败

军武菌倒是觉得,虽然冬将军曾经帮助俄罗斯击败过强大的敌人,但是今日不同往时,以前作为防守方的俄国如今成了进攻方,并且乌克兰的气候跟俄罗斯基本上差不多,因此在冬天面前于乌克兰也算不上是完全的劣势,而且冬天对于军队后勤补给的要求更加提高,因此冬将军这次是否还能站在俄罗斯一方,还说不准。

有人说到了冬天,欧洲没了天然气过冬,老百姓受了冻自然会倒逼政府妥协,到时候外援一断,乌克兰也就毫无还手之力了。的确,欧洲各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但是并没有到完全离不开的地步,毕竟连傻子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根据数据显示,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煤炭和石油占总进口的比例分别是35%、28%和27%,这就意味着欧洲除了俄罗斯还有其他选择。

▲通往欧洲的主要进口管线

另外法国、德国这些西欧国家大部分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即使到了冬天也不会冷到哪去,就算遇到寒潮也可以重新考虑煤炭供暖,比较到了特殊时期,也只能牺牲一点环境了。还有一些家庭为了应对冬天也准备了不少木材,在关键时刻也能派上用场。因此如果把宝全都压在冬天,恐怕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不过这并不是代表俄罗斯的能源对欧洲就没有影响,等到冬天来临,欧洲还会不会坚定不移地跟俄罗斯老死不相往来,这些上升到政治层面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大变数。

日前,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州飘起了雪花,冬季悄然而至了。

责任编辑:zN_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