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新消息丨夏朝存在吗?夏代史探索东土《史记》《左传》二重证据
2022-09-25 22:30:17 来源: 腾讯网

关于夏代存在与否的争论已持续一个世纪,而近年讨论尤为热烈。①各家主张 各异,但争议的核心观照是一致的,即《尚书》《左传》《国语》《孟子》《大戴礼记》 《史记》《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有关夏的记载是否可信?周代文献与西周金文关于夏 代(如大禹治水等)的文字记录,是否为周人杜撰?晚商甲骨是否存在相关记录或线 索?恐怕在考古发掘取得“一锤定音”的证据之前,上述问题仍要经历一段“存疑” 时间。那么,在此期间,对于文献史学研究者来说,是否仍有可供用力乏处?诚如有 学者主张,目前文献史学与考古学研究,不必强行牵合,首先应将文献史学本身做深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先秦文献地理资料整理与研究及地图编绘”( 18ZDA 176)阶段性成果,承蒙四位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中肯而重要的修订意见,谨致谢忱!


(资料图)

①参见沈长云:《夏代是杜撰的吗——与陈淳先生商榷》,《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许宏:《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许宏:《学术史视角 下的二里头“商都说”与“夏都说”》,《中国文物报》2015年11月20日,第6版;孙庆伟: 《界说与方法——夏代信史考古学重建的途径》,《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秋之卷。 做透。①笔者认为,若以商周时期夏遗的分布为切人点,推测夏代的政治地理框架, 进而检讨方法论等相关问题,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②

有关诸姒及其姻亲、与国乃至敌对势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夏代各时期都城地望 等有关夏代政治地理诸要素的研究,王国维、杨向奎、邹衡、沈长云、孙庆伟等已作 有益探索。④近年来,随着上古地理研究手段的更新,商周卜辞金文政治地理框架的 重新勾稽,特别是牵涉夏早期史的诸多甲金文地名、族名的组群性出现,为进一步探 寻夏族群活动的地域空间提供了契机。

商周出土文字资料与先秦文献中,与夏早期历史相关的古族、古地与古国颇多。 如据《史记·夏本纪》,诸姒之族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 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与斟戈(灌)氏,加上见诸金文及其他文献记载 的鲍、繁、瘢、虎诸氏,共计16个。涉及的东土姻亲则有寒、雍、举、邾(或生)、 卫5个,其他与夏早期历史有关的地名、族名有甘、过、戈、鬲、洛、逸(原)、纶、 薛等。上述族名、地名,对探索夏早期历史地理空间所能起到的作用各有侧重,相对 重要的当属商周诸姒及东土姻亲小族。唯古姓使用始自周初,传世文献对古族族姓记 载每多抵梧,为避免先人为主,文章以能否得到金文验证为标准,对诸姒16族作分 类处理,由实至虚,其可验证者与相关姻族合并为一组,目前尚无明确佐验者,则与 其他重要地名、族名另组讨论。

一、甲骨文、金文所见东土诸姒及其姻族

对于上古族群、族属的划分,殆以族姓为唯一标准。依照传统观点,夏人姒姓, 商人子姓,周人姬姓。子商姬周,应该比较确凿。故姒姓夏族之说,恐亦不能轻易 否定。商周诸姒族居地及其分布区域的考察,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夏的政治疆界 及活动地理方位,而目前可考者主要分布在古济水及以东区域的“东土”之地,这 需要引起研究者关注。此外,受交通条件影响,上古互通婚姻的族群,相互间的空 间距离有限,故与诸姒通婚的各姻族,尤其是政治地位不高、名不见经传的弱小族 群,对其族居地或活动范围的考证结果,于推测夏族地理分布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 作用。目前所知商周时期的诸姒之姻族如寒、雍、举、邾(或生)、卫等,名不见经 传者占多数,同样团簇于东土。下面分别梳理能够得到甲金文验证的东土诸姒及其 姻族。

1.两周金文里的东土诸姒

尽管诸姒之族有16个之多,但族姓明确见载于目前两周金文的仅7个,其中虎 叔簋(《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oNA1611,以下简称‘《资料库》’)所载虎氏或在 晋南,此处不作讨论。②洙泗与汶水间的姒姓繁氏此前已有所论述,③不再展开。缯氏 姒姓虽不见金文等出土资料,但考虑到它与杞族关系尤为紧密,说是姒姓,恐怕问题 不大,故附列于后。

(1)费氏。费氏姒姓,可得周代金文印证。例如1972年山东省邹城市峄山镇 纪王城前村邾国故城址出土弗奴父鼎一件,①年代大概在春秋早期,铭文日:“弗奴父 作孟姒府媵鼎,其眉寿万年永宝用。”(《集成>-"2589)其中寿字作“堂”,具有显著 的齐鲁文字特征,与该器出土地点十分吻合。前引杨、沈诸家均认为“弗”字可读 “费”,可信;而器物又属媵器,放东土费氏姒姓殆可据信。《尚书》有《费誓》之篇, 《书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据《书序》,费 地在曲阜以东,地望与临沂费县较契合。换言之,西周之初东土可能就有费地。《国 语·楚语》记“鲁有弁、费”,《左传》隐公元年有“费伯帅师城郎”之辞,《左传》隐 公二年言及鲁大夫费廖父,据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费地即今费县。这个问题前 辈学者多已论及。另据《史记·殷本纪》,商纣有异姓嬖臣飞廉、费仲,飞廉出自东 土赢姓之族,费仲恐亦出自东土姒姓费氏。

可作补充的是,卜辞衷氏或亦与文献所载费氏有关。《史记·鲁周公世家》“费 誓”作“月爪誓”,司马贞《索隐》:‘《尚书》作‘柴誓’。”这为探索卜辞中是否有相 应记录提供了重要线索。殷墟卜辞有一“钐”字,过去释为“依”。该字从衣、从匕, 自当隶定作“哀”,①匕为其声符,故读音与柴(费)同。②“哀”于卜辞多作族名, 例如:

(1) -呼衷、崔(趋)。王占日:其呼…..

勿呼衷、崔(趋)。(《合》4"4730,宾)

(2)己亥1、,争贞:呼衷……

己亥1、,争贞:生彗土(社)……(《合》13420,宾)

(3)贞:衷敦郭。

[生]彗土(社)于[之]。(《合》7047,宾)①

(4)癸酉1、,投贞:令多奠衷、束、郭。(《合》6943,宾)

例(1)商王所呼令的对象有哀、趁二族。趁即《春秋》桓公十七年“公会邾仪父, 盟于趁”之趁,杜预注:“趁,鲁地”,位于曲阜东南近郊,⑤故与之并辞的哀族,似与 之相邻。据例(3)和例(4),哀似与束、郭二族密迩,尤其是例(4)所言,商王 命令多抚定衷、束、郭三族,⑥或可推测三者有一定的地缘联系。《春秋》襄公十九年: “诸侯盟于祝柯,晋人执邾子,公至自伐齐,取邾口自都水。”《左传》则日:“诸侯还 自沂上,盟于督扬,日大毋侵小。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遂次于泗上,疆我口。取 邾口,自淳5水归之于我。”《春秋》哀公二年又有“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 伐邾,取都东口及沂西口”之记载,都水为滕州境内的主要河沆,系泗水重要支流之 一,位于鲁都曲阜东南,上引卜辞中的“郭”,殆指都水附近的邑落,这也符合卜辞 金文中邑聚名、族名与附近水体名往往一致的惯例。而卜辞束族,主要活动在东土, 周初则有分支厚氏盘踞汶水下游,故束族可能为鲁中或鲁南一带的东土故族。⑦商王 命令多抚定哀及东方束、郭二族,可见哀亦可能在东土,将之与周代费邑相联系,无 论读音还是地理位置,都是比较契合的。

(2)杞氏。周代杞氏姒姓,《春秋》内外传等传世文献记载较明确。此外,金文 中亦有例证,如山东东平墓葬所出叔豸父簋有铭文:“邾叔豸父作杞孟姒链簋,其万 年眉寿子孙永宝用享。”(《集成>4592,春秋)此器乃邾国贵族叔豸父为其配杞孟姒 所铸祭祀用器,“杞孟姒”之称,可说明杞氏姒姓。

周代杞族究竟何在,学界有所分歧,一说河南杞县,一说山东新泰,主张山东 杞族自河南杞县迁徙而至。①窃以为此说仍有探讨的余地。东土杞族有大量的传世 与出土材料证据。例如《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公会杞伯姬于洮”、《左传》昭公七 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此可说明春秋时期鲁之东北自有一杞国。山 东新泰曾出土成批的杞伯每亡器,在地望上与文献所记契合。西周史密簋(《资料库》 NA0636)记载“南夷卢虎会杞夷、舟夷、藿不坠广伐东域”,说明早在西周中期东 土或有杞地,且当与汶水下游的舟(山东平阴、东平间)、藿(即斟灌氏,在山东肥 城南界)诸地邻近,这同样与文献所记契合。再如商末周初有亚醌杞妇卣(《集成》 5097),说明杞与山东青州苏埠屯一带的亚醌之族关系密切,杞族于东土的存在或能 上溯至晚商。而尤为关键的是卜辞中各种右关杞族、杞地的占卜记录,例如: (1)丁酉l、,投贞:杞侯汛弗其骨同(痛)生(有)疾。

贞:子婕不延生(有)疾。(《合》13890,宾)

(2)己卯l、,行贞:王其田,亡灾。在杞l、。(《合》24473,出)

(3)壬戌l、,贞:王其田丌兄,亡灾。

甲子l、,贞:王其逃好(寻),亡灾。

乙丑l、,贞:王其逃露,亡灾。

戊辰l-,贞:王(于?)杞田,亡灾。

辛未l、,贞:王田敦,亡灾。

乙亥l、,贞:王其田丧,亡灾。

戊寅l、,贞:王其……

辛卯l、,贞:王田露,亡灾。

…一贞:王田敦,亡灾。(《屯南》②660,无名)

(4)丙戌l、,在l、(外)亘贞:今[a]王步于[香],亡灾。

庚寅l、,在香贞:王步于杞,亡灾。

壬辰l、,在杞贞:今日王步于量,亡灾。

癸巳l、,在鼍贞:王选亟,往来亡灾。于次北。

甲午l-,在暮贞:王步于刺(索),亡灾。(《合》36751,黄) 由上述卜辞可知,杞属晚商泰山田猎区内的田猎点之一,同时又为商末征人方的经由 地,距离山东东平接山镇附近的基地(属“商鄙三邑”)仅一日行程。据此,卜辞杞地 与商周金文及《春秋》经传中的“杞”所指相同,大致在今山东新泰西境。①而且在 武丁时期,由于东讨夷族的需要,商王朝曾在杞地设置斥候。

(3)辛氏。辛氏又作莘、先、优、女先,如《诗经·大雅·大明》日:文王“缵女 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毛传:“缵,续也。莘,大姒国也”。即是说文王从有 莘氏续娶大姒而生武王,反映先周时期周人与姒莘已有联姻。又《楚辞·天问》日: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一则说明子、姒二族通婚,二则 反映有莘氏的相对方位在汤都以东。《左传》昭公元年记“商有女先邳”之乱,女先即莘。 此外,《左传》中多处提及莘地,如:

( 1)初,卫宣公蕉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取于齐而美。公 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 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左传》桓公十六年。社注: “莘,卫地,阳平县西北有莘亭。”)

(2)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师从齐师于莘。(《左传》成公二年。杜注:“莘,齐地。”)

就上引内容判断,莘地似当在卫、鲁、齐之间寻找,在大方位上与“成汤东巡,有莘 爰极”颇相吻合,杜注强分为二,未知所据为何。

山东滕州庄里西村M3出土西周早期铜器新姒鼎一对,铭文相同,日:“新姒作 链簋。”其中“新”可读“辛”,“辛姒”这一自名形式,可理解为由父氏、父姓两部 分构成。又西周晚期有叔向父簋组器,有铭日:“叔向父作新(辛)姒尊簋,其子子 孙孙永宝用。”(《集成》3849)其中“辛姒”殆叔向父之配,其称名亦由父氏、父姓 构成。藉此可知,文献辛氏姒姓之说当可据信。而殷墟卜辞有先地、先侯,亦能印证 辛氏为东土故族,例如:

(1)乙丑l、,投贞:子商弗其获先。(《合》6834,宾)

(2)壬戌l、,争贞:乞令擎田于先侯……(《合》10923,宾)

(3)己卯l、,王:成截先。余日……(《合》7020,宾)

(4)贞:乎子画以先新射。

允其敦。

贞:师般以瘢左。

…一舌……(《合》5785,宾)

子商属东土诸妊之族;①早于金文又作取,据商周之际仲子巽彭觥铭(《集成>9298) 可知,早与东土诸姜之一的萁族相牵涉,②即《公羊》经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卫 侯于坚”之坚,陆德明《音义》日“坚本又作早”,左氏《春秋》作“牵”,其地大 致在今济南附近;咸或即《春秋》桓公七年之“咸丘”,在曲阜周边;画族在临淄西 南;师般之师,或与《谷梁》经文公十六年“公子遂及齐侯盟于师丘”相关,范宁 注:“师丘齐邑。”左氏《经》则作“郭丘”;瘢族则为东土诸姒之一(后文详述)。此 外,宾组卜辞《合>14370与先同版的人与地,除了早,还有进、毕、唐等,亦均与 东土故族相关。换言之,武丁时期与先地、先族相牵连者,不是东土之人,便是东土 之地,故说先在东方应是近理。即便二百余年后的商末,先族依1日盘踞东土,如黄组 卜辞《合》36536有征伐先氏之占卜,处于对贞关系的则为诸妊之挚氏。这与两周时 期东土辛族相衔接。总之,在古济水下游,从商至春秋,有一姒姓莘族存在。

(4)鲍氏。齐国鲍氏姒姓之说,最早见于《国语·齐语》韦昭解,后得到铜器 资料的印证,例如发现于西安的春秋晓期鲍子鼎,有铭文:“鲍子作媵仲匐姒,其复 (获)正(?)男子,勿或(有)柬(阑)巳(已),它它熙熙,男女无期,仲匐姒及 子思,其寿君毋死,保而兄弟,子孙孙永保用。”(《资料库》NB1646)铭文“寿”字 作“萤”,具有明显的齐鲁风格。同时,鲍子鼎的形制与临朐齐趣父墓所出上曾太子 鼎基本相同,尤其是附耳、蹄足之风格,如出一辙。故此鲍子或为齐桓公时代的鲍叔 牙之后,吴镇烽以为即鲍叔牙五世孙鲍牧,④可备一说。“仲匐姒”则为鲍子之女,所 以齐国鲍氏姒姓殆无可疑。这一问题李学勤已有讨论,④可参考。

(5)瘢氏。故宫博物院所藏西周早期迩父鼎(《集成>2141),有铭文6字, 日:“麸(迩)父作圈(瘢)姒鼎。”其中圈字其左部从爿(林),右部有人形及手形 “左”,惟人形下方笔画交代不清,影响释读的准确性。窃以为圈字或即卜辞习见之龄 字,今姑且隶定作“瘢”。依照器物铭文的一般规律,迩父与瘢姒殆属夫妇,当时似 存在一个姒姓瘢族。这一瘢族,据商末金文资料判断,殆出自先族,如《集成>5722 著录父乙尊铭日:“先瘢。父乙。”依照复合氏名的惯例,瘢族乃出自有莘氏。又《资 料库》NA0812收录一卣,其中盖铭亦有复合族名“先瘢”,而器铭别作“Ii瘢。父 丁”,按“▲”即封字之初文,于此殆属族氏铭文中习见的地名附赘要素,也就是说, 瘢氏别族后曾居住于封地。结合殷墟卜辞判断,封地应在东土鲁中一带,例如: 癸丑l、,行贞:王其步,自假(良)于封,亡灾。

癸丑l、,行贞:今夕亡祸。在封。

甲寅l、,行贞:王其田,亡灾。在二月,在次封。(《合补》①7257,出) 以上节引的卜辞涉及前后衔接的两天内的商王活动,癸丑日从偎到封,当晚在封地驻 跸,甲寅日则准备在封地附近田猎。就目前研究可知,晚商王室田猎区固定在以泰山 为中心的东土范围内,故封地亦可能在泰山周边,而作为封地前站的偎地,或是《春 秋》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与隐公九年“城郎”之郎地,在春秋鲁国的辖境之内。 黄组征人方卜辞《合》37434记载了商王从丙辰至壬戌历时7天的一段路程,线 路为奠_敖_ I日_敖_借_勤_雍_封。②此中地名基本可考:如奠在莱芜新泰间; 敖即《国语·晋语》“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之敖,在新泰境内;③1日为田猎 点,去敖半日行程,卜辞有“人方邑1日”之记载,亦能佐证1日、敖二地方位;借即正 侯之正,与勤地均位于汶水上游地带;④雍地则可能在淄汶源头。⑤所以,作为此行最 后一站,封也应坐落在泰山以东区域,此亦与前引《合补>7257所记相契合。

至子瘢族,晚商时期其主要活动区域恐亦在东土。例如:

辛丑贞:毕玄瘢以甾。

毕玄束人以杳。(《合>34240,历)

此中提及由毕征讨瘢或束人,所含地理指向上的信息与前文讨论辛族所引《合》5785 同。毕属东土诸妊,束族亦在东土,所以与束处于对贞位置的瘢族,想必亦活跃在东 土。此外,宾组卜辞《合》4415载:

贞:勿日视凫(部)。

辛巳l、,贞:令夯街旒、圃、韦(?)、瘢族。五月。

上引卜辞先说是否侦察龟地(即邵邑,似在山东莱芜一带),再说命令奔用临冲之 类的攻城器具攻打施、圃、韦(?)、瘢等四族,被攻击的四个族可视作一个与有商 势力有所摩擦的地方军事联合体,依常理推断,它们的地理方位应大体一致。其中 圃族为东土故族。如宾组卜辞《合>6通版涉及浊、系、京、奠、旋、爻、壹、柴、 延、殿、趣、觯方等地名、族名与方国名,无一不在殷墟以东。①该版卜辞中同时还 有圃地,似应坐落在殷墟以东区域。又《合>5857有“圃允卒(执)浊”之占,即 占卜圃是否能够捕获浊人,而浊恰恰在东土,既是商末征人方经由地,同时在《东 大》②B0945有“人方浊伯”之辞,具有十分明确的地理指向性。类似例子还有《合》 5900、6623、7242、10022等。另,上海博物馆藏晚商趋方彝盖一件,铭文日:“癸 未,王在圃藿京,王赏趋贝,用作父癸宝尊。”(《集成》9890)“王在圃藿京”一句, 既可理解为商王在圃、藿(稚,肥城南境)、京(京兹,平阴肥城间)一带,也可以 断读为“王在圃,藿(观)京”,即在圃地遥望京兹。总之,圃地在汶水流域一带似 最为合理。所以与圃同受王朝势力征讨的其他三族,在东土的可能性最大。

此外,就卜辞记载看,“旒”亦经常在东土出没,如:“贞:令旒田于皿。”(《合》 10964,宾)武丁时期的田猎区与商末同,故皿地大致亦在泰山周边,东土之人受商 王之命在泰山田猎区田猎,也就非常顺畅了。对于赢、圃、韦(?)与瘢四族何以并 辞联称、一并遭受武力惩戒,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释了。

设若金文圈字求释为“癜”无误,则说明殷墟以东地区有一姒姓癜族存在,属先 氏之分支,结合金文“封瘢”之族名,故大体应在汶水流域找其线索。

(6)缯氏。缯氏姒姓,《国语》《左传》等有明确记载。周代以曾为国名者有二, 一是与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相对应的曾国,但属姬姓南宫氏之封国,与诸姒无关;③ 二是见诸《春秋》经传的东土郜国:“夏六月,季姬及郜子遇于防,使郜子来朝” (《春秋》僖公十四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郜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左 传》僖公十九年)。《春秋》僖公十四年杜预注:“郜,国,今琅邪郜县”。当时郜国的 地望大致在今山东临沂兰陵(1日名苍山)一带。

又山东临朐齐趣仲墓曾出土上曾太子鼎,殆属齐国掠夺所得,其铭文有“上曾太 子般殷口择吉金自作鼐彝”云云之辞,李学勤认为,上曾太子鼎可视为山东姒姓缯器 之标准。④考虑到周代杞国在今新泰一带,缯国则在去杞不算太远的临沂,结合文献 杞、缯往往并辞之现象,上曾应该就是诸姒之一的缯国。

其实武丁时期的卜辞中亦记有曾地,如:

(1)……l、,投贞:王次于曾,延呼敢神[方]。(《合》6536,宾)

(2)癸巳l、,投贞:王勿次于曾。七月。(《合》7354,宾)

(3)乙未l、,贞:立(萑)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合》

5504、5512残辞互足,宾)

学者多将卜辞曾地与湖北曾国相联系,但赵庆淼认为,曾在山东平阴一带。①其大方 位的判断有一定道理。按辞(1)“敢”字为征讨动词,商王在曾地驻跸,紧接着命令 相关人员征讨井方。据常理推测,曾地近井。又卜辞井方与山东蒙阴一带的蒙方关系 密切,②即如《合>6542、6543诸辞所示,故井地亦当在蒙山附近。由此推测说晚商 曾地即春秋时期临沂之缯国,似合理。辞(3)“从”字过去有研究者释为“比”,与 字形不符,辞中所及“我”地,亦是习见的东土地名,大致应该在鲁中偏西地区,舆 或即《左传》哀公十四年葬司马牛于丘舆之鲁邑丘舆,在今费县西,③曾地在左,位 置最东,足可佐证曾在今山东临沂兰陵的推测结果基本属实。

综上可知,目前所知的比较确定的诸姒八族,除虎氏外,其余诸族族居地均可能 在今山东境内,且多从晚商延续至两周。商周时期诸姒在东土集中分布,为探寻夏族 起源及其族群早期活动区域提供了重要线索。

2.商周时期东土诸姒之姻族

目前所知东土诸姒的姻亲,大致有如下五族。

(1)寒。《左传》襄公四年:后羿“弃武罗、伯困(因)、熊髡、龙圉而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杜预注:”寒,国。北海平寿县东有寒亭。伯明,其君 名。”汉魏北海平寿即今潍坊(潍城)一带,今有寒亭区,通常以为与寒氏相关。 陈介祺1日藏一小子发鼎,就器物全形拓判断,形制与毛公鼎同,故其铸造年代似 可断在西周晚期。器内壁铸有铭文21字:

卡史(使)小子发作寒姒好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集成》2598) “东史小子发”可以理解为东遣使小子发,也就是说东为宗子,而“小子发”为宗氏 内不具有独立祭祀权的庶子,他与“寒姒”或为族内庶子与宗妇的关系,故“寒姒” 之名属臣子称,与旗鼎铭文(《集成》2704)旗口中的“王姜”同,由夫氏、父姓两 部分组成。④也即是说,寒与诸姒某族通婚。

此外,殷墟卜辞亦有“寒”之记载,以田猎卜辞最为多见,如:

于丧,亡灾。

戊申王玄宫田省,亡灾。

玄丧田省,亡灾。

玄沓田,亡灾。

玄寒田……

玄殁田,亡灾。(《合》28982,无名)

上文中若丧、若宫、若毁,均在鲁北。①依据商末二祀却其卣铭(《集成》5412)记载, 沓属犟(逢)地之口,而商末逢国大致在今山东青州一带,周初则迁至济阳。所以与 上述诸地处于对贞关系的寒地,可能也在鲁北,当能与文献所记的寒氏相契合。 (2)雍。传世器有雍姒鼎,1日先后庋藏于端方、溥沦二氏,年代为西周早期,器 内壁铸有铭文:“雍姒作宝尊彝。”(《集成》3568)器主雍姒,其名殆属自称,故“雍” 为夫氏。②即是说,雍与诸姒某族通婚。

东土自有雍地,如前掌大墓地M18所出奉蚕,其铭文有“奉罩人方潍(雍)伯” 云云,③而卜辞中的雍地又是晚商口猎区内最为重要的口猎点,据相关资料推测,与 《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载齐地“雍林”相当,大致位于淄水上游地带。①

(3)举。陕西长安沣西大原村曾出土周初举族姒尊(1日称“子黄尊”)一器,⑤有 铭文:“子见(献)在大室:白口一,缉琅九,生(牲)百牢。王赏子黄瓒一、贝百 朋,子光赏姒贝,用作己宝口。举。”(《集成》6000)大意是说举族首领“子”在太 室献礼,得到了周王的赏赐。“子”又特部分货贝转赐姒,姒藉此而铸祭器。因器主 为女性之“姒”,且文末署“举”之族名,说明“姒”可能是举族内具有祭祀权的宗 妇一类人物,此中“子”与“姒”,以夫妇关系的可能性最大,可据此推测举族曾与 姒姓某族通婚。

举为晚商至周初的东方大族,武丁时期的卜辞就有记载,如“举以巫”(《合》 5769)、“衷举令禚射”(《合》5770)等,且该族铸有大量青铜礼器,相关铭文有重要 史料价值。目前看来,晚商举族宗氏及其分支如亚税、亚棘与臌,均盘踞于东土,即 举族宗氏在济南长清一带,亚税族亦在长清,亚棘族则在肥城,而鼓族似在莱芜、泰 安之间。人周后,举氏宗氏成员大概依然居住于长清,而某些分支则分迁各地。

(4)邾(或生)。安徽宿县所出繁伯我君鬲(《数据库>NA1319),有“繁伯我 君媵朱(?)姒宝鬲”之辞,其中“朱”字笔画不清,故李学勤早先释为“生”字。

但无论是朱(邾)抑或生,据卜辞等判断,均在东土。①按《合>5622有“令郭以 生族尹击生友”之占,其中郭与都水有关,在曲阜东南。《合>6571正:“贞:日子 商至于生,围乍山,截。”这里的乍山,疑即《左传》昭公七年“辞以无山,与之 莱柞”之柞,其地殆在今莱芜一带。卜辞记子商抵达土地后合围柞山,说明生就在 柞山附近。此外,《合》6582有“癸卯贞:生启龙,王比,受生(有)又(祜)”之 辞,也就是说军事行动中让生作为龙的前导。龙族盘踞于今泰安、新泰间,生与龙 共事,殆因二族邻近所致。相关的证据还有《合》8235、8964、8987等。至于朱 (邾)地,学界普遍认为在今山东邹城一带。而邾与诸姒通婚最为确凿的证据便是 杞伯每亡组器。

(5)卫。传世器中有卫姒鬲(《集成>594),年代为春秋早期,有铭文:“卫姒作鬲, 以从永征。”“卫姒”乃女子自称,卫为夫氏,姒属父姓。此卫一般认为是卫康叔所封 之卫国,姬姓。春秋时期卫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南濮阳,萁东界即古济水,势力范围与 东方鲁国交错,大致属《诗经·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的小东范围。

以上东土诸姒之姻亲,除卫国外,在商周政治等级体系中,只能算中下等族体, 但他们同样具有长期居于东土的特征,这也从侧面证明东土是商周诸姒的主要活动区 域。我们并不否认诸姒的姻族亦有其他地域的诸侯甚至更高阶层的贵族,如据《楚 辞·天问》,成汤曾迎娶有莘氏之女子。而《诗经·大明》所载文王续娶太姒,亦出 自东土有莘氏。另如周金文所见“王姒”(《集成>2718,王室,姬姓)、燕“姒”(《集 成》2628,姬姓)、“会姒”(《集成》536,姬姓)与“芮姒”(《铭图》14514,姬姓), 均属姬姓顶级贵族与诸姒间的通婚,多出于特殊政治目的(如姬周以继承夏统自 命)而促成的联姻关系,就地理指向而言,似不具有普遍参照作用。其他如寮(《集 成》899)、年(《集成》3579)均为商遗1日族“孵’之分支,②南阳一带的邓(《集成》 2643)或属东土1日族南迁所立,④原本便有与诸姒通婚的习惯,所以其地理指向性也 不是很强。相对例外的是族居地或在洛阳的巍氏(《集成>2193、3567),其等级不算太高,究竟与诸姒中的哪一支通婚亦不得而知,其背景殆与虎叔簋铭所记载的诸姒姻 族晋南佣氏相类

责任编辑:zN_2554